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

2009-10-30 04:16李建延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能力

李建延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以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为基础。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会十分荒谬,如果教师不注意激励性评价,就会从不知不觉的话语中加重学生的挫折感,从而导致学生消极听课,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不敢进行批判性思维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语文知识内容广博,许多知识的学习较少有规律可寻,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积累经验。探索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尝试错误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正确看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鼓励学生不怕出错,大胆探索,敢于批判,勇于创新。

二、指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批判性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形式,往往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与其他思维形式互为基础、互相联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如,教学一般记叙文和小说时,要注意对事情经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以训练学生的形象的思维;教学说明文和议论文时,要注意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达到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写作教学中,则要注意要求学生先列写作提纲,然后写作文,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贯性;在视听教学中,注意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听清大意,把握主旨,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得到了训练,就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各种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求异思维则是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寻找不同于常规的路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批判起源于“疑”,质疑是批判的起点,也是探索的开始。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多动脑筋,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提出问题,注意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大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采取教师读与学生读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推敲重点词语、句子的作用以及与前后文的联系;二是通过全篇读与段落读相结合,指导学生理解一个段落的大意,它在全文中的地位以及与上下文的衔接、照应等;三是通过朗读与默读相结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心意思,课文写作方法。

质疑课上最忌讳划框框,以免限制学生思路,束缚他们的手脚。学生质疑,开始发言的人一般都很少,有的结结巴巴,有的缺乏条理,有的意思不明确,有的甚至针对性不强,这是语文课上经常出现的情况。此时,教师一定要不失时机,鼓励每位学生都发言,用眼神或语言为他们创造宽松、和谐的发言机会,甚至可以逼那些“听客”赶“鸭子”上架。即使学生讲错了,也要鼓励,通过积极参与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由于时间、精力等原因,不一定对所有的知识都精通;某一些专家对非其所善长专业问题的思考也不一定都那么深刻、全面、科学。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创设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敢于向老师、向课本提出异议。尤其要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意识,教师可以在学完一篇文章后,特意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文章的不足,从字词到篇章,从内容到结构,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尽管学生的见解不一定十分正确,有的甚至很幼稚,但是他们经过思考后提出的,在这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意识就有可能得到了培养,批判能力得到了锻炼。另外,教师还可以专门选一些既有特色又有一些缺陷的文章,让学生列举不足之处,以提高其批判意识、鉴别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既是创新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需要,是一项长期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能力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