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媒体的舆论监督权

2009-11-17 03:58郭铭华
活力 2009年13期
关键词:兴华舆论监督新闻媒体

郭铭华

新闻报道是新闻媒体针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主要包括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而舆论则可以这样解释,“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作为舆论平台,新闻媒体对新近发生的舆论进行报道是新闻工作的职责所在。新闻媒体是整个社会的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基本功能就是收集信息、制作信息、发布信息和对社会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社会群体的决策工作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社会总系统的有效运作也需要信息支持。从这个角度来看违反新闻职业精神的不闻和罔闻不仅仅是一种失职,同时也是一种损害自身赖以生存的公信力行为,这样无异于自毁长城,更有甚于出卖自己的良知和职业道德。

新闻舆论监督是我国现行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监督形式,是人民群众通过媒体对社会权力、公共政策以及社会事态进行评说、披露乃至批评的一种倾向性传播活动。监督客体主要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监督载体主要是批评报道。

近年来,新闻舆论监督呈现出几个明显特点: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明确的态度支持新闻舆论监督,党的会议多次把舆论监督鲜明地写进有关报告和决议,以种种举动表明:新一届政府自觉地把自己置于新闻舆论监督之下。中央领导同志十分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进一步扩大“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成为“两会”内外的焦点话题。把新闻舆论监督作为民主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又作为推进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逐步建立了有关机制;二是新闻舆论监督的方式有了新的发展,传播内涵在不断丰富。全国的新闻媒体都不断在摸索新闻舆论监督方面,创造了好的形式和经验。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东方时空·时空报道》、《今日说法》,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光明日报的《每月聚焦》,中国青年报的《求实篇》,北京电视台的《今日话题》等,都有着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舆论监督是公众的表达自由经由媒体传播而形成的客观效果。不过,舆论监督的本质则在于通过客观和公正地报道事件真相和揭露有关问题,通过“曝光”这种形式来满足和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自由权。媒体的主要职责就是“曝光”,舆论监督的真正使命并不是维护司法公正,而是在于充分满足和维护公民的知情权、表达自由权及批评建议权。新闻记者要具有一种清醒的“角色意识”,不要动辄以“法官”自居去干预法院的正常审判活动,更不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误导公众对事实真相的感知。

例如曾经甚嚣尘上的“马加爵事件” 其实原本只是一件发生在大学校园中的刑事案件,某些新闻媒体出于猎奇、刺激的心理,把这个具有严肃性质的社会新闻转化成为“花边新闻”、“揭密新闻”,更有甚者将其变成娱乐味十足的娱乐新闻。但是由于新闻媒体的过多介入,一个原本并不起眼的法制新闻,却在潜移默化下演变为一场低俗化、娱乐化倾向的新闻大戏。随着公安部门发布A级通辑令,不少新闻媒体对马加爵这一新闻事件的主角冠以 “校园杀手”、“云大屠夫”、“混世魔王”……还有在互联网上关于马加爵照片的戏剧化构思,残忍的凶杀案件被新闻媒体改编为“马加爵之歌”……新闻媒体对于这一事件的娱乐化可见一角。

通过这一事件,我们看到的是作为舆论监督主流的媒体并没有将事实真相完整地呈现给公众,而是通过一种娱乐受众的方式,将一个有些鲜血淋淋的事实,编排成一部由新闻媒体自编自导的闹剧,并没有将马加爵这一新闻事件的主角,心理畸变的过程和被害人家属悲痛欲绝的场景呈现给受众,这不禁让人质疑,新闻媒体对这一事件到底持怎样一个态度去看待。

真实准确是新闻的生命,更是舆论监督的命脉,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报道中一定要胆大心细,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把问题真相搞清楚,做到事事有出处、无出入,客观真实、准确无误,这样才能保证事实的客观真实,维护舆论监督的尊严。而新闻媒体对报道的要求是客观、公正,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也应当独立公正的,最佳定位就是超脱的旁观者,树立距离意识,保持足够的冷静,客观公正的看待事实真相。

“七一六”特大杀人案凶手邱兴华被执行枪决之后,事件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平息,而是用事实告诫着我们,新闻媒体又一次舆论导向的失衡,从而导致本末倒置的结局再次重演,从2006年7月16日 开始,随着新闻媒体对于“邱兴华案”的介入,人们渐渐地了解了邱兴华家人的情况,并且当地政府对其家人的捐助情况也一一的呈现出来,直到邱兴华被捕后对其家人的捐助依旧未间断,但是让我们质疑的是为什么没有对被害人家属捐助的新闻报道出现,直到现在通过一些心理学家的分析,我们才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新闻媒体长篇累牍的渲染报道邱兴华杀人案,使邱兴华这一杀人案的元凶及其家属演绎着“名人效应”,由于新闻媒体关于邱兴华事件的报道完全是一边倒,从而直接导致了公众通过新闻媒体只认识到了邱兴华本人的凶残及其家属的不幸,并未注意到这一事件真正的受害者——遇害家庭,他们完全变为这一事件的配角对于他们的生活,几乎无人问津,完全依靠救济,这难道还不能说明新闻媒体舆论导向的失衡吗?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新闻媒体如何坚持做到:在行使新闻舆论监督职能时,尤其是针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和批评时,既能正确引导公众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愿望,又能准确地把落脚点放在党和政府的意志与人民群众呼声的契合点上,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使人民群众在看到困难和问题的同时,又看到前景和希望,切实的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舆论监督权得以行使,增强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热情。这就是新闻舆论监督的根本目的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希光,赵心树.媒体的力量[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2]熊良俊.媒体监督的力量[J].深圳金融,2003,(3).

[3]新闻报道权的法律边界[DB/OL].人民网,2006-11-03.

[4]王利明,杨力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M].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

[5]邱家人用手机,遇害家庭靠救济[N].黑龙江晨报,2007-01-01.

[6]陈焱光.舆论监督的权利支撑体系[N].法制日报,2003-07-24.

[7]南振中 . 舆论监督的科学化和规范化[J].中国记者,2000,(1).

[8]郎颈松. 舆论监督权的法律内涵[J].新闻战线,2002,(11).

[9]王强华, 魏永征.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编辑/李舶)

猜你喜欢
兴华舆论监督新闻媒体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雪中放牧新风景
熊口余生
咏霜
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
河北“全覆盖式”对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财政支持
锤子剪刀布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问题分析
全媒体时代做好舆论监督的五个方面
真正让舆论监督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