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同城都市报竞争取胜的亮点

2009-11-02 07:21辛文娟戴小河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7期
关键词:商报特刊时报

辛文娟 赖 涵 戴小河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四家主流都市报《重庆晨报》、《重庆晚报》、《重庆时报》和《重庆商报》的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特刊,总结每家特刊的特色与不足,从而思考在激烈的同城竞争中,都市报如何通过办好特刊赢得竞争优势。

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重庆四家主流都市报《重庆晨报》、《重庆晚报》、《重庆时报》和《重庆商报》都推出了纪念特刊。本文中,笔者将对比分析这四份特刊,总结每家特刊的特色与不足,从而思考在激烈的同城竞争中,都市报如何通过办好特刊赢得竞争优势。

一、封面比较

特刊的封面,在整个特刊中起着统筹引领的作用,封面做得是否精彩,决定了这份特刊吸引读者的程度。特刊封面的构成要素包括报头、主标题、言论和图像等。

时报特刊的封面,极小的报头位于天头线下方,版面有意使其弱化。浓墨书写的“这一年”三个超大字竖写于素净如宣纸的封面,大气抢眼,形成了整版的冲击点。三个字均呈透视效果,巧妙地突出了新闻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这”字后面是指向“14:28”的钟表,“一”字后面是垮塌的民房,“年”字后面是灾民信心满怀的笑容。简洁的版式强化了主题。对信息进行了成功的浓缩处理,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晚报特刊的封面。居于上半版中央的一张黑白中图上,剪切了若干平民的笑脸。编辑在选择图片时,规避了震后满目疮痍的情景,融合了更多的情感元素。“心路”两字压在图片左上角上,初步揭示主题。图片的左下角那棵绿色的小树是生命力的象征。下半版中央是特刊寄语。再下是《重庆晚报》深蓝色的报头,报头下的五个时钟都指向14:28,从清晰到模糊再到清晰。但是,不足之处在于,上下两个半版被均分设计,主图不抢眼,未能有效形成视觉中心。另外,深蓝色的报头在整个版面中显得突兀,与版面基调不搭配。

晨报特刊的封面,一堵深咖啡色的象征家园的砖墙占据了整个版面,墙内环绕的绿色线圈给人以生的希望。浓重的黑体大型“川”字强势占据上半版,与其右边上下罗列的字体稍小的“不息”一起构成了此刊的主题“川不息”。一株绿色小苗点缀于“川”字间。下半版的评论《四川精神川流不息》进一步阐释了主题。版面设计沉重中透着希望,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商报特刊的封面背景是浓黑色。版面右上方,“汶川”两字的结构呈支离破碎状,几个剪影人在两字间呈全力撑扶状。版面左上方,毛笔书写的“创造”二字点出特刊主题,紧接其下的是一篇评论,但是字体过小、颜色纯度不够,影响读者阅读。下半版中央是排成五行的述评,其下是一支红烛。整个封面设计压抑、沉重,主次对比不明显、缺乏视觉中心。

对比四份特刊的封面,晚报的设计稳重有余但缺乏新意;商报的设计压抑且紊乱,主题不突出:晨报的设计相对较有新意,合理利用绿色线条与图片传达意境;时报的设计删繁就简,舍弃了可有可无的形象与细节。成功营造了视觉强势,是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的高度融合。

二、报道主题的比较

时报特刊的主题是“这一年”。侧重于提醒读者关注灾后重建工作中的疏忽与过失,尤其重视生者目前面临的迷茫与不幸。

晚报一贯善于温情叙事,此次亦然。特刊选取的主题是“心路”,介绍抗灾人物一年来的心路历程。

商报特刊在“创造”这个令人振奋的主题下,力图全面介绍灾区重建工作的主要方面。如家园、心理和文化重建工作等,也介绍了地震后当地的政风变化。

晨报特刊的主题是“川不息”。即:四川精神,川流不息。所有的报道都是围绕着灾区大力重建旅游景点展开。不足之处在于,报道全都见景不见人。没有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中的生命,一定程度上缺失了媒体应有的人文关怀。

