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改工作中的城市记忆文化传承

2009-11-02 07:21赵秋棉梁晓辉薛鹤婵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7期
关键词:记忆特色历史

赵秋棉 梁晓辉 薛鹤婵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建设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是需要城市记忆来承载的。城市的记忆不是单薄的只言片语所能描述的。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精髓,建筑的风韵……仿佛毫无关联的独立片段,都因为这种记忆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城市记忆看似无形。却散落在我们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楼房、街区、遗址、雕塑、标志乃至片片点缀典型地显现着一座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风貌的丰富内容。在记忆的河流中,它们不再仅仅是以物质实体的单纯形式存在,而是成为蕴涵着城市变迁印迹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见证。简而言之,有形的建筑与无形的文化在人们错综复杂的记忆中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就是城市的记忆,它是一座城市的底蕴,一种不可磨灭的印象,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同时也呈现出地毯式的城市建设改造格局。各个城市都在努力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形象,创建宜居型城市,城市记忆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凸显出来。

城市需要记忆

就时下而言,保存和传承城市记忆有它重大的现实意义。“一个城市的形象取决于人们对它的历史记忆”,这已经成为方方面面人们的共识。城市记忆的传承无疑是一种文化的接续,它延续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播撒着建构城市内蕴的人文精神。毫不夸张地说,城市记忆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横向地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追踪我国的城市记忆,以建筑作为个性标志的记忆是最具代表性的。就此而言,凡是具有历史、人文传承的城市几乎都有其独具个性的记忆性建筑。金碧辉煌的皇家故宫是首都北京个性记忆的展示,精巧雅致的园林景观则是江南名城苏州的特色回味。这些城市记忆的载体昭示着所属城市的“与众不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引发世人由衷赞叹的同时,也塑造着城市人民的文化性格。

拥有深厚记忆的城市往往也是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城市记忆是城市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实的标注,它记录着城市的历史,建构着城市的未来,蕴涵并营造着城市的文化氛围、人文精神和先进的理念。可以起到明显地提升城市品牌效应,是城市吸引力能否得以彰显的关键。一个人对一座城市的选择,城市文化氛围、城市人文精神是重要参考。人文精神缺失、毫无文化特色的平庸城市是缺乏凝聚力的,而一座不仅经济发达。而且具有厚重文化的城市无疑能够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要增强这种吸引力、凝聚力,建设先进文化,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城市记忆的开发,增强城市文化氛围、塑造昂扬的城市人文精神。

传承城市记忆,具有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重大政治意义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意义。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文化方面的竞争是最核心、最高层次的竞争,城市记忆对保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抵御外来文化糟粕,发扬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个身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城市,如果淡漠了城市记忆。城市的历史将失去最权威的见证,优秀文化的最具传承性的符号面临断裂。地方文化以及地域特色的逐渐丧失,城市将不可避免地在异质文化的强势冲击下迷失自我,甚而可能成为异质文化的俘虏。

城市记忆面临的问题

城市个性的丧失。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使城市失去了各自的记忆,穿上了共同的外衣,城市改造调整了城市的整体风貌,加速了城市现代化的步伐,促使了城市文化的统一协调。摩天大厦、纵横的高速公路、宽广的街道是其代表。在几乎是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下,具有悠久地方文化传承的建筑遗迹被无情地吞噬。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性街道名称被所谓的规范化名称所取代。

历史文化传承在城市改造过程中的断裂。因为记忆的丰富多彩和多维度,中华民族拥有了世界上最浑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城市改造中盲从、随波逐流的现象普遍发生,追求快、大、新,忽略了已有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比如一些中小城市,尤其是城镇的改造忽略了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原有历史文化联系。过分强调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在没有合理的城市文化规划下盲目地进行城市改造,成为一个完全崭新的城市,没有丝毫历史的气息。地方文化特色已经不再是一种令地方本身引以为豪的认同来源,而是正在逐渐转变为难以追忆的书本中的记录。

