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味道及其诗歌创作

2009-10-28 07:01肖希凤
学理论·下 2009年9期

摘 要:历来论者把苏味道划入无耻文人之列。本文首次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了其人品和作品。认为他为人善良而宽厚,忠心而老实,人品应当予以肯定;他的诗歌题材比较丰富,特别注重艺术技巧,而且全部是近体诗,又基本符合律诗的要求,这充分说明了他有意识地、积极地采用当时日益为世人所重的近体诗形式从事诗歌写作,有力地促进了近体诗格律形式的完成。

关键词:苏味道;宫廷诗;近体诗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3-0079-03

作为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文章四友”很受武后赏识。但他们的人品和作品也因此而颇受指责。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文章四友”,为他们受到过多的指责鸣不平,但很少有人专门研究苏味道。本文拟对苏味道其人其诗及其功绩作一个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一、苏味道的人品与才华

苏味道一生主要活动在高宗、武后时期。武则天延载初,先后担任凤阁舍人、检校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凤阁就是中书省,凤阁台平章事就是宰相之职。后因事贬为集州刺史,不久召为天官侍郎。长安中,因改葬父亲时侵毁乡人墓田,役使过渡而遭弹劾,贬为坊州刺史。神龙初,以亲附张易之党贬授郿州刺史,随即复益州长史。卒于上任路上。

由于苏味道依靠武则天做了宰相,是武后时的近臣,又因为改葬父亲事件和谄附张易之兄弟事件,人们普遍认为苏味道人品低下,是个没有气节的侍从文人及无耻的政客。“从史书的记载看,四人(指文章四友)除在降节佞附二张媚合主上保持一致外,个体性格的悬殊是颇易察觉的……可见李峤、苏味道在侍从文人之外作为政客更为不耻的所为”。[1]同时,也由于他处理事情常采取模棱两端的态度,因而常被人讥笑,称之为“苏模棱”,或称为“模棱手”。苏味道真的如此“无行”吗?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苏味道的为人到底如何。

评价一个人的为人,应该有一个全面、客观的标准。也就是说,给人下结论的依据本身必须是科学的,没有任何问题的。既不能一好百好,也不能因一件事没做好,就全盘否定,更不能用个人的政治立场来判断别人的道德品行。封建时代有些衡量人的标准本身就不够标准,我们不能永远站在封建时代某一族人的政治立场上来分析一个封建文人的品行,时代在发展,有些观念也得随之改变。

武则天统治时期是唐王朝的上升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生活也比较安定。武则天非常重视文学,她的文学取士,使一大批像苏味道这样的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凭借自己的才华,走进了宫廷,走到了武则天身边,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和重用。他们心中对武后的知遇之恩充满了感激,他们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用诗歌赞美武则天的功绩,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用“降节”、“媚合”来指责其行为是不妥当的。武则天是实际的执政者,宫廷中的臣子们效忠皇上,效忠朝廷,乃是本分,我们不应该站在“李家王朝”的立场上来说话。如果因为皇帝不是姓李的男人,就要求文人们都重返田园作个隐士,或者干脆像骆宾王那样加入到造反的大军中去,这都是不可取的行为。社会需要广大的文人积极地入世,与朝廷紧密地合作,人们也需要安定的生活。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有责任为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做出贡献。苏味道能得到武则天的器重,说明他是一个有才华又能尽心尽力为朝廷做事的臣子,以此来否定他的人品,只能说这个依据有问题。

至于苏味道与张易之兄弟的关系,证据并不多,也不足以否定苏味道的人品。他们虽有所交往,但是没有证据证明他跟着二张做过什么坏事,二张也没有给过他什么好处。况且时间也不长,关系也不算深。他其实只是两个统治集团斗争的受害者。可是没人同情他,更没人能谅解他。而人们对待别的诗人,则要友善得多。例如李白曾经追随过永王,永王后来造反,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但没人把这件事作为李白的污点;李白赞美杨贵妃的诗歌,无疑是对唐玄宗知遇之恩的回报,可人们只欣赏他的诗歌,绝对不会把诗歌作为李白媚附权贵的证据。难道李白当初写诗的时候,就没有一点迎合取悦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意思?赞美唐玄宗的宠妃,与赞美武则天的男宠,其性质是相同的,这也是人在朝廷,身不由己。纵然一身傲骨的李白,也不能免俗。人们能理解李白,却不能容忍苏味道。长期以来,以此指责他“无行”和“降节”,不停地进行唾骂,这未免太厚此薄彼了。

无论看人或看事,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因为人是多侧面的,事物是立体的。仅从一个侧面去看,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够客观。何况人无完人,谁的身上都会有毛病,不能见人有一点毛病就抓住不放,上纲上线。全面地来看,苏味道的为人还有非常友善可贵的地方。《旧唐书·苏味道传》载:“味道与其弟太子洗马味玄甚相友爱,味玄若有请托不谐,辄面加凌折,味道对之怡然,不以为忤,论者称焉。”这种宽厚而不与人计较的胸怀,的确值得称道。苏味道也是一个孝子。他做了官以后,决定改葬父亲,这件事本身只是为了尽孝,但他迁墓的过程中,有些违规动作,因而让人抓到把柄,被弹劾为坊州刺史。事情本不大,苏味道以宰相之尊,仍不免受罚,可见他还是个老实人,不是老于世故的政客。虽然做得不对,但也不必把这件不太大的事无限夸大,以至彻底否定他的人品。武则天不愧是个宽容之主,不久就重新启用了他。

