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发展观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2009-10-28 10:15石书芬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资源经济发展

石书芬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要走循环经济之路,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五个统筹”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走循环经济之路,按照循环经济这样一个理念,搞好我们的建设,搞好我们的发展。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中进一步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可见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纵览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路径,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重要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一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总量达到35—36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5万元(3000美元),经济年均增长约7.2%,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更加完善;三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决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我们还面临着很多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因此,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既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今后我们面临两方面的重大问题:一是经济建设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与破坏;二是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纵观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和我国的发展历程,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反过来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我国传统的发展方式导致能耗、物耗高,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已越来越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但用什么样的具体模式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纳入统一的框架中取得“共赢”,是需要深入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和一些发达国家及我国的实践来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模式,一种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就是用新的思路去调整产业结构,用有效的机制激励企业和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要求,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正确认识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

(一)循环经济内涵

循环经济是相对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强调“清洁生产”,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遵循的基本指导原则包括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简称3R原则。)这三大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其优先顺充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二)循环经济框架

循环经济具体体现在经济活动的三个重要层面上,分别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三个层面的物质闭环流动。

在企业层面上(小循环模式):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量化。在区域层面上(中循环模式):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在社会层面上(大循环模式):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三)循环经济特点

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和优势:

1.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2.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环保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 的服务增长;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践仅仅处于试验、示范的初级阶段,普及面较小,深度不够,质量不高。因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要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一)通过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必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这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时,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宗旨。从国家全局角度看,有必要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作为对地方经济核算制度,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同时,要在全社会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开展循环经济教育,树立全民循环经济意识,这是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任务。

(二)通过加快制定法规制度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目前,《清洁生产法》已于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从法律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开端,但还不够,我国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环境意识比较薄弱,一些地方政府存在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而忽视环境保护,甚至对污染企业提供保护的现状,应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改革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防范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创造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环境保护机制,提高管理的权威性和环境管理的效率。

(三)通过政府引导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政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一是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上,政府鼓励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二是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政府鼓励公众购买绿色产品,以需求拉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三是各级政府起表率作用,通过采购计划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拉动循环经济的需求,并影响社会公众。

猜你喜欢
资源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