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向亚洲人秀红色套装

2009-11-09 06:42
世界知识 2009年16期
关键词:第一夫人克林顿希拉里

薄 旭

用英语表达中国成语“同舟共济”,意境是否一样?

有“官瘾”的优秀生

比尔·克林顿曾说:“我生来就是16岁,而且总觉得自己16岁,而希拉里出生时就40岁了。”希拉里的少年老成,和她的家庭不无关系。

1947年希拉里出生在芝加哥一个生意人家。她的父亲性情急躁,头脑灵活,在孩子们眼中,“父亲是世界上最棒的销售员,没有他谈不成的生意”。希拉里的母亲则是一个传统的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在教育问题上,疾风骤雨式的父亲,一直致力于锻炼孩子们的自制力,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当希拉里拿着除了一个B,其余各科都是A的成绩单回家时,父亲的第一反应是问她为什么没拿到全A;而母亲则一直鼓励孩子要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拉里小时候曾被一个大孩子欺负,一向温顺的母亲居然教导她要大胆还击,不久希拉里就狠狠给了那个大孩子一记耳光。

这样的家庭熏陶,培养了希拉里的自制力和竞争意识。她从小就是个“优秀生”,不仅在课堂上是老师的宠儿,在球场上也同样毫不示弱。对成为领导者的渴望,在她读中学时已经显露无疑,学生会、校报、同业会里都有她的身影,她还是该校少有的获得美国国家优秀学术奖学金的学生之一。14岁时,希拉里曾给美国航空航天局写信,希望能成为一名宇航员,只不过她得到的回应是“这里不需要女性宇航员”。直到她第一次参加律师资格考试,她才在人生中第一次真正地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当时她已经从赫赫有名的耶鲁法学院毕业,但居然没能通过考试,这让她深以为耻。虽然此后有多次机会,她却再也没有参加过律师资格考试。

在本该热衷于化妆和约会的少女时期,希拉里却不合时宜地关心政治。她初中时曾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去听过马丁·路德·金的演讲,高中时接受地方竞选助理的派遣,到贫民窟去挨家挨户核实登记选民身份。近距离地观察黑人和穷人的生活状况,让这位“天之骄女”的心中诞生了某种类似于“使命感”的情结,从此,对于公益事业的热情和对领导权的追求成为她生活的主旋律。

1973年,当她决定与来自穷乡僻壤的克林顿共结连理移居阿肯色州时,她的朋友都认为她疯了。因为当时希拉里已是美国年轻律师中的新星,而克林顿仍藉藉无名。

婚礼当天,希拉里宣称自己不会改随夫姓。她说,自己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决心要保留父姓,她希望始终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而不是一个处处作出牺牲的政要妻子。她的婆婆哭了,在阿肯色州保守人士眼里希拉里此举颇有些大逆不道,但她仍我行我素。

充满争议的“第一夫人”

希拉里的“第一夫人”之路,早在1978年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在当时,她是阿肯色州的“第一夫人”,14年后入主白宫不过是州“第一夫人”的升级版。无论在哪里当“第一夫人”,希拉里都未曾规规矩矩地扮演过夫人角色。

在克林顿的第一个州长任期里,夫妻二人各有各的事业,希拉里只是偶尔插手丈夫的公关政策,但在克林顿竞选州长连任失败后,希拉里逐渐成了克林顿竞选团队的中坚力量。她不仅参与了克林顿第二次州长竞选的政策、战略、人事的决策,还筹措和管理庞大的竞选资金。在竞选团队内部,克林顿扮演老好人唱白脸,希拉里负责唱黑脸。从那时起,选民对希拉里的态度就已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爱与恨泾渭分明。喜欢她的人认为她是个非同一般的妻子,不仅性格坚韧,而且胆识过人,讨厌她的人则认为她狡诈嚣张、精于世故。如果说希拉里身上有什么是被两个阵营共同认可的,那就只剩下“强势”了,事实上,早在克林顿初涉政坛时,就有选民因为他“进口了一个来自华盛顿的男人婆”而反对他。