苏味道的为人应算是宽厚,只是他的为官之道却不免过于迂腐和明哲保身。《旧唐书·苏味道传》说他“前后居相位数载,竟不能有所发明,但脂韦其间,苟度取容而已”。《新传》谓其“为相,特具位,未尝有所发明,脂韦自营而已”。他自己尝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2]因此时人谓之“苏模棱”。身为宰相,遇事不能决断,无所作为,这是他政治上无能的表现,可以把他称作一个缺少决断能力的庸官,但不是一个横征暴敛的贪官。这种政治上的胆小怕事不敢作为又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他性格中善良本分的一面。亦可从《旧唐书·求礼传》的记载中见味道的为官与为人。事情是这样的: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当时三月大雪,苏味道以为是祥瑞之兆,率领百官向武则天进贺。这时殿中侍御史求礼指出:“宰相调燮阴阳,而致雪降暮春,灾也,安得为瑞?如三月雪为瑞雪,则腊月雷亦瑞雷也。”苏味道不从。他对朝廷的忠贞善良已达到迂腐可笑的地步。[3]但这只是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问题以及工作方法问题,并不全是人品问题。

虽然苏味道在政治上有些平庸,却丝毫掩盖不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才华。苏味道是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凭借文学才能为武后器重。他的文学才华,史书多有记载。据《新唐书》本传载,苏味道九岁能写文章,以才华著称,与里人李峤俱以文翰显,时人谓之“苏李”。早年颇得吏部侍郎裴行俭赏识,对他甚加礼遇。《旧唐书·裴行俭传》载:“是时,苏味道王勮未知名,因调选,行俭一见,深礼异之,仍谓曰:‘有晚年子息,恨不见其成长,二公十数年当居衡石,愿记识此辈。其后相继为吏部,皆如其言。”《新唐书》卷一零八《裴行俭传》也载有此事。这些记载说明苏味道自幼即表现出诗歌创作的才能。而让他的才名真正得以名扬天下的是《旧唐书·苏味道传》中所记载的一件事:孝敬皇帝宠妃之父裴居道再登左金吾将军,访当时才子为谢表,托于苏味道,他挥笔而成,写得辞理精密,一时盛传于世。一代名相狄仁杰也很看重苏味道之才,武则天向他咨询时,狄仁杰答道:“臣料陛下若求文章资历,则今之宰臣李峤、苏味道亦足为文吏矣。”[4]可见苏味道的确是很有才华的。

苏味道的才华在当时及后世,均受人称赞。刘昫《后唐书》曰:“苏、李文学,一代之雄。”唐玄宗也颇欣赏苏味道的才华,他对苏颋说:“前朝有李峤、苏味道,谓之‘苏李,今有卿及李乂,亦不让之。”[5]

苏味道杰出的文学才能与显赫的政治地位相结合,对初唐诗坛上刚出现的新诗体——近体诗的构建产生了很大的引导、示范和推动作用。

二、苏味道诗歌的内容及成就

《新唐书·艺文志》及《旧唐书·经籍志》均载“苏味道集十五卷”,可惜早已佚。唯《全唐诗》存苏味道诗一卷,共15首。从这些作品中,仍可看出其艺术成就及对新诗体的推动之功。

作为朝廷重臣,苏味道免不了经常陪王伴驾,所以写奉和应制诗是必然的。如《正月十五夜》、《嵩山石淙侍宴应制》、《初春行宫侍宴应制》等。这些应酬诗虽为歌功颂德之辞,但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学问,很注意写作的技巧性,诗歌显得庄严典雅,体现了正处在上升时期大唐帝国的升平景象和鼎盛气氛。试读他的代表作《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是一首五律,韵脚字为“开”、“来”、“梅”、“催”,在古代诗韵平水韵里,同属灰韵。前三联都是极为工整的对仗,平仄亦符合要求。可见诗人近体诗技法非常纯熟。这首诗巧妙生动地描写出长安城的元宵夜景,勾勒出一幅武则天统治下的盛世宏图。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一六评价说:“味道,武后时人。诗律已如此健快。古今元宵诗少,五言好者殆无出此篇矣。”刘肃《大唐新语·文章类》载:“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驰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竞。文士赋诗一章,以纪其事。作者数百人,惟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郭利贞、殿中侍御史崔液三人为绝唱。”后来的诗文选本多选苏味道的诗歌,很少有人提及郭、崔二人之作,说明苏味道的这首诗才是古今咏元宵第一诗作。

