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流动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2009-11-09 06:41
魅力中国 2009年27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流动农民工

张 茹

“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力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需要耗费稀缺资源。形成人力资本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人口流动迁移。但人们在进行人力资本研究时,更多强调的是其中教育培训的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迁移对于劳动者人力资本的作用。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0%左右,农村人口多,素质较低。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在目前情况下,以流动迁移方式来提升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不但符合我国国情,而且投入少、见效快。

一、人口流动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分析

人口流动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方式,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对流动者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自身能力等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流动有利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当广大农民从封闭性及自我发展状态中走出来之后,面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全新生活方式,必然会促使其逐渐产生一种新的生存观念、生存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生价值观。

流动是提高下一代人口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我国农村由于长期处于一种封闭、半封闭状态,人们的通婚半径较小,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则可能带来婚姻上的变化,通婚范围的明显扩大,异地通婚数量的增多,这从长远来看对改善我国人口素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流动中人们所感受到的自身能力的缺乏将促进部分流动者为提高自身及子女素质而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在市场竞争中,劳动者文化层次、劳动技能越高,发展潜力越大,工资报酬也越高,失业的风险相对越小。而从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来看,他们往往在城镇从事脏、累、重活,打工的艰辛使他们比其他农民更深刻体会到知识、技能的重要性。不少农民工在重视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投入。

流动可以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人力资本在生产中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本拥有者对工作的态度。当劳动力从原有的工作岗位流动到一个自己感觉满意的新岗位之后,由于工资收入的增加,或非工资因素的心理满足的提高,容易形成较强的的工作激励,并充分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劳动力流动通过示范效应能有力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者在转移中发挥自身优势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不但比留在农村的农民主高得多,也比那些处于流动中但无一技之长的劳动者高。这种经济效益差异形成了一种示范效应,客观上刺激着农村劳动者注重文化程度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等。另一方面,在流出和回归的动态循环中,流动者把诸多生活新理念、经济发展的新信息、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新经验、新体会带回家乡,启迪、影响着农村中未外出的人。

二、深化改革,创造有利于人口流动的和谐环境

人口流动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已经深深融入到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也切实感受到了人口流动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带来的影响。当前,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宏观调控,为人口合理流动创造和谐的社会制度环境。

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口流动的有序进行。固然,人口是否流动是根据比较利益进行决策的,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人们的行为常常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和从众性。为减少流动成本,保证人口流动的有序性,必须加强对人口流动的宏观调控。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中介机构应对人口流动的数量、方向、途径等采取及时合理的引导,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要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劳动力区域性协作网络;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建立健全就业服务、就业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网络体系及劳动力宏观调控体系,使人们在流动前就能获得相关的用工信息,以减少盲目流动及流动成本。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减少人为障碍。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淡化户籍的控制功能,强化其服务功能,并对所有公民实行平等待遇。

改革不平等的就业政策,为流动人口创建一个平等的就业平台。各级政府应站在全国一盘棋的战略高度来对待流动人口,认真清理并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完善特殊行业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同时逐步建立健全全面向城镇非农产业就业人口的住房、就业、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改善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促进农民工的转移和流动。

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由于农民工绝大多数是非正规就业,由此导致的劳动雇佣关系大多不规范,致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劳动保险执法力度,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消除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歧视,解除流动人口的后顾之忧。随着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群体规模的不断加大,大量儿童随父母外出流动,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一大难题。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一方面,我们要坚决落实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的政策,使城镇公立学校成为吸收流动儿童就学主渠道。另一方面,要充分扶持社会力量办学,结合实际对有一定规模的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帮助和扶持,并对其加强管理和监督。此外,还要在城镇学校、学生中广泛开展平等教育、关爱教育、和谐教育,逐步建立起城镇学校内平等、无差别、少歧视的教育环境,凡以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城乡孩子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消除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城镇公立学校的心理门坎,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单位: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计生办干事)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流动农民工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流动的画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数说流动人口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