这一次州长竞选也成了夫妻二人政治活动的模板,十年之后,好戏重演。在1992年总统竞选的大战中,夫妻二人分工协作珠联璧合,最终如愿入主白宫。克林顿刚刚走马上任,希拉里就被任命负责整个施政纲领中最为核心的医疗保障改革,作为新鲜出炉的全美“第一夫人”,这样大张旗鼓地走上前台可谓前无古人。

很快,医疗改革宣告失败,紧随其后的“白水案”等一系列事件更让克林顿夫妇身陷困境,但在应对执政初期的这些危机中,希拉里逐渐成长为一名深谙其道的政治老手。

当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丑闻曝光,希拉里一度痛心疾首,恨铁不成钢,但当调查团提交了弹劾报告、威胁到了克林顿政权时,希拉里立刻重打精神、回归战斗状态。她与夫君一道渡过了那段最困难的时光,最终化险为夷之后,《纽约时报》进行的民意测验显示,希拉里的支持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70%,此时出马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希拉里不甘再“为他人作嫁衣裳”,决心出马竞选联邦参议员。她从此不再生活在克林顿的阴影之下,不再效命于丈夫的政治需求,她掌握政治游戏规则的能力已经声名远扬。

掌权美国外交

2008年总统大选,民主党内的“新秀”奥巴马和“老手”希拉里展开了巅峰对决,竞选中她怪招、狠招频出,无所不用其极,但最后仍败给奥巴马。不过希拉里很快就接过了奥巴马伸过来的橄榄枝——出任国务卿。变脸之快,让许多人错愕不已。

希拉里出任国务卿对中国而言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也引起了争论。1995年,时任美国“第一夫人”的希拉里来北京参加世界妇女大会时,曾猛烈抨击中国人权问题,后来在参议员位置上,她甚至以此为由呼吁抵制北京奥运开幕式。除了在人权问题上的反华言论,有人还翻出她在竞选总统期间攻击中国“操纵汇率”、“侵犯知识产权”和“从事工业间谍活动”等言论。不曾想,希拉里又一次“变脸”,其速度比竞选时还要快。

按以往惯例,新任国务卿上任后会首先访问传统盟友,比如欧洲或中东地区,但希拉里却打破常规,走马上任还不到一个月就飞到亚洲。临行前,希拉里来到纽约的美国亚洲协会总部,身穿东方人所喜爱的红色套装,发表了著名的“同舟共济”演讲。她说:“在同一艘船上的人必须以和平方式才能共同过河,这则中国成语所蕴含的智慧在今天继续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在与杨洁篪的会谈中,希拉里提到了美国关注中国人权问题,但随即话锋一转:“人权无法改变现如今的全球经济危机、环境危机以及安全危机。”经济危机、安全问题、朝鲜半岛无核化……在头绪繁多的问题中,希拉里正努力寻找中美双方意见一致的领域及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参观北京太阳富燃气热电公司时,她甚至微笑着提醒中国不要再犯美国工业化过程中所犯过的错误。

此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当天,《华尔街日报》刊登了希拉里与盖特纳合写的文章,文章称:目前基本上没有任何全球性问题能由美国或中国单凭一己之力可以解决,也没有任何全球性问题能在缺乏美中合作的情况下得到解决。国际金融危机、环境问题、贫弱国家的稳定以及防扩散难题的解决,均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美国和中国的合作。

无论是奥巴马还是希拉里,都不想此时此刻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毕竟在金融危机面前,只有中国愿意与其“同舟共济”,美国才能跨过眼前这道坎。

猜你喜欢
第一夫人克林顿希拉里
克林顿城市授权区项目论析
伊万卡的新角色:“第一女儿”还是另一个“第一夫人”
克林顿夫妇的政治罗曼史
克林顿基金会被指“瞒报千笔外国捐款”
公共外交中“第一夫人”的角色分析
参考译文
第一夫人内衣秀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