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生家庭德育刍议

2009-10-30 04:16杨秀江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良好习惯习惯

杨秀江

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督学、陪学、带学,想尽了办法,但他们很少认识到这些过程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德育因素。

一、家庭德育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1. 双主体和谐性的原则。家庭德育的学习主体是学生,施教主体是家长,他们都是具有独立自主性的人。家长要引导和帮助中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内在的动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完成德育赋予家长的任务。孩子越亲近父母,就越易于接收教育,家长越信任和亲近孩子,孩子才能越亲近和信任父母。亲子关系的这种良性循环,是成功的家庭德育的根本保障。

2.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性原则。(1)家长和教师教育理念的趋同性。(2)家长、教师教育评价的共同性。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往往是孤立的又是互补的。为了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创设人文环境,家长和学校应在相互沟通和协商中开展工作,在相互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从而形成友好、民主、平等的评价体制。

3. 家庭教育要求的和谐性原则。为人父母者应该认真严格地把握家庭德育的度。怎样才能把握家庭德育的度呢?首先,教育目标不宜过高。对学生的适度期望是必要的,拔苗助长也不会有好的效果,适度的家庭教育目标,一定是孩子跳一跳可以够得到的,也一定是家长自身的条件能胜任的。家长还应注意家教态度不易过分,过严、过溺;教育方法也不易一味地命令、灌输,这不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融洽,也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家庭德育应关注的内容

家长都望子成龙,须知孩子“成龙”的根本在于“龙”的精神品格的培养。重点是良好习惯、积极心理、行为能力的培养,这三者都是必须从小打基础的。

1. 良好习惯的培养。“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叶圣陶语)良好习惯好像装在人生命里的“发动机”,给人一种力量,支持人的行为。要注重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习惯、勤劳节俭的习惯、懂得感恩的习惯、勤于动手的习惯、守时惜时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讲究卫生的习惯、文明交往的习惯等等。

2.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品质的存续和发扬光大,将是个人和社会的福音;消极品质的存续和统治人心,将是个人和社会的不幸与灾难。家长要让自己的孩子一生幸福,千万不可忽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能使人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高效率的学习工作、建设性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充分开发人的潜能,有效地学会学习,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3. 行为能力的培养。孩子的成长以及他们将来的成功人生,需要有6种能力,即学习与思考能力、劳动与动手能力、生活与健康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做事与策划能力、想象与创造能力。从小培养这6种能力,将来必成高素质人才。培养这6种能力,家庭的教育和影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起着奠基和“先育为主”的作用。

以上三项内容是密切联系的一体。他们体现在孩子的家庭生活、学习、劳动、办事以及亲子关系、邻里交往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家长的精心计划、耐心引导和细心培养。

三、家庭德育应遵循的一般方法

1. 用自己健康的心态、良好的素质熏陶孩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始终起着向导、楷模作用。在家庭这个“学校”里,作为教师的父母首先应以自己健康的心态,譬如自信、宽容、谦和、乐观等,以及正直、民主、守法、敬业的良好素质,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来熏陶和引导孩子,让他能在日积月累中不由自主地仿效着父母,并形成心理定势,直至成为自觉行为。

2. 用自己成熟的人生、丰富的阅历影响孩子。孩子正处于渐趋成熟的时期,父母若以一个已在社会上获得充分磨练、能驾驭世事,特别是拥有丰富阅历的“成熟者”的形象出现,既能使孩子将父母作为榜样和知己,更能促使孩子自觉争取成熟。父母不必讳言曾经的失败,这可以作为丰富阅历的一部分,对孩子实施间接的“挫折教育”,父母也不必回避正进行着的努力,作为展示自己成熟的一面来影响、教育孩子。

3. 用自己平等的态度、诚恳的言行尊重孩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但在中国的传统中,不认为孩子与成年人一样拥有同样的权利。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中,作为家长的父母无疑有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孩子只有言听计从,很难达到平等,极难做到真正的互相尊重。实际上只有平等的态度、诚恳的言行,让孩子获得尊重,孩子才会与你沟通心灵,才会将心理的烦恼、痛苦告诉你,才能让父母获得解除孩子苦恼的机会。

4. 用自己细心的观察、周详的分析关注孩子。表面上看,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好像是突然间发生的,其实不然,这些行为都有一些先兆,比如偏激的言行、忽变的情绪等。对此,父母应及时地了解孩子,细心地关注予以洞察,并周详、准确地分析其偏激言行的根源,做到早期预防。一般来说,母亲的观察较细,父亲的分析比较准确。因此,双亲应及时互通情况,切不可因双方意见不统一而放松警惕,更不可因“没有时间、没有精力”而疏于关注和分析,导致孩子走上不轨之路。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良好习惯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习惯
上课好习惯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辽宁省盘锦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好习惯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小学体育教学中良好习惯养成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