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真阳光家园中诗的女儿

2009-11-16 02:47孙聚成
中华儿女 2009年10期
关键词:朗诵会沈阳诗歌

孙聚成

如果说,今天我拥有了一个“诗人”的称号,那是祖国、人民赠予我崇高珍贵的荣耀,如芳香的玫瑰永绽心头,让我不辱使命,永攀高峰……

这是青年诗人李爱真在“中华创新人物高峰论坛”上作为获奖代表精彩的发言。

25年来,她创造着诗歌文化的奇迹,默默耕耘、淡泊名利,历尽坎坷,用热血、汗水、青春、泪水、拼搏、智慧,为人们奉献着优秀壮美华章。

李爱真,一位不畏艰辛、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不断攀登人生心灵巅峰的女诗人

说她是位普通的女青年,是因为她过着普通人的简朴生活;说她是天才,是因为她是位敢于冲撞命运的女性。25年来,在文化艺术的天空自由地翱翔,让爱心芬芳每一片土地,她成为千万读者的朋友、青年学子的知音、大学师生的良师益友,成功举办6场大型个人诗歌作品朗诵会,也成为许多中国人心中的荣耀。

20多年前,18岁的李爱真,不顾老师慈父般的劝阻,毅然放弃高考,去铁路当了一名筑路工人,卸火车,盖房子,挖地基,拌混凝土,建立交桥……和所有的男孩子一样,开始了她的风雨生涯。这样,她的弟弟妹妹就可以安心读书,父母就会减轻一些负担了。一次她竟和一位刚刚参加工作的女孩子4个小时卸了60吨的石碴火车皮。

在艰苦生活的磨难中,她没有放弃对诗歌艺术的追求,三年多的工作时间,她完成了四川大学中文系的函授课程,并在省市铁路报刊发表散文诗、小说、新闻通讯等文学、新闻作品数十篇。她的演讲、绘画、书法等才华在单位比赛中也崭露头角。

1989年的夏天,单位领导找她谈话,准备提拔到机关做专职干部,然而这天下班回家,一封辽宁新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放在窗台,她向单位提出进修学习的申请,很快得到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这对多年来身背重负、渴望学习机会的李爱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她如鱼得水,飞鸟出笼般的在知识海洋里邀游,不仅如饥似渴的学习新闻专业文化知识,阅读大量中外各种书籍,很快,在全国及海内外媒体报刊发表大量诗作。寒暑假期,她应邀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文学创作笔会,各种文学交流研讨会,以及新诗讲习班的进修学习。这既开阔了她的视野,更让她结识了中国文学界及诗坛前辈名师,如艾青、柯蓝、徐放、牛汉等诗家,受到众名家的传授与点拨。同时,李爱真感觉到伟大改革的时代洪流却没有产生伟大的文学作品,一些文人萎靡不振,逃离生活,脱离群众,在小小象牙塔中孤芳自赏,对社会民生冷漠麻木,自认为表现自我、自由,故做深奥,故弄玄虚,怪怪的语言谁也读不懂、看不明……诗歌陷入从未有过的低谷、尴尬和困惑的怪圈。

李爱真直面现实生活,创作出大量积极向上、健康明朗又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她用最朴素、简单、透明的文字,表达最深遂的哲理,向人们揭示生活的真谛,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199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推荐在《辽宁日报》和《辽沈晚报》文艺部工作,期间发表大量新闻消息、人物专访及文学作品,受到报社同仁及领导赞赏,并收到读者大量来电来信,事业走向又一个高峰,由于积劳成疾,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将她击倒,住院半年之久,她没有消沉,挑战疾病的同时,积极全身心投入诗歌创作之中,让诗歌文化绽放时代绚烂色彩,为人民奉献出更优秀的精神食粮,鼓舞人们生活的勇气,让诗歌艺术重返人民大众。

在发表作品十年之际,她的第一本诗集《大漠之音》由春风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走进人民群众之中,融入伟大的时代。李爱真创作的红色旋律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一个时代和国家不能没有信仰和梦想,更不能以牺牲文化,作为发展经济的代价。如何让诗歌更贴近时代和人民,走进人们沸腾的生活,超越自我,明白如话,又异彩分呈,将自己溶入人民大众,行走在人民中间,而不是人民之上,李爱真说:“这样才会真正拥有大情大爱,大彻大悟,生活因此而精彩,人生因此而凝重”。

《生活对我说》《缘分》《飘扬的旗帜》《如果我爱你》等李爱真的诗歌以健康、昂扬向上的旋律,飞向大江南北,一路阳光照耀,一路采撷绚丽花朵,一路艰险跋涉,一路播洒信念之火。诗集《大漠之音》出版后,像绚烂奇葩绽放诗坛,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喜爱。

2000年11月11日,由《沈阳晚报》、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成功举办“心中有爱——青年诗人李爱真诗歌作品朗诵会”成为沈域街巷美谈。许多老同志说,“已几十年没有听到这样好的朗诵会了”,至今,她已在沈阳举办六场大型个人诗歌作品朗诵会,即“心中有爱”“阳光牧歌”“激情六月”“我们的吼声”“青春中国”和“阳光之声”——著名诗人李爱真诗歌作品朗诵会,公益之好,影响之广,规模之大,当代中国诗坛前所未有。

