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通往成功教育的桥梁

2009-10-30 04:16范仲发赵国友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成才成人时代

范仲发 赵国友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现代的中学生,生活在开拓、创新、竞争激烈而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环境中,他们敢想敢说、心比天高。他们对过去的历史缺乏了解和体验,喜欢眼见朝“外”,左顾右看,客易对现实产生盲目追求,缺少冷静思考。他们自信又脆弱,自负又急躁,时而轻松愉快,时而又矛盾重重。我们不该盯住他们的“缺点”不放,而应抓住他们积极向上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特点,充分理解肯定他们,真心实意地爱护、扶助他们。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评判一个人或一代人,不能脱离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与客观条件,这就是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真心的爱,而没有爱的教育就不是成功的教育,也不是真正的教育。今天在校的中学生大多出生在九十年代,成长于21世纪,改革开放的洪流,市场经济的大潮,民主自由的呼喊,恩呀爱呀的情歌,以及升学考试的鼓点,社会、家庭的宠爱和厚望,这一切汇合而成的时代交响曲,伴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在他们的身上,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教师到底怎样才能理解学生,又怎样才算真正理解学生了呢?

要到学生中去。学生在想些什么,他们喜欢些什么,讨厌什么,他们有哪些烦恼,哪些需要?了解这些是教师进行教育的第一步。不“下海”不知海的深浅,不登山不知山的高远,不深入到学生中间,就不知道学生的真实情况。有些教师常埋怨现在的学生不懂事,不理解老师的“苦心”,对教师实行“全封闭”或“半封闭”。其实,这是因为教师本身与学生接触太少的缘故。你离学生一尺,学生可能会离你一丈。这样,教师所得到的就可能是一些表面的假象,如果再依据假象来做分析判断,得出的只能是偏见,而偏见所造成的恶果就是隔离和对应,如此,理解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教师只要有可能,就尽量多地到学生中间去,参加他们的闲谈,参加他们的联欢,甚至不要放过擦肩而过的机会,要和学生平等相待。

能经常到学生中去,固然是很可贵,但如果老师在学生面前始终摆出一种高人一等,永远正确,不可一世的架势,或装出一副不苟言笑,深不可测的样子,即使天天往学生中间跑,也未必就算是真地“深入”学生。说不定有一天,学生知道老师又要来“深入”了,就故意躲开或“警戒”起来了呢。

教师对学生有几分诚意,学生就会给教师几分真情。曾有学生对我说:“我们也是看菜吃饭、因人而异的。”我认为这不是学生的“狡猾”,而是人之常情。学生上了中学,特别是上了职业班,“成人”意识愈来愈强烈,内心深处潜藏着要求被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愿望。他们渴望像成人一样去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希望别人给他们应有的“成人”的地位,讨厌别人依旧将他们看作“小孩”并“哄爱”他们。他们要求老师讲真话、讲实话,给他们“指点迷津”。所以教师都应尽可能地对学生恰到好处地谈些“书外话”。诸如谈未来与理想,谈人生与奋斗,谈社会热点问题,甚至谈些爱情与幸福等。只要我们出于真诚,说话中肯,学生是十分欢迎的。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些“偏见”,我们也要慎重处理,能课堂解决的决不单叫办公室,能班里解决的决不交到学校。“越级上缴”学生是很反感的,要给他们留有充分回旋的“余地”。

要给学生创造成才环境。未来社会的理想型人才应当是具有良好的思想、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多方面的才能、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求实进取的开拓精神。这些东西从哪来?要靠教育,靠锻炼。要想让我们的学生早成才,就要多给学生一点“曲折”,多给学生一点“跌打滚爬”的机会,还要多给他们一点自主、自理和思考的机会,使他们在登台表演和实际操作中渐渐成才,使他们在步出校园前就已经具备较强的自信心和较强的竞争力。

世界飞快发展,当今的教师,时刻要有一种忧患意识。要使自己紧紧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要使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始终保持共振,保持默契。这是我们的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

猜你喜欢
成才成人时代
优化干部动员机制加速年轻干部成长成才
“双减”助力均小学子成才之“四个词语”
养大成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神奇的太阳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
迷途知返,奋发成才的汤佩松
祝您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