他的另一首应制诗《嵩山石淙侍宴应制》作于久视元年。是年五月十九日,武则天率领群臣游石淙(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三十里),武氏自制七言一首,同题和者17人,其中12首不合律调。苏味道也献七言一首,完全符合七律要求,可见他的声律造诣确比同时代人精深。这首应制诗还有一个与一般游宴诗显著的不同点,它作于真正的自然山水之中,寓美妙的山水情趣于应制诗中,实际上就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景物诗,上承谢灵运,下启盛唐代山水诗。

初唐和盛唐时期,唐王朝朝气蓬勃的发展形势激励着无数诗人从军边塞,建功立业。边塞生活是诗人笔下的重要内容。苏味道与初、盛唐许多诗人一样具有立功边塞之志。他曾跟随当时名将裴行俭征西突厥,为掌书记,其诗《单于川对雨二首》足可证他来到边塞从军。诗中的单于川即唐单于都护府属地。请看《单于川对雨二首》之二:

飞雨欲迎旬,浮云已送春。还从濯枝后,来应洗兵辰。

气合龙祠外,声过鲸海滨。伐邢知有属,已见静边尘。

这也是一首五律。用韵、平仄、对仗都合律。诗人在题材上有所开拓,用轻快、洒脱的笔触把景物描写与军事生活结合起来,表达自己对唐王朝抗击匈奴战争的积极态度和守边安民的愿望,表现了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

苏味道还用近体诗形式创作一组咏物诗:《咏雾》、《咏虹》、《咏霜》、《咏井》、《咏石》。且看其中一首《咏虹》:

纡馀带星渚,窈窕架天浔。空因壮士见,还共美人沉。

逸照含良玉,神花藻瑞金。独留长剑彩,终负昔贤心。

诗中注重形象的描绘、用典、藻饰和音律对仗。全诗八句皆对,音律和谐。“纡馀”、“窈窕”都是叠韵连绵词,富于乐感。诗人充分运用一系列的诗歌修辞写作技巧,生动地描绘出了“虹”的形象。此时正是五言诗规范、定型之际,这组五言律诗的创作,无疑对律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此外,苏味道还有部分写景诗如《始背洛城秋郊瞩目奉怀台中诸侍御》,用白描手法生动描绘了洛阳城郊秋日原野景色,“场圃通圭甸,沟塍碍石林。野童来捃拾,田叟去讴吟。蟋蟀秋风起,蒹葭晚露深”,给人一种自然、幽美、轻灵的感觉,格调明快,较少藻饰。《九江口南济北接蕲春南与浔阳岸》一诗则呈现出另一幅南国山水风光图,显得雄浑高远,景象阔大,清新流畅。这些诗都采用近体诗的形式,讲求声律和谐,对仗工整。

综上所述,在初唐诗坛上,苏味道作为政坛显要,凭借其卓越的才华,进行了长期的诗歌创作活动,对于完成初唐新兴的近体诗的定型具有重要意义。近体诗对字句、平仄、对仗、用韵都有严格的要求,形式整齐华美,声调和谐悦耳,内容凝练含蓄。“文章四友”作为宫廷诗人,由于经常应酬,自然选择当时日益为世人所重的近体诗形式从事诗歌写作,既能显示自己的才华,又给人美的享受。与时代较早对近体诗的发展产生过影响的“初唐四杰”相比,他们近体诗的合律比例明显要高。根据王运熙先生的统计,除了杨炯,初唐四杰的其他三人平声韵五言八句诗与合于粘对诗之比例较低:卢18%,王26%,骆34%,可见四杰尚处探索阶段,而“文章四友”的合律比例高达81%;然四友之中尤以苏味道写作近体诗用力最勤,用心最专,且专心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其他三人都写过一些古体诗,而苏味道全为近体诗(100%),且以五言律居多,其中不乏佳作,如上文所引《正月十五夜》就是一首成熟而极具影响力的五律。这样全心全意进行近体诗创作,在诗坛上可谓绝无仅有,这充分说明他在有意识地、积极地推动近体诗的进程。同时由于他在政界的地位,进一步促进了近体诗格律形式的完成。与时代稍后对近体诗作出贡献的“沈宋”相比,苏味道的五律已经成熟,这说明五律的定型已臻完成。故前人将其推动律诗定型之功绩与沈、宋相提并论,欧阳修《新唐书》赞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苏味道对律诗定型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

[1]张家壮.宫廷之外的自树立——“文章四友”诗歌的个性化倾向 [J].中国韵文学刊,2005,19(1):42-47.

[2]后晋·刘昫.旧唐书·苏味道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肖希凤.苏味道考[J].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21(5):37-39.

[4]后晋·刘昫.旧唐书·狄仁杰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后晋·刘昫.旧唐书·苏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7.

Studies on Su Weidao and his creation of Poems

Xiao Xifeng

(School of Human and Literature,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

Abstract: Su Weidaos behavior and works have been criticized all the time. This paper gave a complete and concret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his behavior, poems and achievement in the first time. It concluded that he was a warm hearted man. His poem context included all different things and were written in near-style poems. It showed that h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wideness of near-style poems.

Key words: Su Weidao;Gongting poem;Near-style po ems

(责任编辑/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