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中的科学性阅读

2009-10-30 04:16王有林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可读性历史课知识结构

王有林

谈阅读,似乎是语文课堂上的专利,历史课谈阅读,好象有些牵强附会。实际不然,就新编初中历史教材而言,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可读性。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每一个框题的结构上看,它从一些基本的、具体的、典型的事例出发逐步引出需要阐明的观点。这样的教材通俗、生动,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把握和利用好这一特点,就可消除学生上历史课的畏难情绪。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利用教材的可读性优势,适当教给学生几种阅读方法,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根据本学科教材特点,阅读的方法有三种:略读、细读、整体读。

略读,是指学生对所学的教材内容以最快的速度读完,并且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点的要求,找出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在书中勾画出来。通过略读,对教材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并对不懂的问题能提出质疑。

细读,是指按照教学目标或教师的要求,学生自己分段分层次,进行阅读。读懂书中每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以及弄清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细读教材是自学阅读方法的关键。只有通过细读,才能从知识结构、重点、难点上有深入理解,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牢固地掌握知识,为在实际中运用打好基础。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一框题时,细读应是关键。学生通过开始的细读,很容易找出“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及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所取得的成就。这并不是教学目标的完成,还必须让学生通过细读,找出“一五”计划实行前,我国工业发展现状,从而说明只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够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整体读,是指学完几节课内容后,学生对一课或几课内容进行整体阅读。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树立知识结构观念,克服分节教学中知识零散的缺陷。这种阅读是教师串讲之后,学生根据教材知识结构的框架,自行阅读,使之在大脑中形成整体知识结构。例如:在讲完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第3课后,通过整体阅读,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而进行的两大运动是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这样学生就对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便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学生阅读、自学教材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但在学科教学中,教和学都是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教师有力的指导在学生阅读自学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在阅读教材前应向学生提出阅读提纲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加以解决;对学生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点拨或讲解。阅读后,将教材知识按一定要求进行整理,利用图示、列表和比较等方法,在板书中体现出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针对新教材可读性的特点和当代初中生的思想现状,因地制宜,就能探索出适合新教材特点的教学方法。为了使历史课教学尽快地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在历史课教学中谈阅读,是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提高师生素质的一种有益尝试。

猜你喜欢
可读性历史课知识结构
浅谈少数民族学生在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几点看法
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通俗易懂”吗?
可读性
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知识结构及其评价
提高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思考
公益广告招贴的可读性设计分析
我国电子档案长期可读性的障碍分析
“简单的运动”学习指导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
历史课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