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

2009-11-11 03:31
经济师 2009年9期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可行性

肖 歆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人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是未来中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选择。文章在分析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基础上,提出了几条适宜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发展路径 必要性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9-056-02

引言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等大量事实表明,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将触及粮食、水资源、能源、生态以及公共安全,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气候状况与能源短缺现象,英国政府于2003年发表《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 2003),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白皮书指出,英国对进口能源高度依赖,而且作为《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有义务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提出了英国到2020年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50%以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金乐琴,2009)。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被世界各国迅速采纳,成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各国都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在能源短缺背景下寻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个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且能源紧张的发展中国家,国内以重工业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面临着国际上后京都时代的巨大压力,因此,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必然更加险峻。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重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压力。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工业占GDP的比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重化工产业化特征非常明显。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相比世界上任何其他经济体,中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都要大。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并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齐建国等,2005)。快速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基本特征。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不仅仅在于排污总量的增加、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和资源供需矛盾的严峻,而是资源、环境问题之间以及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已经危及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庄贵阳,2005)。现有的研究足以表明: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相当巨大的,按不完全的保守估计就相当于GDP的7%~20%(过孝民,2004)。由于中国面临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艰巨发展任务,未来的发展必然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2.中国面临资源短缺压力。2003年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已经传递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中国的资源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需要,资源压力迅速增大(庄贵阳,2005)。中国对钢铁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和日本需求的总和,而中国对铜、镍、锌、铁矿砂和水泥的需求也都超过美国。在未来15年中国将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是资源消费高峰。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矿产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人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约1/10、1/20和3/5。与占世界21%的人口比例相比,中国已发现的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都相当贫乏。因此,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把世界的初级产品价格推上新的高峰,我国与世界主要资源进口国的利益摩擦将会不断增多。

3.中国要应对气候挑战。从1990年至2001年,中国CO2净排放增长量达8.23亿吨,占世界总增长量的27%。中国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净增长趋势显示中国有必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国际上的流行观点认为,要实现公约中“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的最终目标,要以中国实施大量减排为先决条件(唐更克等,2002)。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已经成为限制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发展目标的实现(Chen,Hu,Pan 2005)。因此,中国需要在未来20~50年间,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进行平衡。中国的选择只能是继续化压力为动力寻求低碳发展的道路。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转变也存在着潜在优势,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减排空间大。我国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加上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中国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有关研究表明,中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金乐琴,2009)。因此,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

2.减排的成本低。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框架公约规定的每吨减排成本超过30美元,而中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加上中国能源需求增长、符合减排条件的项目多、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特点都有利于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从而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减排项目(金乐琴,2009)。2006年,全球碳交易和清洁生产机制(CDM)碳交易市场达到300亿美元。目前,已有全球50多家金融机构加入全球气候变化投资网络,投资额达到了13万亿美元。截止2008年2月,中国CDM项目获得联合国CDM项目执行理事会签发的核证减排信用(CERs)达到了3637万吨,占联合国目前核定CERs总量的31.33%,首次超过印度成为最大的CDM碳交易量国家。

3.技术合作潜力大。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有较大改进余地。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发达国家承诺要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背景下,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应抓住时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速度。但是,也应该看到,技术合作的实际进程存在一定困难。由于涉及知识产权、商业利益等诸多原因,中国目前仍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金乐琴,2009)。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按《京都议定书》规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承诺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中国当前的优先目标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但中国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和环境保护政策。因此,未来中国要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低碳发展,其可能途径包括:

1.发展低碳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任卫峰,2008)。众所周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如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IT产业是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又如现代服务业也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在GDP 所占比重高达60%~70%,这表明中国的现代服务业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值得中国注意的是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会把碳密集产业和高能耗项目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未来数年,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石化产业、建材产业、造纸产业、印染产业等高碳产业都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这些投资规模很大的项目20~30年内很难淘汰或搬走(梁优彩,2005)。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2.发展低碳农业。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化石能源的基础之上的。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曾经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做出贡献。但是,化肥和农药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经被认识,它不仅影响土壤的有机构成、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而且其生产过程,本身就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 现代农业甚至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

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一是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有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二是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三是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发展低碳农村的有效途径。

3.发展低碳工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传统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化石燃料所提供的巨大能源,能源结构的高碳化是传统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当地球温室效应不断影响和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时,人类对工业文明所依赖化石能源基础的反思和改造也是顺理成章的,高碳工业发展难以为继,但是, 从高碳工业向低碳工业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任卫峰,2008)。所以在注重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应该把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相结合,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遏制化石能源总消耗的增加,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同时,政府要制定高碳能源、高碳工业、高碳产品的税收政策,制定鼓励发展低碳工业的优惠政策,使低碳工业成为企业家有利可图的新兴工业领域。

4.发展低碳城市。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这个单元,发展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行两个方面入手(任卫峰,2008)。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

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一是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任卫峰,2008)。二是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张雪梅,2005),如轻轨和地铁系统。三是限制城市私家汽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此外,城市交通应该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以实现城市运行的低碳化目标。

5.引导金融创新发展低碳经济。设立碳交易市场机制,开发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温室气体减排量全球交易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碳金融市场(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银行贷款)。碳金融市场面临这样的形势(任卫峰,2008):金融机构迫切需要开发关于碳排放权的商品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而排放权的实际需求方——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的企业为减少今后的减排费用也应从现在起筹建各类减排资产项目组合(portfolio)。目前全球已经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很多知名金融机构活跃在这些市场上,根据世界银行报告,2006年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额度已经达到300多亿美元。中国政府也应该大力发展金融创新,开发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活动,促进环保问题的解决。

6.注重碳汇减碳。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从“碳源”(Carbon Source)上有效的遏制,减少“碳源”的排放,还应该在“碳汇”(Carbon Sink)上花力气下功夫。“碳源”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它既来自自然界也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任卫峰,2008)。研究表明:陆地森林植被的生长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并将二氧化碳固定在森林生物有机体中,每年森林植被净碳吸收量约10亿到15亿吨。因此,植树造林的功能并不是简单的绿化生态环境,而是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减缓温室效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经济和最有效途径之一(江泽慧,2003)。

结论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其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总的来说,中国走低碳经济的道路,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因此,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要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Chen,H,Hu,H and Pan,J.Low Carbon Development:Challenges for China as a Rapid Industrializing Developing Country.China&World Economy[J].2005(2):64-77

2.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2003

3.过孝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二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53-71

4.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经济问题探索[J].2009(1):84-87

5.江泽慧.气候变化与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研讨会论文集[R].2003

6.梁优彩.京都议定书生效我国经济将受到影响.中经要报[J].2005(7)

7.齐建国.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与环境分析.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EB/OL].http://www.cciced.org.cn

8.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上海经济研究[J].2008(3):38-42

9.唐更克,何秀珍,本约郎.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协议的立场与挑战.世界经济与政治[J].2002(2):34-40

10.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太平洋学报[J].2005(11):79-87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0)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可行性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