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诸子与文献学

2009-11-04 02:33朱晓燕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战国贡献文学

朱晓燕

【摘要】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诸子辈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学术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人的智慧表现出耀眼的光采,他们遗留下来的思想资料在后世一直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对中国人的信仰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正确阐释战冒诸子对中国文献学方面的贡献,也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研究儒学史、文献学史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战国:文学:贡献

一、传释文献典籍

诸子百家相互争辨,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学说和丰富的诸子文献。诸子继承发展了孔子整理文献典籍的优良传统,使文献典籍的整理呈现新的面貌。传释经典是文献典籍整理的大宗,《春秋三传》就产生于这一时期。三传从史实和义理上诠释《春秋》,固然是孔子及其后学讲学内容的记录,但却对以后_古籍注解的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汉书·艺文志》认为《春秋左传传》是战国时期鲁太史左丘明所撰。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学者据各国史料编成。《左传》解释《春秋》。以叙事为主,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通过历史事变的记述,让人们理解《左秋》内涵。记事详明,文风朴实,文字优美。《左传》保存的重要史料,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有重要价值。《春秋毅粱传》相传为鲁人毅梁赤所作,故名。据说毅粱赤授《春秋》于子夏,其学经累世。授而传,至西汉时方著于竹帛,成为经书。《毅梁传》以问答形式解经,偏重对《春秋》义理的阐释。记事虽不如《左传》详实,但持论较为客观。《毅梁传》对了解儒学发展的历史线索有一定意义。《春秋公羊传》相传为战国公羊高所作,故名,相传公羊高亦受《春秋》于子夏,其学经五世口授而传,至汉景帝时,公羊寿与其弟子齐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成为经书。《公羊传》所记史事比较简略,着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对于人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有重要意义。

子夏是孔门传释经典事业中的第一人,《公羊传》、《毅粱传》的传授就托始于他。依传说法,公羊高和毅梁赤皆子夏弟子,二人师出同行。但两家之学多有抵牾之处,故而形成了各自的文献。此外,子夏本人对《诗》和《丧服》亦有传释,孔子卒后,以“文学”著称的子夏承担起了传《诗》的任务,贡献极为突出。相传,有名的《毛诗》大、小序。即为子夏所作。《毛诗序》大序是位列《诗》首篇《关睢》之前较长的一篇序文,作《关睢》题解又总论全经。小序是各篇之前题解式的序文。在中国文学史中,为诗作序,源于《诗》。而《毛诗序》所开创的大序、小序体例,形成了一篇总论,以下逐篇有题解的完整体制,为后代学者所采纳。而大序作为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篇重要文献,概括发展了儒家的诗论,也对《诗》研究的基本理论作了简明的总结,成为诗歌批语和《诗》研究中的重要理论,有很高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法家是百家中重要的流派之一,其学说普遍适应了当时诸侯国君急功近利的心态,所以其势力发展很快。战国时的韩非集法家大成,儒、法旨为显学,在学术思想上既互相对立对互相联系。韩非对《老子》内容解析,如《解老》、《喻老》等,也进行了传释经典工作。

二、经典传释的方法

注释经典的名目不一,有传、注、解等等。传、注是对孔子所整理的六艺进行解读的最初形式,后世对早期传、注的注释则是疏、正义等。后世对经典传释的形式及方法源出于孔门。自从孔子以六艺作教材,对经典的传释、注解就开始了。因为文艺是上古时代的文化典籍,年代久远,文学古奥,意义难明,孔子以此传授门弟子,自然要进行一番解释。不过,孔子对经典原则是述而不作的,真正加以解读还是战国时期儒家对六艺的解说,即所谓的“《诗》、《书》、《礼》、《乐》,定白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大致说来,战国时期对经典的释读主要有两种。(1)小学实证性的释读方法,主要指文学训诂、文本文字的校订、名称制度的解说等,具有明显的实证性特点。其目的在于弄清楚原文献的本意究竟是什么。这种方法讲究实证,注重实事求是,为后来的文献学家所继承,并予以发扬光大。(2)章旬义理式的传释方法。即对经典分章析旬以解释其意义的方法。据说,章旬之学发明于子夏。“子夏问日:‘巧知倩兮,美日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日:‘绘事后素。日:‘礼后乎?子日:‘起予者商也l始可与言《诗》己矣。”对于孔子所修订的六艺经典,孟子认为《春秋》是天子之事:《苟子·劝学》则说:“《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札》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战国学者认识到这些经典并不是一堆死板板的文献典籍,而是蕴含着活泼生动、与时并进的天下至道,有着久远的生命力。其意义也不是固定封闭的。而是随着传释者及其对代的变迁而变化的。透过经典文本,不仅要知道经典的原义,还要知道寄寓经典之中的微言大义,更要明确经典在现时代的意义。例如,《公羊传》认为《春秋》乃孔子据乱而作,传释《春秋》的任务,就在于从中发掘出“微言大义”来。又如《关啦》是一首爱情诗,齐、鲁、韩三家《诗》传对诗义解释,却都引申发挥出事关王道教化的旨义束。总之,这种传释方法长于靛抨经典文本所蕴含的意义,是一种关心是否合乎经世致用的需要的方法,埘后代文献学家亦有深刻影响。

三、萌芽了考据学和分类

战国诸子对文献学的贡献还在于萌芽了考据辨伪学和文献分类学。例如孟子对图书的态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至于《武成》,取二j蘸而己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直接指出《尚书》有不信的成份,用逻辑推理证明《武成》记载不实。《韩非子·显学》以及《苟子·非十二子》的批判锋芒。已从理论上触及了真伪问题。韩非《显学》中指出:“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渭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诚就是真,不诚就是伪。韩非并提出了用“参验”的办法“定儒墨之诚”,这正是明确的辨伪,而不只是就事论事的枝节考订了。所以说,在诸子学说中萌式了考据辨伪学。

战国的“诸子”与“百家”,今人有明确钓区分,即诸予指备派的代袭人物,百家指各学派。然而在古代并未有如此明确的区别,常常是混杂统称的。但是,战国诸子中曾多次综述过学术流派,到了《韩非子·显学篇》中,更明确指出当时学派有“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圣,孔丘也;墨之所圣,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伸良氏之懦,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这对于我们r解战国诸子百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到西汉初年,司马谈明确地归并战国诸予为六家。即儒、墨、名、法、阴阳、道德,这就是他的儿子司马迁在《史记》中保留下来的《论六家要旨》这篇重要文献的内容。学派区分孕育了文献整理的学术分类,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如果没有战国诸子到司马谈的学派分家的理论,也不可能凭空冒出刘歆《七略》诸子九派十家的学术分类。对战国学派的诸子百家作系统的、完整的综论的,当然以《汉书·艺文志》的影响最大,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也是第一篇目录学文献,它对于我们了解西汉时还保留着哪些古代典籍著作,了解西汉时期对学派的分类和评论情况。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论,战国时期,诸子学说百家争鸣,他们继承孔子整理文献的优良传统和方法,重视经典要籍的传释和整理,解经、注经、考据、分类,标志着孔子首开其端的中国文献学已在先秦产生,并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和丰富。

猜你喜欢
战国贡献文学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我们需要文学
战国讨债传奇——围魏救赵
战国少年孟轲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战国少年孟轲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贡献榜
麻辣战国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