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庚与东莞转型

2009-11-02 02:49吴明华
决策 2009年5期
关键词:治安东莞转型

吴明华

当人们还看不清东莞的未来之路时,争论和阻力更加考验当地领导人的智慧与勇气。矢志于转型的刘志庚,能否带领东莞“杀出一条血路”?

2009年第一季度,东莞地区生产总值3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自2007年起,东莞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下滑,尽管困难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但负2.5%的增长率仍让外界大跌眼镜。“产业结构调整不惜经济减速”,虽然已经做了“壮士断腕”的思想准备,但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经济形势,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仍然备感“压力巨大”。

2006年,出任东莞市委书记的刘志庚,提出“经济社会双转型”的目标。此后,在这一理念下,东莞动作频频。从“禁摩”、“赶厂赶人”、到“倒闭潮”,刘志庚让务实、低调的东莞人,前所未有地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当曾经创造“中国制造”奇迹的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转型就迫在眉睫;当金融风暴首先波及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莞,转型的阵痛被突然放大;当人们还看不清东莞的未来之路时,争论和阻力更加考验当地领导人的智慧与勇气。矢志于转型的刘志庚,能否带领东莞“杀出一条血路”?

“背水一战”

“今年东莞的治安如果没有明显好转,我将向全市人民检讨。”2006年初,刘志庚把上任后的“第一把火”烧在治安上,并且公开向全社会立下“军令状”,出乎所有东莞人的意料。

东莞有上千万的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发案率居高不下、“飞车党”猖獗,治安问题一直是困扰东莞乃至珠三角的顽疾。治安问题不仅是城市管理的问题,深层次的则是东莞传统发展模式导致的结果。因此,东莞要实现经济社会转型,治安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我何尝不知道这个承诺背后的风险!谁都知道治安问题是东莞的老大难,弄不好年终真的要检讨。一位刚上任的市委书记在全市人民面前检讨,不是件光彩的事情。但我考虑,如果没有承诺的勇气,还怎么去抓好社会治安?我和我的班子只有背水一战,没有退路!”有人把治安比喻为多年来一直未煮滚的一煲“老汤”,而刘志庚要在短短一年时间内煮沸这煲“老汤”,不少人都替他捏一把汗。

东莞有一百万多间出租屋和几十万辆摩托车,出租屋和摩托车是治安混乱的源头,刘志庚选择把整治出租屋和“禁摩”作为治安整顿的突破口。东莞市警方先后对出租屋进行300多次地毯式大清查,有效地清理了违法犯罪人员的“窝”。随后,又大张旗鼓地发动“治摩风暴”。

“治摩”是不少城市管理者所头痛的共性难题,全国诸多城市的“治摩”大都以失败告终。而在有大量外来人口的东莞,“治摩”的难度更大。果然,在“禁摩”后不久,网上对刘志庚一片责难之声,媒体也将舆论的焦点对准了东莞。

刘志庚经常收到骂他的信,“骂我的信我都读了,这些信我都是亲自拆开,亲自阅读的。他们当中有一些人对我有意见,甚至骂我,我都能理解。因为开展治摩行动之后,确实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由于我们一些地方工作不够细致,对他们的就业生活问题安排得不够好。”

尽管阻力很大,但刘志庚坚持认为,“不能因为有人反对治摩就不做这件事,关键要看大多数市民同意不同意。”一方面人性化“治摩”,安排好“摩的”司机的转行就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解决好老百姓的出行难题。刘志庚还曾亲自带领全市领导干部上街,参加教育劝阻工作。

经过一年亲历亲为地铁腕整顿,东莞的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市民对东莞的治安满意度,从原来的43%大幅提高到86%。

“现在东莞的老百姓,对于GDP增幅多一点少一点感受并不明显,对政府建楼房多一幢少一幢要求并不高,但对有街不敢上、有包不敢挎却意见很大。谁敢对百姓意见视而不见!”刘志庚说。

不动“位子”动“脑子”

2004年,刘志庚刚来到东莞时,就感觉到这座面积不大、产业低端,但是经济发展却异常迅猛的城市,背后可能潜伏着某种危机。

“对照广东‘四小虎的其他三兄弟中山、顺德、南海,其经济总量虽比不上东莞,但三地创建自有品牌、自主技术的能力明显超过东莞;再对照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四小龙,同样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却成功地将引进的资金、技术等转化成自有优势。同样是20多年的发展,为什么我们只做大了经济总量,却在消化和创新上没有大的突破,至今仍未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力?”这是刘志庚到东莞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过去30年来,东莞凭借着国内改革开放先发的优势,以及劳动力便宜、土地便宜的“双优势效应”,来获取高速的发展。但是30年后,“双优势效应”已经消耗殆尽,“双边缘化”困境日渐显现。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为主的核心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边缘化,同时,滞后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内生产体系中也逐渐被边缘化。

2006年,刘志庚下决心要进行经济社会的“双转型”:经济由资源主导转向创新主导,社会由初级城市化向高级城市化转变。

“我们是把笼子腾出来了,那么,鸟是不是就能换呢?是不是就能来呢?”转型还未开始,对于产业空心化的担忧,一时弥漫在东莞的上上下下。

“有认识上的阻力,更主要是来自利益上的冲突,转型势必意味着利益的再分配。”转型的阻力早在刘志庚的意料之中,在他看来,转型的根本在人。刘志庚上任后的“第二把火”,便是烧在“人心”上。

从2006年4月开始,刘志庚带领东莞庞大的党政代表团进行“世纪考察”,第一站是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佛山、中山、惠州5城市,第二站是长三角的沪杭苏。2007年,又先后到环渤海和西南地区学习考察。

