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应处理好“五大关系”

2009-11-04 09:23陈华忠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预设交流

陈华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更是动态生成的过程。为此,教学时科学合理处理好以下五对关系,对于实施数学课程改革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处理好“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关系

“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两种不同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前者讲的是“接受式学习”,在现在看来已经倍受冷落。后者讲的是“探究式学习”,现在逐渐深入人心。通过这种现象不难看出,一种新的改革,由于人们理解上出现的误差,往往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认为,“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接受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由此看来,学习方式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选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排斥“接受式学习”,这是因为小学数学教材上的知识点可以分为三大类:1,让学生“发现”的;2,让学生机械“记住”的;3,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的。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教学,当第一课时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已经“悟”出“转化”的思想,那么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教学可采用“探究式学习”,而《圆的面积卜课的教学,在推导公式时,将曲线围成的圆转化成长方形,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难想到,就是中学生也未必想到,对这样的内容可以像教材那样。将圆通过剪……拼成近似长方形,再演示,采用“接受式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探究式”、“接受式”,以及其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

二、处理好“探究过程与探究结果”的关系

实施新课改。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大家是否想到,数学课程标准是针对课改以前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是为了纠正传统教学中的重结果轻过程,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教学过程,忽略了教学结果,就会走向极端。因此,在强调教学过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观念。要把重视教学过程和重视教学结果统一起来,只有保持过程和结果的平衡,才能真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同时能力得到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一位教师教学体积概念时,让学生做实验:拿出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里面装上同样多的水,然后让学生把长方体铁块放进其中一只杯子里,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杯子的水面升高了。又问,是不是杯子里的水多了?学生马上否定。那是为什么呢?学生争着回答,是放的铁块占地方,把水挤上来了。此时,教师又让学生把一个正方体铁块放进另一个杯子,问:这次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放进正方体铁块后,水面也升高了,而且超第一个杯子。又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肯定地说:第二次放的物体比第一个大。学生有了以上的感性认识,说明物体不仅要占据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还有大小。到此时,再出示课本中的结束语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学习,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到探究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

三、处理好“自主探究与有效指导”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改变了“出示例题,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知识,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然而有的教师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无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探索,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费力不讨好。如我曾经听一位教师教学《简易方程》一课时。授课教师放手让学生探究解方程的格式,由于学生此前对解方程一无所知,探究犹如在暗夜中行进,找不到思考的方向,胡闯瞎撞,毫无结果。既浪费了时间,又挫伤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由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是有限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到以学定教,顺学引导。

四、处理好“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和结果。”现代教育理念也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已经被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无论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结果看,它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课堂信息的多向互动,并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有的教师由于操作运用不当,使这种互动交流、合作学习组织形式变成一种低效、高耗的表演形式,有的课堂合作交流轰轰烈烈,但教学效果较差,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我们知道,学习是一种探索,是一种心智的活动过程,是一种个体的行为,它需要独立思考,静思默想,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入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各自的思维方法,实行优势互补。因此,合作学习应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碰撞,才能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如一位教师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怎样将梯形转变成已学过的可求出面积的图形,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进行操作,用手中梯形的学具进行拼、剪、摆、转等手段,去探索梯形面积公式。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交流自己的推导过程与方法。最后进行小组汇报,汇报时,一个学生讲,其他学生可以补充、修正。为此。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五、处理好“动态生成与课前预设”的关系

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我们许多教师能善于捕捉信息,并充分利用生成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目前。有的教师过分关注动态生成,不够重视课前预设,影响了知识的传授。由于来自课堂的信息有许多是重复的、无意义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果教师不加辨别,一味跟着学生走。很可能会在很多无意义、无价值的问题上纠缠不清,出现学生牵着老师走的现象,从而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过去课堂上教师牵着学生走是不对的。如果让学生牵着教师走,同样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预案,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注重在研究教材、教法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的研究,在关注内容组织与过程安排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一方面,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以及学生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预设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的现实状况是十分复杂的,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以及学习心理状态之间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教学的生成点上预设各种应对策略,使教学预设更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教师只有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预设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才能胸有成竹地步入课堂,才能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也才能为学生的个性化的活动和发展创设更大的空间。实践证明。精心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学会新知、掌握新知、发展潜能,落实数学教学根本目标,这也是我们的教学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预设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利用绘本优化大班数学课程之浅见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交流平台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