“厚此薄彼”让我们后人失去了对前人瞻仰的机会。从城市的发展历史来看,城市就像是一座博物馆,博物馆中的收藏物都各具特色,因为它们的不同而具有了不同的参观价值。“厚此薄彼”、“贱古贵今”等心态,影响着城市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地方领导者的心态。大规模地清理、改造城市的原生态,建立在经济、效益、政绩上的畸形城市观念正严重地被摧残、践踏着既有的城市文化,后辈人将不得不承受前人犯下的错误。

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化冲击着城市建设空间。出于种种原因,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模式被接受,原来较为协调的城市空间因此割裂开来。现代主义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而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而忽视了许多实际问题。在形式问题上。后现代主义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义和手法主义,是表面的东西。我们先撇开现代和后现代的问题不谈,实际情况是现代主义建筑几乎占据了城市的整个空间,后现代的发起与原有建筑格格不入。饱受诟病的中央电视台“大裤衩”可谓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后现代建筑,它对文化平衡的打破是显而易见的。

以文化传承的形式保留城市记忆

要盘点城市记忆。精选文化品牌,创建品牌城市。在发展城市的时候,要找到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找到支撑文化特色的基本板块。从原有的城市特色发展城市文化,不能失去传统的脉络,更不能失去文化的基因。我们可以在普查、评估的基础上,把本地的文化品牌,包括历史古迹、名人、自然资源等全部纳入到城市名片的管理体系中,通过量化的方式,找到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色,从而产生城市品牌效应。如何通过文化产业的运作,把城市记忆这种文化资源转变成一种现实竞争力、转变成一种城市综合实力,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关键所在。如果说自然风光是无本万利的旅游资源。历史古迹是一本万利的建筑资源、历史资源,那么城市观光产业就是永久、增值的文化资源。文化本身就是无形的,把无形的赋予有形的城市建筑,让有形成为依托,从而有形的城市建筑与无形的城市文化休戚相关,用有形发扬无形,用无形带动有形。

给有时代特色的建筑、雕塑等城市个体穿上保护的外衣。文物保护部门要意识到特色建筑的价值。文物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永久性,持之以恒的工作。留有时代痕迹的建筑犹如车轮碾过的沟壑,虽然不平整、不美观,可恰恰因为它证明了车轮曾经走过,岁月曾经侵蚀过。在城市改造中,这些特色建筑和雕塑可能成为同一色彩和模式背景中很不协调的一部分,影响了现代化城市的统一面貌,但是换个角度,我们也不难发现,因为它们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的悠久历史、城市的底蕴乃至城市的灵魂。当然,我们也不应该让某个历史建筑影响到整个城市改造的步伐,“建筑物平移”就是针对时下城市改造古建筑让位的一个好办法。同时,文物保护部门也要加强宣传和社会认同感。当社会大众都能自觉地保护文物时,保护工作就不会成为人们的负担。有了群众基础的保护。就会成为公民潜意识的责任感。那么特色城市个体的保护,对于传承文化,保存城市记忆具有无法言喻的重要意义。

寻找城市改造与城市记忆、文化传承的对接点。对城市记忆的存留、保护、发掘和宣传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城市精神的挖掘、提炼、塑造与弘扬的过程。城市记忆、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媒体的特色宣传,承办意义重大的活动;城市改造力求独具特色,保留有代表意义的建筑、雕塑,开发已有文化品牌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等。在众多的方法中寻求一种默契和一致,绝非容易的事。这种对接点应该既是对城市历史的铭记。也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憧憬和预测。

总之。城市改造是城市发展进程的势在必行,是城市的进步,同时这种进步也离不开文化的链接与传承,我们应当寻求的是城市改造和城市记忆、城市文化的同步发展,共同进步。

编校:郑艳

猜你喜欢
记忆特色历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记忆中的他们
新历史
记忆翻新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