播撒阳光之爱

2009-10-28 10:15李彩岩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师爱后进生心灵

李彩岩

摘要:“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前提。当教师对学生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善意和关爱时,才会乐意听从教师的教诲。教师工作应体现关心、尊重、理解、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激发师生之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关键词:教学工作;关爱

我国一位近代教育家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教十年,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的确,“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前提。当教师对学生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善意和关爱时,才会乐意听从教师的教诲。教师工作应体现关心、尊重、理解、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激发师生之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做到以情寓教?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了解学生——师生间架起心灵的虹桥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们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师绝不是课本的“附属品”,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教师应该走下“神坛”深入到学生中去。我们可以通过师生沟通本、恳谈会、团队活动、悄悄话信箱、个别谈话、侧面了解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他们来自家庭、学校、老师、同学、自身的种种困惑;了解他们对外界新鲜事物的理解;了解他们对人格道德的体会;了解他们的学习目的、动机、态度、方法及兴趣爱好等。只有我们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以心灵感受心灵,才可能得到学生的认同。

二、关爱学生——让学生享受爱的甘露

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爱的温暖与滋润。我们应该全面地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这无关相貌、性格、成绩优劣。就拿我来说吧,我曾在某寄宿制小学任教,学生住宿的居多。生活上我总会给予他们最大的照顾。想家哭闹时,想方设法哄其开心;身体有恙时,上前嘘寒问暖,亲自递水、送药,让他们感受母亲般的温暖。学习上不偏爱“优等生”,也不歧视分数低的学生,对于那些贪玩的、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我抽出更多的心思和时间,以耐心的教育、细心的辅导,促使他们积极进步,提高成绩。我时常想起教育家们的谆谆告诫:“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因此,对于这些“后进生”我则多一份关怀,他是镇上没人敢要没人愿留的学生,最后转入临近的我校。三天适应期一过,本性暴露无疑,不爱学习、欺负同学……那天晚自习,我发现没了他的踪影,我一个人拖着有孕的身体沿着崎岖的山村小路在村里某网吧找到了他。当我出现的刹那,他居然有一丝悔意,我发现他心里“柔软”的一面后,找他谈心。了解到他父亲忙于生意,母亲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尚在襁褓中的妹妹身上,所以对他疏于管理,才荒废学业沾染各种恶习。之后经过一次次的教育,一回回的谈心,从生活到学习都给予他很多的帮助,还充分发挥他的各种特长,唤醒他学习的兴趣。就这样,一个“后进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让我们象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从而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点燃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之火。

三、理解、尊重学生——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现代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喜欢独立的行动和处理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提供充分的自主实践和发展空间,并对其行为经常给予关注和期望。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很大的个性差异。我们在施教过程中,还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层次自由发展。同时,我们还应特别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多去了解他们心理的矛盾和痛苦,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为他们心理“把脉”从而为他们寻求到解决问题的“良方”。让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激励者,成为“孩子们的同志和朋友”。

师爱,是人世间最崇高的感情流注:似春雨之润物,潜移默化;似阳光之播撒,均匀流布。让我们使每位学生都沐浴在阳光般的师爱中吧。

猜你喜欢
师爱后进生心灵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平凡而真挚的师爱
以师爱诠释教育
唤醒心灵
如何对待后进生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
有一种师爱叫欣赏
师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