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据典 博古通今

2009-11-09 06:41张仲慧
魅力中国 2009年27期
关键词:温总理招待会温家宝

张仲慧

温家宝总理履职六余年,以他儒雅、仁爱、睿智和博学的形象征服了中国与世界。温总理积学之厚,腹笥之富令人惊叹!他的人格魅力常常通过高超的讲话艺术展现出来。温总理的讲话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把诗词、典故、格言、谚语等等,巧妙运用于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使讲话妙语连珠、出新见奇。这种引经据典彰显深刻含义的极具文采的语言表达方式,被人们称之为“温式语言风格”。在这些经典文化的背后,浓缩着总理个人的情感和意志,使其讲话的内容丰富而精彩,其中所含蕴的深厚素养,细腻情感,深沉爱心,让听众为之动心、动容。温总理语言风格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2003年,温总理履新之初,中国社会的不均衡发展,令社会转型期内矛盾凸显,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面对如此形势,他真切地说:“在我当总理以后,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表明了他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自身的生死祸福均可置之度外的信念与决心。在谈到面临的繁重工作时,温总理巧妙地借用了屈原《离骚》和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相隔两千年的伟大诗句真实地表达了总理的内心世界,也巧妙地回答了他对新的职责的清醒认识。诸

如此类的表达,不见得有多铿锵,却也让人体会到新总理温家宝的真诚和务实。

二、 博大的人文情怀

2006年9月5日,温总理访欧前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欧洲媒体的访问。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问道:“你晚上经常读什么?掩卷后又是什么让你难以入睡?”温总理说,你实际上是在问我,经常在读什么书,思考什么问题,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引用了六段诗章来回答记者的提问。第一段是左宗棠年轻时贴在门口的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第二段是屈原《离骚》中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第三段是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第四段是宋朝张载的座右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第五段是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第六段是刻在德国哲学家康德墓碑上的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六段诗章无不体现出温总理充满庄严、圣洁、正义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博大的人文情怀。温总理讲话中所体现的执政理念和人文情怀告诉我们:每一个人,“无论职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都不可自我膨胀,而应该时刻注重内在的修养,对权力、法律、道德乃至对大自然、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持足够的敬畏。应当超越浮躁的现实,超越个人的私念,正确地对待自身荣誉和挫折,以更为宽广的胸怀,把国家兴亡、民族复兴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1]

三、 殷切的骨肉之情

温总理非常关注祖国统一问题,每每言及台湾,无不充满殷殷眷顾之情:

“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得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在2004年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又引用台湾诗人丘逢甲的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表达了骨肉分离带给两岸人民的锥心之痛及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他还曾套用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他说:“浅浅的海峡,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 语之殷殷,情之切切,闻者动容。海峡那端漂泊的游子是13亿炎黄子孙最深的乡愁,是祖国母亲心尖上永远不能触摸的隐痛!

2009年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说,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话音刚落,现场就响起一片掌声。

温总理借诗抒怀,以古通今,表达了他对台湾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深切关注。“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温总理在不同场合多次吟咏的这句诗,是其心迹的真实表露。

四、 浓郁的忧患意识

温总理的讲话往往开篇就讲忧患意识,在阐明问题后几乎都要再回到民族忧患上来。

他铭记着这样一句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前句选自《孟子·告子下》,后句出自《左传》。

他说:“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要有忧患意识”,[2]“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灾难太深重了,这就培养了我们的忧患意识、生存意识和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3]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站在新起点上,需要更加清醒,更加坚定,更加努力,认识到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只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迈出的第一步,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出自《新唐书·魏徵传》)这是高瞻远瞩的表现。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拥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并把这种忧患意识升华为为国、为民、为人类的责任感。

五、 坚定的信心

2008年,世界遭遇金融危机。9月24日,温总理访问美国。在纽约他讲过一句话,就是“信心要比黄金和货币还要重要”。那时,世界还是一片迷茫,人们对于金融危机的发展前景也看不清楚。

2009年3月13日,温总理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套用唐代诗人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提振信心:“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他说,我们已经提出了一揽子应对计划。实现这个计划,我依然认为,首要的还是要坚定信心。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他明确地告诫人们不要被今年的金融危机所吓倒。借用“明年春色倍还人”,说明明年的形势将会大大好转,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光明灿烂的美景,这大大振奋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

随后,他又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指出,“要行动,而不能坐等。”他说,我国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机遇。如果真正把握得好,措施得当,而且实施及时、果断、有力,我真希望中国经济能早一天复苏。那时,中国的经济经历一场困难的考验,将会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在被问到“信心”问题时,温家宝引述古语鼓励国人,那就是“取火莫若取燧,汲水莫若凿井。”就是说你想得到不如获取燧石,你想得到水不如自己去凿井。他说,心暖则经济暖,“希望全体中国人都要以自己的暖心来暖中国的经济。”意大利《欧联时报》把这句话和他的诗词一起登上了次日的头版,并发表评论说,中国总理温家宝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已把中国人的信心、士气推到了一个顶点。

无论是“明年春色倍还人”,还是“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柳暗花明又一村”,无一不在强调通过中国人民自己的努力,最终将克服重重困难,迎来一个光明的未来。

“这就是领导人的魅力。”[4]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教授齐明山分析道,在全球陷入金融危机,世界各国普遍缺乏信心时,中国总理却底气十足,这不仅鼓舞了中国民众坚持奋斗的士气,无疑也鼓舞了世界人民应对金融危机的士气。

参考文献:

[1]孙际垠.从温总理的讲话艺术看公务员的职业修养[J].秘书,2008,(2)。

[2][3]2004年3月14日,温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

[4]邓媛.温总理的诗词情怀:浓缩爱民之心骨肉之情忧患之意[N].国际先驱导报,2009-3-17。

(作者单位:中共开封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温总理招待会温家宝
《温家宝地质笔记》出版发行
蛇开记者招待会啦!
温家宝总理会见记
英首相亲笔致信温总理
温总理答记者问精彩语录
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