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009-10-28 10:15杨振权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

杨振权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多年发展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再加上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使得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遭遇寒冬,只有正视现实,大胆探索,才能把问题解决。

关键词:当今;大学生;就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快速发展积累的大量矛盾也涌现出来,再加上2008年由美国次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遭遇寒冬。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有610万人,因为扩招使就业人数逐年增加,而社会提供的岗位相对不足的矛盾不解决,势必影响国家的稳定。

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和时间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2009届毕业生离校在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何在呢?

一、 从外部因素上分析

(一)城乡二元化结构还没有完全打破,影响大学生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时代的“精英教育”模式逐渐走向大众化模式。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逐渐市场化,而大学生分配制度中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一些政策措施不能完全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分配制度匹配,于是出现了岗位适合,户口不在;户口合适,专业不行;再加上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全国范围内统一流动以及地方政府的一些地方就业政策,使本来就业就困难的大学生更加茫然无措。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与毕业生竞争就业机制的不协调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经济危机自爆发以来,一些著名的世界性经济机构相继垮台,加剧了人们的恐慌心理。从国内来看,一、二月份还没有出现经济有明显复苏的迹象。一些企业为了控制成本,裁员、减薪成了最优先考虑的应对危机的方法。由于各个单位都在压缩开支,缩减规模,增加用人计划就不可想象,大学生就业就更难了。国家出台的研究生扩招这一政策并不看好,扩招无非只是把现在的就业压力转移到将来几年而已。没有从根本上缓冲就业压力,将来还可能会出现研究生就业难。

(三)传统的就业环境影响大学生就业

由于我国传统的复杂人际关系和社会不正之风使得大学生要求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还没有形成,局部的暗箱操作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正,也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录用,一些用人单位在招录人员时,为了照顾关系、安排知己,人为制造额外条件,结果录用人员要么高分低能,要么不安心工作,双方都受损失,人为制造就业难。

二、从内部环境上分析

(一)高校培养模式陈旧,不能适应形势需要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发展的,虽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由于前几年高校在计划经济的光环下,培养多少分配多少,所以在大学生分配机制方面很难在短时间内制定出一套完备的机制,再加上受市场经济多年的影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市场对接方面滞后,不能充分适应高速发展的市场用人机制和市场专业需求,培养出的毕业生高分低能、实践能力严重欠缺。正是培养和使用上的严重脱节,使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和社会用人单位形成结构性就业矛盾,大大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二)毕业生落后的就业观念影响大学生就业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高度计划性,使大学生在“天之骄子”思想的影响下,极易形成“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思想,在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和就业机制发生转变的情况下,一些学生思想僵化,还停留在“考上大学,就有份工作”的陈旧观念上,还有一些大学生择业选择局限在大城市、大单位、大公司,过多讲求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忽视自身的条件、个人特长和未来发展,不能给自己合理定位,从而错失良机,不能顺利就业。

(三)学校教学思路狭窄,就业指导滞后

由于高校在培养学生上思路狭窄,一味给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忽视社会经济、政治常识的培养,一些学生在找工作时,思路封闭,与用人单位沟通时极度紧张,不懂得招聘技巧,在面试时就被淘汰。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大部分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

三、采取的对策

(一)制定完善的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

针对逐年增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和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政府进行了总体的调整,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技术的升级改造,提高产业水平,通过宏观调控,税收优惠,发放贷款,拓宽融资等以此增加企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入伍、考研、出国深造、到边远地区工作、自主创业等措施解决大学生就业。

(二)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校和市场的无缝对接

高等学校应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把历史遗留的旧的培养模式改革,把着眼点从校内延展到校外,一方面找准教材的时效,另一方面盯住市场的需求,把不合适宜的教材内容大胆改革,切实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同时引入社会力量,搞好校企联合培养,在培养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把握好社会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有效消除结构性矛盾,进一步解决高校培养模式滞后的问题,真正实现高校和市场的无缝对接培养。

面对新时期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我们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就业观念,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才能把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好。

参考文献:

1.秦自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丁振国,赵频《谈高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之责》中国高等教育.2008(24).

猜你喜欢
就业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