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009-10-30 04:16左振州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欣赏课意境美的

左振州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习内涵,提高教学效果。

一、结合教材,欣赏感受美

1. 通过教师的情感朗读,用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美。我在阅读教学中,对那些情感充盈的课文或片断,在指导学生领会其中美的意蕴时,都充分发挥读的作用,用优美的语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感。

2.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美育的形象功能。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录音、投影、挂图、幻灯、电视录像等等。不管在教学中运用哪一种手段进行审美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文章的形象感,创设美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美,体验到美。如讲鲁彦的散文《听潮》时,我就先播放钢琴曲《蓝色回旋曲》与《命运》的剪辑片断,然后按课文内容先后打出:“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的幻灯片,让学生在体会音乐的内涵中,体验置身大海之滨的感受。

3. 通过欣赏课,让学生欣赏感受各种形式的美。欣赏课是集中感知美的一种课型,通过集中表现大量的美,教授学生识别美的类型,增强审美能力。如书法欣赏课就可以向学生展示各个流派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中国书法的韵味,让学生在充满各种书法作品的环境中自由地欣赏讨论,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循境入文,理解鉴赏美

1. 引导学生体会写景类文章的意境美。写景类文章往往意境优美,诗情浓郁。在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授课一开始就展示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挂图、幻灯、录像,让学生感受美的意境;然后抓住美词美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指导学生体会词句之美时,可适时出现相对应的画面以形象的手段辅助理解,并通过对文字的理解加深对美的体验,产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的人格美。教材中的人物一般都具有高尚的人格。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抓住最能反映该人物性格的有关词句来分析,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先使学生对人物产生兴趣,接着再精读提炼,升华人物性格,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文中人物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比如讲授《小桔灯》一课,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样的困境中,小姑娘是软弱自怜,还是镇静自若呢?然后分析具体情境。通过层层深入细致的分析、引导,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在强烈的情绪体验中感受、认识到小姑娘的精神美:镇定、勇敢、乐观、向往光明和幸福,对生活、未来充满希望。

3. 引导学生体会说理类文章深刻的哲理美。如教学《爱莲说》时,我根据同学们平时的观察积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文中的描写构成一个完整而具体的画面,让大家在想象推理的过程中感受到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使学生又产生另一种情趣,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这是美感的加深,既有形象美,又有哲理美。

三、发挥想象,创造美

除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外,最重要的就是促使学生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作文就是这一能力的最好表现。在辅导作文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外部特征时,体验内心感受,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能挖掘自我。我经常请同学在课堂上做模特,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努力去发掘这个同学与众不同的地方,然后写成一篇短文,最后还要来比比看谁写得最有特色。结果这些学生将他们熟悉的同学写得各个不同,既活跃了气氛,增加了乐趣,又激起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识任何一种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帮助他们了解外部自然界中有丰富多彩的生命同构运动形式。经常和学生同听一首乐曲、同读一篇美文、同看一场电影,然后先给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再引导学生用语言把各自的感受表达出来,并在班级进行沟通和交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让学生在沟通中分享同学们不同的感受,体验美的不同创造方式,在活动中体验美。

猜你喜欢
欣赏课意境美的
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打破平衡
春色满园
美的校 美的人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探讨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一朵花的意境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