总体来看,晚报侧重于“讲故事”。以情动人:时报集中报道重建工作中人们面对的困难与困惑,冷静深刻;商报为灾区重建工作“打气”;晨报介绍灾区旅游景点。相对来说,笔者认为在灾区重建工作进行之际,时报站得更高、角度更新,提醒读者在悲痛之余冷静地看待重建工作。起到了传媒的监督功能。

三、信息总量的比较

重庆四大都市报“5·12”特刊中的信息总量比较(单位:条):

报纸的新闻信息量,是指一份报纸蕴涵的全部信息的数量。报纸的信息量越大越能吸引读者。信息量大,涉及面广,读者才容易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在此,我们衡量报纸信息量大小的指标为:稿件总条数与单条稿件信息含量。

晚报特刊的报道模式是统一的。一篇报道讲述一个故事,非常注重配发与主人公相关的资料。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记者报道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但叙事角度过于单一,对人物挖掘不够,报道显得随波逐流,缺乏新意,导致单条新闻信息量偏小。如:特刊分别用整版报道了几位曾备受“热炒”的人物:“芭蕾女孩”和“敬礼娃娃”等人,很多信息是其他媒体已提及的。

时报特刊的报道角度多、范围较广。既解读政策,又报道工作进展;既有宏观分析。又关注个体故事。注重用调查报道的方式将重建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展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每篇报道力求新的报道角度,透过现象看本质。如:对“总理让路女孩”的报道,关注的不是其他媒体一再重复的“爱心”,而是背后的“隐患”。面对灾难,冷静思考、客观分析、不炒剩饭,这是许多其他媒体报道中较缺失的。

商报特刊的内容力图涉及灾后重建工作的方方面面。如:信念、家园、教育、经济、文化、心理重建、意识变化与政风改进等。报道面铺得过大导致蜻蜓点水,每个问题都谈得不深刻。同一个版面内报道同一问题时,几篇稿件的角度又明显不同,导致版面逻辑混乱。商报的报道也有其特点:特别注重资料整合,配发专栏评论或记者手记等;版面选稿时注重长短篇的搭配,详略得当,版面也显得错落有致。

晨报特刊的信息量最少。近一半的版面被广告占据,新闻报道只有19条,一条介绍一个灾区重建的旅游景点,同时,笔者注意到,这些文章写得过硬,缺乏吸引力。

四、版面编排与图片使用的比较

重庆四大都市报“5·12”特刊中的版面编排与图片使用的比较:

时报特刊的图片数量最多,拍摄角度也最灵活,表现力很强。大部分版面的上半版通常有一张主打大幅新闻图片,下半版安排文字,同时配发一张小图,使版面主次分明。为了使特刊各个版面既体现整体与协调效果。又能显得灵活多变,个别版面编排在遵循庄重的前提下,打破了常规、张扬了个性。如第七版,文字背景是一幅占据了整版的青川地震遗址公园的图片,被弱化处理的苍茫天空下。仰拍的四个触目惊心的十字架,显得沉重而肃穆。图片很好地配合了文字营造出的悲凉情绪。

晚报特刊版式很规律。一种是整版刊登一个长篇报道,同时配发一张人物大幅

近照和一个小照片:另一种是纵向均分整个版面,每个报道占据一块版面,再为每个报道配发一张小图片。整个特刊的版式设计虽然较为统一,但明显缺乏灵活。

晨报特刊的版面设计最为单调。通常是每版的上半个版(下半个版通常是广告)介绍一个灾区的旅游景点,在正文上方,配发两张极小的矩形图片,再在版面中央配发一张中等大小的图片。另外,由于广告挤占了版面,使新闻图片被压缩得较小,部分拍摄角度较好的图片上版后视觉效果锐减,不少版面上大面积的广告明显比新闻图片显得强势。

