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市长为何饱受质疑

2009-10-30 07:46《思想理论动态参阅》课题组
领导文萃 2009年20期
关键词:年轻干部市长官员

《思想理论动态参阅》课题组

29岁的清华硕士毕业生周森锋全票当选湖北省县级市宜城市市长后,因其年龄和名校毕业生的身份,在舆论中引起极大的争论和质疑。

重要的不是年龄而是程序

其实,西方国家通过竞选程序也有18岁即担任市长的例子,这些人的晋升过程至今未受到过质疑,为何偏偏到了中国当代,只要一个年纪稍轻的人坐上高位,就立即引来一片猜忌之声?《东方早报》的文章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恰恰是因为两个被当地官方所强调的制度——“任前公示制度”、“选举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并没能完全发挥作用,充分取信于民。《经济观察报》刘许川的文章也认为,“年轻不是问题,制度才是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说,只要程序公正,18岁当市长也行。年轻并不就等同于变革的力量,年轻高官也有可能成为对现行体制弊端的最认同者和最适应者。关键在于,使周森锋脱颖而出的选拔方式是否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遗憾的是,在这件事中,只看到了干部选拔制度的一成不变,只看到了政治资源分配过程中的随意性。

周森锋事件给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规范领导干部的初任制度。周森锋升迁的“终南捷径”,则是频繁的调动,而这意味着组织部门将其作为培养对象,为其创造了历练的机会。党管干部、选拔任用是我们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组织上需要“培养”年轻干部作为后备力量。但候选人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程度、其从政的能力和潜力等,往往没有客观科学的选拔标准,竞争者缺乏公正公开的展示平台,一定程度上是靠组织部门和负责同志的洞察力或与候选人熟悉的程度。这就引出第二个问题:如何改变年轻干部培养过程中的不公开、不透明,甚至缺乏科学性、法治性的问题。而周森锋能当选市长,公众并没有看到这位最年轻市长的过人能力或政绩,看不出有破格提拔他的必要。其全票当选,更让我们有理由提出第三个问题:党管干部制度中,人民应如何通过人大行使监督权,防止地方党政对政治资源的随意支配。

正因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官场腐败案件多发的现实面前,年轻的仕途得意者常会引来公众对其家庭背景的猜测。

周森锋从进入仕途直至担任市长,整个过程缺乏的不仅是规范性、公开性,尤其缺乏民众意志参与这一现代政治文明要素。

年轻干部如何面对质疑

媒体评论人曹林撰文指出,这已经不是一个官员可以凌驾于一切之上、一手遮天地摆平所有争议的时代,互联网时代是民主的时代,官员的言行和举止都已经处于网络的监督和评说之下——顺应潮流接受监督,网友欢迎;违背潮流不愿被监督,会被网络的滔滔洪流和人肉搜索逼着剥光“衣服”。掘地三尺的人肉搜索(对其合理合法性暂且不做讨论)和如影随形的网络监督,对干部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它像一块显微镜,更像一块试金石,问题信息很容易被敏锐的网民所察觉,官员要经得起网络最苛刻的审视和监督。

在一系列的质疑声中,深陷“年龄门”、“背景门”、“打伞门”、“抄袭门”、“香烟门”的年轻官员周森锋一律以沉默回应。本来网友一场并无实质性“成果”的人肉搜索,因为周森锋的态度而变得暧昧不清起来。官员应该怎样面对媒体和网民的考验,成为大众热议的一个新话题。

官方挤牙膏式的回应和周森锋的故作神秘,不仅未能平息舆论,反而令人们获得了更清晰的追问路径。“清白的市长为什么要拒绝采访”、“挤牙膏式的回应是漠视舆论民情的痼疾”、“官员选任机制应该更加透明”,这些评论的主题,已经令“最年轻市长风波”上升到了对权力运行的全方位思考。网络带领我们进入了全民监督时代,权力的死角正在被网络一点一点拽到阳光下暴晒,在民众权利意识日益提升的今天,对于权力来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将是一种常态。与此相对应,很多官员习惯的“密室政治”,将会越来越没有市场,其运行成本也将在全民监督时代变得极其高昂,甚至成为为政者不能承受之重。

“最年轻市长风波”,因为权力的习惯性不透明,最终变成了持续升级的舆论风暴。风暴过后,权力封闭运行的难题是否可以就此开始慢慢解开,变得和周森锋29岁的年龄一样干净阳光?这才是“中国梦”最需要的答案。(摘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

猜你喜欢
年轻干部市长官员
年轻干部面对“三重门”
年轻干部要过“一道坎”
年轻干部要做到“五个过硬”
参加座谈会的新任职年轻干部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好市长(外一则)
市长给我娘送礼了
市长的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