与此同时,刘志庚又分批把市直部门和镇街的一把手送到澳洲墨尔本大学集体轮训。他还计划组织全市各部门、各镇街正职到美国轮训一次,副职领导分别到北京和新加坡各轮训一次。“培训干部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解放思想,让他们认清发展的方向,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这些地区对高端产业、高素质人才等国内外资源的巨大吸引力和整合力。”

“宁愿多跑些路、多花些钱、多费些时,也要让东莞的干部从现在起真正明白,东莞现在和将来的忧患在哪里。”刘志庚升任东莞一把手后,对干部没有“动位子”,却让干部们不停地“动脑子”。

舆论“漩涡”

2008年5月,一份名为《东莞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报告》中提出,要通过推进三高一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有序退出,从根本上减少企业用工数,带动低素质劳动人口向外转移。报告又称,要以提高出租屋租住和经营成本的经济手段,推动新莞人回乡创业。

这条被人们理解为“赶厂赶人”的政策甫一出来,舆论一片哗然。人们不仅指责这条政策本身,更把矛头对准了东莞转型的方式。在社会各界的一片质疑声中,这项政策旋即被取消。

而在此时,金融风暴已经开始影响到了东莞经济。2008年上半年,东莞各项经济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利用外资更是出现了30年来首次负增长。不少人认为经济放缓和“赶厂赶人”的转型政策有关,人们纷纷对东莞如何转型产生巨大的争论和质疑。

经济和舆论的双重压力同时集中到刘志庚身上,他不得不亲自出面反复解释:“经济转型不是要赶厂赶人,产业转移不是用强制性手段,消灭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大量转移人口,而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东莞产业结构调整不能误解成赶厂赶人,而东莞上半年经济放缓也不是产业升级所致。”

东莞转型虽然早已成为共识,但如何转型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刘志庚刚开始准备转型,争议和阻力就接踵而至,这是他所始料未及的。

“政府至今没有采取任何强制的、对企业不利的措施逼迫企业转型,一直是通过舆论导向营造氛围。”东莞转型如何着手,这是刘志庚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东莞转型表面上看是低端产业和低素质人口的转移,但深层次的症结却是体制上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东莞实行市、镇、村、居四轮驱动招商引资,这种体制上的优势在东莞的早期发展中功莫大焉,但也导致了东莞产业结构出现“小、散、乱”的格局,使得转型困难。

同时,东莞各级政府招来的企业以土地为连结,与各个镇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利益格局在转型过程中,形成了巨大的阻碍。

“转型中的难点在于各个镇村的收入与升级相冲突,镇村一级虽然从理论上认识到转型的必要性,但实践中却不愿施行。”早在2006年下半年,刘志庚就组织了专题调研小组,对行政体制改革进行研究。

下一步,刘志庚准备把重点放在了体制改革上,希望能从体制上找到东莞转型的突破口。

“忍得住”

2008年10月,东莞合俊玩具厂宣布倒闭。这家被称为全球最大的玩具代工企业,在轰然倒下的瞬间激起了无数波澜。倒闭潮、民工返乡潮、老板“走佬”……一时间,流言和恐慌笼罩在东莞上空,东莞又一次处在舆论的“风暴眼”中。

“目前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体良好,保持正常发展状态,没有出现所谓的‘倒闭潮、‘民工返乡潮。一些媒体把金融危机夸得过大,对东莞企业倒闭的数量,一贯以来都是夸大。”对于媒体的频繁聚焦,刘志庚疲于应付。

2008年11月,一位名为“我叫梁山伯”的网友,在天涯社区发表了《东莞:“风暴眼”中的世界工厂》的“万言书”,在网上掀起一阵舆论旋风。此时,对于东莞倒闭潮的争论也达到了一个高潮。

对于这篇颇有见地的网文,刘志庚不仅仔细阅读,还写下了800多字的长篇批示,并且要求将此文印发各部门、各镇街负责人认真学习研究。随后,刘志庚又邀请几位网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市场的作用加快了结构调整的步伐。所以,这次金融危机对东莞的影响,我认为不能只谈负面的,它有正面的影响,正面的影响就是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刘志庚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向社会传达这样的理念,“金融危机是一次结构调整的最好机会,是一个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最好的时机。”

面对金融危机,东莞“财大气粗”地一连拿出了“6个10亿”政策,帮扶企业发展。“我们设立一个方向,符合产业转型方向的,属于政府鼓励的企业,真正有优势、成长性好的企业,我们才支持。”刘志庚试图通过这样的政策,把应对金融危机与经济转型结合起来。

2009年,刘志庚把东莞GDP的增长目标设定在10%,比上一年减少4个百分点,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第一季度的增长率为负2.5%。经济的突然大幅下滑,使得原本困难重重的转型雪上加霜。

“今年我们将牢固树立结构调整优于速度增长的理念,要牺牲速度来换转型,以更大的决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刘志庚形容东莞正在经历一场壮士断腕的考验,“毒箭射到壮士身上,是把胳膊断掉,还是不切胳膊而等着身子也烂掉?所以,我们必须有壮士断臂和刮骨疗毒的勇气才行。”

为此,刘志庚特别提出四个“忍得住”:一要忍得住暂时的阵痛,二要忍得住暂时速度的放缓,三要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第四还要忍得住社会的非议。

在经济衰退的巨大压力下,东莞能否真正“忍得住”?2006年转型之初,刘志庚预计东莞经济社会转型至少要10年时间。对于刘志庚和东莞转型来说,考验才刚刚开始。

猜你喜欢
治安东莞转型
Me & Miss Bee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推进扫黑除恶 优化治安环境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做好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认识与实践
转型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