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团儿的华尔街中国人很吃亏

2009-11-12 04:00陈思进
晚报文萃·开心版 2009年17期
关键词:头儿印度人新手

陈思进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着华尔街电脑和衍生证券化,大批“物美价廉”的中国留学生进入了原先由白人独领风骚的世界——华尔街,从事电脑软件和衍生证券的模型研发。渐渐地,擅长电脑、数学的印度人和俄罗斯人也随后跟进。没几年,中、印、俄三国的人在华尔街形成了三大群体,占华尔街总人数的25%。

近来华尔街可谓血雨腥风,哀鸿遍野。几乎每家银行都成了“总裁”——总在裁员。一位在华尔街被裁员的朋友打来电话,谈起找工作的近况。他绝望地说,每次面谈第一轮感觉都不错,但第二轮面谈总被刷下来,究其缘由,竟然是因为自己不是印度人,也不是前苏联人!

他一说我立刻明白。华尔街第一轮面谈,通常都是人事部门或未来的顶头上司先约见,这些行政主管或者项目经理大部分是白人,只看应聘者是否符合要求、是否顺眼。而第二轮就轮到技术主管、或者部门的技术骨干来考问了。中国人去应聘,白人这关轻轻松松就过了,但第二轮如果是印度人或俄罗斯人,他们便会“朝死里整”,届时向经理说声这个人不合适,中国人便自然出局。有个华尔街软件公司更离谱,我一个朋友去第二次面谈时,见到两个俄罗斯人,他们直截了当对他说,你不会俄语吧。我们这儿的软件是用俄语写的,你看不懂的。

其他朋友也碰到过类似情况。

印度人的团队精神特别体现在善于传、帮、带上面,说得夸张一点儿,真有些兵团作战的感觉。据我观察,在美国的印度技术人员,通常是一个业务高手先把活儿承揽下来,然后再招聘两个新手;高手分配活计给新手做,新手一两年后出头,然后出去再带新人,逐渐把其他族裔的员工排挤出这个行业。所以我们中国人去找工作去面谈时,只要见到印度人心里就会嘀咕:“肯定没机会了,印度人不往死里整你是绝不会罢手的。”因为,他们一定要留住这个位置来安顿自己的同胞。

更重要的是,印度人不甘心只做普通技术或业务员工,他们还会紧紧地盯住管理阶层。一旦当上经理,他们就有了雇人的权力,这样用不了多久,他的下级便全是印度人了。现在,华尔街的每个房间里几乎都看得见印度人,有的公司食堂里居然开始提供印度餐。难怪街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一个印度人做了头儿,第二年他手下全是印度人;一个中国人当了头儿,第二年他周围就剩他自己了。”

这话一点儿都不夸张,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吧。

几年前,花旗银行证券部招人,我得到了面谈的机会。安排我前去面谈的猎头名叫韩伍,电话里我们只简单地谈了几分钟。那晚我已经上床了,韩伍又来电话,语气语调极为亲近,他说一看我的名字便知我是中国人,并告知他是越南人,绘声绘色地向我详细介绍道:“你要去的那个组,头儿也是中国人,李博士,去年升上去的。我的头儿一看你的履历,觉得你非常有希望,你们背景相似,都是从中国来的。你的条件符合他们的标准……”

我怀着与韩伍相同的愿望去了花旗,第一轮面谈采用几个人同时面谈的形式,共三个组员,一个老美,一个印度人,还有一个中国人山姆。由于有一个老美在场,那个印度人比较“客气”,这一轮谈下来双方感觉都挺好,韩伍兴致更高了,立刻又安排了第二次面谈,见组长,也就是那位李博士。去见李博士的前一晚,韩伍又在我临睡前来电话,他说:“听李博士讲,别的猎头给他送去一个老美,我们觉得你的希望还是最大,你的实力强过那个老美。”我自己也信心满满。

第二次去花旗早到了15分钟,我在会客室等得不耐烦,伸出头去四下张望,见到了前一次那个叫山姆的组员,他正巧来门口冲咖啡。看到熟悉的面孔又是同根同种,我自然地流露出一副热乎劲儿,刚跨出一步想同他套近乎,奇怪,没想到他看到我跟见了鬼似的,立刻慌里慌张地躲开了,简直莫名其妙!不过,那位李博士倒还好,他浑身散发着书卷气,我们谈得不错。

那晚我一直在等韩伍的电话,我估计他会安排第三次面谈,去见花旗的部门经理,可电话没有如期而至。第二天中午我吃午餐,听到电话铃声,急忙接听,是韩伍!他开口便质问道:“我真搞不懂你们中国人,太奇怪To明明你最适合那个位置,李博士却说你不合适,我逼问了他半天,他说顾忌到如果手下再聘用一位中国人,有抱团儿的嫌疑。我的头儿听了之后气坏了,这算什么理由?好端端的一单生意弄丢To”

我很失望,更无力回答他的问题。抱团儿工作是件好事,中国人为什么要心虚?我们中国人如果都不帮自己人,特别在当下艰难时刻不“抱团儿取暖”,那还能指望谁来帮你呢?

这次华尔街的大裁员,更使得中国人大量流失。原先三分天下的电脑和模型部,不久就将成为印度和俄罗斯人的地盘。

(摘自《银川晚报》)

猜你喜欢
头儿印度人新手
新手钓鱼指南
小蜡笔头儿的忧愁和快乐
摄影新手与高手,到底差在哪里?
经验
头儿都要练嗓子
以退为进
新手教师的好课多“磨”
上班的感觉
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
真好玩游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