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2009-10-30 04:16高秀丽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泥石流英雄科学家

高秀丽

科技能兴国,科技能强国,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可是在一些普通百姓心中,科技意识还很淡薄。经常听一些家长说,希望自己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一名艺术家,让工作和兴趣融为一体,却很少听说有家长希望自己孩子长大以后成为科学家。我们或许改变不了家长的期望,却可以试着改变学生的理想,可以悄悄在学生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让更多的学生长大后致力于科学研究,这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技意识的渗透是一种很有效且易行的方法之一。那么如何渗透呢?我总结出三种渗透方法,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树立偶像型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校期间,让学生树立科学有用、科学家伟大的观念,对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起决定性作用。可目前实际情形是,很多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偶像不是钱学森,也不是杨振宁,而是那些歌星、影星,而且学生这种“追星”现象相当普遍。这种客观局面的存在,对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极为不利。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扭转这一不利局面,让科学家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偶像。那么如何实施呢?我认为单纯说教只会让学生反感,而在课堂教学中滴滴渗透,潜移默化,是一个极佳途径。因为学校所开设的绝大部分课程都是科学的结晶,都浸透着无数科学家的智慧和心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科技成果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比如物理课上讲“电”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巧妙地穿插进去关于电的发明及发明者爱迪生的故事。同时告诉学生,如果没有电,世界将会黯然失色。学生听后自然会从中体会出科技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会对爱迪生油然生出无限敬意。再如在语文课上,学习课文《青梅煮酒论英雄》一文时,课文中刘备与曹操讨论当今天下谁是英雄,两人各抒已见,教师不妨以此为契机,课文讲完后,展开课堂讨论,请同学们从世界的范畴重新讨论天下到底谁是真英雄。学生的答案肯定莫衷一是,这时教师也不妨加入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科学家才是这个世界上的真正的英雄,相信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达到了科技渗透的目的,可谓一箭双雕。历史课上更是有机可“渗”。课堂上可以给学生讲“四大发明”的辉煌成就;讲华佗的“麻沸散”及其高尚的医德;讲哥白尼的日心说及其追求真理的坚持不懈;讲布鲁诺为捍卫真理而被活活烧死的献身精神……此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让学生切身感受科技成果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便利,进而体会科学家的伟大与不朽。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要无孔不入。这些正面形象即使不会让学生甘为粉丝,相信也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填补空白型

人类从原始的刀耕火种进入到今天的电子信息时代,反映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成就。尽管如此,人类对宇宙、对自然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各个领域都有未解的谜团。学生教材当然也不例外,每门学科几乎都会碰到难解的“哥德巴赫猜想”。针对这种情形,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因势利导,为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选准突破口,为填补这些科学空白而努力。比如在生理课上,在讲“自然自动免疫”一节时,告诉学生自然自动免疫力一般可以保持很久,甚至终身,如天花、麻疹。但有些传染病,如流感、结核病等,病愈后的免疫力却维持时间很短。究其原因,还不清楚。讲到此处,教师可话锋一转,号召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将来立志于这方面的研究,为人类造福。再如地理课上,讲地球构造及地震时,可以告诉学生,现在人类预测地震的能力还很弱,否则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不会付出如此惨痛代价的,这一科学难题还有待后人去完善。理科教学中这方面的例子俯拾即是。其实只要细心留意,文科教学中也一样“有孔可入”,很多科技说明文都是很好的素材。例如语文课上学习了说明文《大型泥石流》一文后,学生对泥石流的危害肯定已经有了初步印象。但教师还不能就此满足,应该再从课外找一些有关泥石流的资料、图片,让学生深刻认识泥石流的危害。就在学生对泥石流这一“恶魔”深恶痛绝之时,教师巧转话题,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控制泥石流的有效途径,难道同学们能容忍这一“恶魔”继续猖狂恣肆危害人类吗?希望哪位同学能立志于这方面的研究,杀死这一“恶魔”。总之,只要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会悄悄在学生心中埋下一粒科学的种子,或许这粒种子在许多年后,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三、“授人以渔”型

古语讲:“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教师讲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科学研究所必备的素质。事实上,通过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也是完全可行的,因为学校所开设的各门学科,都是人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结晶,其间都蕴含着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习其间蕴含以思维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作法。例如,在语文基础课上讲“推理”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推理是一种很重要的认识事物的方法,科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的。比如海王星的发现就是运用了类比推理。再如物理课上,告诉学生,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牛顿在观察苹果落地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在洗澡间发现了浮力定律,学生自会从中体会出观察法的威力。哲学课上,可以教给学生反证法、分析法。总之,这些科学的思维方法,一旦被学生真正掌握,将会变成巨大的物质财富,造福全人类。

总之,任何学科进行科技意识渗透都“有机可乘”,就看教师善不善于“见缝插针”,如果教师插得巧、插得准、插得适时,相信会“有心栽花花盛开”。

猜你喜欢
泥石流英雄科学家
英雄
假如我是科学家
泥石流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机械班长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夺命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