重庆商报的每个版都被约3厘米宽的浓黑图框环绕,图框上印有灾区视觉符号,另外,每版的主打照片色调一般偏沉,这些因素使版面看起来沉重、压抑。每版配发的中小图数量差别较大,少则一幅,多则四五幅,文字报道篇幅长短差别较大,使版式过乱。

五、广告占版面积的比较

重庆四大都市报“5·12”特刊中的广告占版面积的比较:

四家报纸就是否刊登广告或者怎样刊登广告,处理方式大相径庭。

时报和晚报特刊的24个版均无广告,使读者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新闻上。

商报与时报的特刊均为16个版,商报刊登的广告面积占到了31%,晨报刊登的广告面积更是达到了44%。笔者认为,灾难报道版面中刊登广告特别要注意广告量的控制以及内容与形式,切忌引起读者的反感。商报特刊的广告通常通栏位于下半版,设计较简约庄重,尽量不与新闻内容争抢读者注意力。一般都是用较温情的文字阐述支持灾区重建之意。反观晨报特刊,广告大幅占据版面,内容与形式近于平日,各种医疗广告占绝大多数。其中一个版,上半个版介绍“伤怀都江堰”,下半个版则是“平胸‘铁女郎渴望爱情”的丰胸广告,一个性感女人袒露酥胸的图片分外醒目。这样的版面编排降低了报纸品位,也容易令读者反感。

六、思考与总结

“同题竞争”下必须要有差异化的选择。当今社会透明度不断提高、新闻资源的共享性也随之提高,媒体常就同题展开竞争。对于同城媒体来说,同题竞争显得更加激烈。就同一主题推出特刊时。媒体应当力求同中求异,探索独特的报道思想、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

特刊封面的包装很重要。特刊的封面在整个特刊中起着概括、引领的作用。封面设计得是否精彩、抢眼,决定了同题竞争中吸引读者的程度。因此,特刊应力求封面的精彩纷呈。在编排手段、版面空间和布局结构上,敢于进行有益的探索,使内容与形式更完美地统一。

特刊应重视拓展稿件来源。对于报社来说,办特刊意味着需要采写的稿件数量会陡然增加,这就对报社获取稿件来源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上文中笔者曾提到,除了重庆时报整合使用了4篇新华社稿件外,另外3份特刊的稿件都是完全靠本社记者采写完成。报社自采稿件固然能体现该报社采写新闻的能力、明确传递该报新闻理念,但清一色的自采稿件显得稿件来源单一、信息通道不畅。笔者认为。重庆都市报亟须大力拓展稿件来源。

如:合理利用新华社权威稿件会增加报道的深度、厚度,提升整个特刊的含金量。另外,还可以与其他媒体交换稿件,或通过策划活动、购买稿件等方式迅速培育和扩大新闻来源,使版面内容更加丰富。

媒体可以通过办好特刊来树立良好形象。地震一周年特刊在记录灾区一年来各方面变化的同时,也会反映出媒体的责任和担当,有利于塑造媒体形象,将媒体影响力延伸到版面之外。

这4份特刊中,重庆晚报通过温和地讲述新闻故事,向读者展示了晚报一贯提倡的“责任传媒”理念;重庆时报秉持其新锐传媒的竞争理念,报道视角独特、深入,再次重申了其“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的口号;重庆商报力求为灾区重建工作鼓足精神,舆论导向积极而明确:上文已分析重庆晨报的报道视角单一、信息量又大受广告冲击,广告内容与版式和赈灾基调不符合,总体来说传播效果不好。导致晨报未能在此次竞争中取得优势。

编校:杨彩霞

猜你喜欢
商报特刊时报
150多名游客“失踪”,韩担心免签被利用
在“贴近”上下功夫 讲述义乌好故事——以《义乌商报》迎接党的十九大宣传报道为例
报刊图书
机电商报
潮流时报
基于活动营销的专业报盈利模式之探索——以《平安时报》为例
健康传播对青年健康观建构的现状与反思——以《健康时报》为例
两会特刊
奥运特刊
奥运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