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2009-10-30 04:16张翠萍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解决问题数学知识

张翠萍

创造能力是新世纪合格人才的基本素质,是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教学中切实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所在,也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自然地蒙发学习激情;其二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某问题的结论;其三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建立起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途径,用数学知识去有效地解决问题;其四可以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把数学知识技能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他们从小养成“学以致用”的科学态度,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财富奠定根基。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性质”时,教师可让学生去观察一下阳光透过长方形窗口投在地面上影子的形状来创设情境。教师随机提出问题:有个爱动脑筋的同学观察到这个平行四边形影子有一种对称的美,他猜想只要量出一个内角的度数,就能推知其余三个角的度数;只要测出一组邻边的边长,便能知道其周长。他的猜想对吗?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去测量求证,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知识的建模过程,与数学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尔后,教师再通过学生的测量结果得出结论,并通过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到平行四边形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就能把思维的兴奋点集中到研究平行四边形上来,为学习新知识和应用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鼓励操作,锻炼实践能力

学生仅具有了创新意识而不付诸于实践,是达不到素质教育要求的。在教学中,还要大胆地鼓励学生勇敢地把创新意识投入到生活实践中去,通过亲身经历的论证、归纳、总结,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如何鼓励学生主动操作,以及如何合理地进行操作,是教师教学艺术之关键。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探究实践的主体。教师根据所授内容提出启发性研究问题,让学生拓开思路,大胆猜想,对同一问题提出诸多解决办法,从中发现新思路、新方法。此时,教师要“收起”,进行集中思维,比较鉴别并随时补充相关材料和有关信息,优化并评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进行实践论证,使整个探究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进而鼓励他们动手操作,亲自参与到解决问题当中,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轴对称”时,教师可设计出情境图案:“一条河旁边要修建一座水塔,河的同侧有住宅区和工厂,同时向住宅区和工厂供水,要使水管用量最省。施工队让同学们设计测量出具体塔位。”教师激励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通过把学生探究提出的各自方案进行演示、测量,最后确定出最佳方案,并引导学生上升到以数学语言描述出来。

三、设计开放型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数学题型往往是条件完备,答案有固定的套路,学生通过模仿能把握。而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题策略往往多种多样,有的题条件不充分,有的甚至没有确定的结论。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数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口号是“问题解决”。就数学而言,解决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实际上也应成为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设计好开放题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特定功效。它不但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讨、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而且还能为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深化认识,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最大限度调动思维积极性,尽可能挖掘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升华。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鼓励操作实践和创设开放题型等有效方法,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欲望,主动参与应用实践,积极探究和证明自己的解题方案,通过一个个知识点的积累与内化,达到熟能生巧,巧能创新之目的,为真正成为社会有用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平行四边形解决问题数学知识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两只想打架的熊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
找图形
特殊平行四边形与图形变换
智珠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