连续两年被东北大学请进校园,李爱真成为东北大学建校83年以来,首次将个人朗诵会请进校园的诗人。青年作家与青年学子零距离的接触,对莘莘学子们追求理想和励志起到积极的作用。李爱真也被东北大学师生授以“爱国女诗人”和“人民诗人”的美誉。同时,李爱真的诗歌活动为诗歌文化进校园开了先河。

“九一八”是每个中国人难忘的日子,李爱真创作的组诗《九一八祭诗》和《我们的吼声》,成为2005年9月18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沈阳市委市政府共同举办的群众歌咏大汇唱诗朗诵活动唯一主题内容。

李爱真从未停止生命的歌唱,从未停止对诗歌艺术攀登的脚步。

更重要的是诗人李爱真已穿越世俗的迷雾,走向新的成熟,站在时代的前沿,特别是政治抒情诗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讴歌正义,赞颂英雄,大气磅礴,荡气回肠,成为时代号角。原辽宁省副省长、著名诗人、书画家林声先生在《阳光家园》诗集序言中写道:“李爱真是改革开放中横空出世的杰出青年女诗人,她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表现一位女诗人对党、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情。”红色的旋律更充满人性的光辉。

一路走来,诗人李爱真把自己的命运挂在人民的马车上。她创作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历史、政治题材,即反映时代主旋律的诗作,又深受人们的喜爱,如:“十五大”召开之际她在《沈阳晚报》发表了《大地的光芒》、在“十六大”召开前夕在《沈阳日报》发表了《清晨的山风》、在“香港回归”前夕她在《沈阳晚报》发表了散文诗《彩虹》以及“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她创作了《我们的长征、长征》、写给人民警察任长霞的《有爱,生命灿烂不息》、写给时代先锋丁晓兵的《军中奇葩亮如旗》等史诗性诗歌数十首。

李爱真说:“我是一位放飞

梦想的孩子,坚守着一片家园的净土,守护着民族高贵的灵魂。”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生活的激情常常让她彻夜难眠,全身心的投入创作,然而在浮云乱飞的季节,虽然自己一无所有,却拥有一份灵魂的宁静。

十年前,为了创作她做了自由撰稿人,而追逐着美好的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更有意义的事业中,抒写着一曲高吭的时代主旋律,把美丽的激情献给祖国,用壮丽诗篇赞美祖国。

近十年来,她一头担负着照顾多病父母的家庭重担,一头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父亲曾因患糖尿病综合症瘫痪卧床五年,去世后,母亲又患了直肠癌,一度让她的生活陷入困境,看着母亲身体一天天康复,爱真的心情也一天天的好了起来,然而并没有影响她的创作热情,而是越战越勇。2007年被授予“辽宁十大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2009年6月她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华创新文化杰出人物和中华文学创作诗歌作品一等奖”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她倍加珍惜这一切,崇高的荣誉、淡泊的人生,宛如芳香的玫瑰布满了她的天空。

坚守清贫,坚守一份情操,再攀高峰的李爱真把目光投向远方

又是十年过去,2007年6月,她的诗集《阳光家园》被沈阳市委宣传部列为敬老扶少文学工程,由沈阳出版社正式出版。

如果说诗集《大漠之音》让李爱真走向诗坛,《阳光家园》诗集的出版让她走向又一个人生的巅峰,走进又一个金色的收获季节。

2008年初,由沈阳晚报、沈阳电台、沈阳出版社及东北大学等联合成功举办《阳光之声》诗歌朗诵会,成为沈城人民迎春的礼花。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之际,她创作了《天籁之音》和散文《沈阳让我诗意的栖居》,在“5.12”四川大地震她创作长诗《生命的震憾》发表在《辽宁教育电视台》赈灾文艺晚会的开篇……

大爱无声、大爱无疆。最近李爱真又创作两部工业题材的史诗性组诗《东风霓裳颂》和《飞歌圣地》成功的将沈阳老工业基地重振辉煌永不言败的改革创新的民族精神与风韵完美的展示给世人。她以优美的诗歌回报哺育她的家乡父老,人们用掌声和鲜花拥戴着自己的女儿,让她诗情似火,成为诗坛的文化先锋,奉献着一篇篇发人深省、又温暖人心的美好诗篇。

李爱真的事迹受到沈阳市委的特别关注。2006年9月20日,这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市委领导及宣传部一行前往诗人李爱真的家中慰问。对李爱真20多年来对文化事业做出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诗神之使命意识令她歌吟我们的时代和我们与时俱进的脚步。诗歌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典范。李爱真和她的诗歌绝不仅仅属于她自己,而更属于祖国、时代和人民。

猜你喜欢
朗诵会沈阳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向往崇高”音乐朗诵会
七月诗歌
最小和最大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浅谈高校图书馆展示区的应用
Women in Dilemma—Analysis of Janie’s frustrations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举行“中华魂·家国情深”经典朗诵会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