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物雕塑创作的形式探索

2009-11-17 03:58程一峰
活力 2009年13期
关键词:雕塑家摩尔亨利

程一峰

[摘 要]雕塑由于其自身表现形式的局限性,通常以人物为表现主题,在人物雕塑创作中,形式的探索至为重要。忽略形式探索的弊端,是人物雕塑大同小异、缺乏艺术魅力的根源所在。人物雕塑在本文中主要指雕塑家为表达自己的某些感受、见解制作的单独人物头像,胸像、全身像或三人以内的人物组雕,而形式则是指雕塑家塑造人物时为了更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象所采用的个人造型方法。接受社会委托的作品受委托方和场地的各种限制,很难对作品形式做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故不在此讨论。

[关键词]人物雕塑;形式探索

古代中国雕塑有严格的制作规范,雕塑家个人主题选择与形式表现探索的空间很小。这一方面造就古代中国雕塑的整体高度,一方面也限制了雕塑形式的多元表现和雕塑家个人风格的发展(当然,这与古代雕塑的功能性有直接的关系。)。这种限制也将古代雕塑家放在工匠地位,直到西方雕塑体系传入中国、新潮美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雕塑的功能发生变化,中国艺术史上才有了雕塑家的地位,才有对雕塑形式探索、研究的机会。从这点也可以看出,雕塑家对作品个人形式语言的探索、研究,是其作为艺术家而存在的标志性因素。这篇文章以雕塑家田世信和亨利·摩尔为例,作为不同形式探索方向的代表来探讨架上人物雕塑创作的形式,以及作品形式与主题联系的问题。

雕塑家田世信1984年创作的《谭嗣同》像,以其独具一格、具有东方古典韵味的形式,使一个头像作品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件作品只是其人物雕塑形式探索的开端,在以后直到今天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通过一系列历史人物雕塑作品的形式探索,田世信最终创造出他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

“《谭嗣同》像是我想了很久才动手塑造的。而且在制作铜像前曾先作了一个木雕像,其目的在压缩形体使塑像圆浑饱满,五官的塑造力求简洁明快。在创作手法上,我认真研究、吸取霍去病墓和春秋战国时期雕刻的古朴风貌。确立一个指导思想———必须用中国人的审美眼光去塑造这位中国的民族英雄。”

从雕塑家田世信在发表《谭嗣同》像时写的创作笔谈中,我们可以略知其所选形式的源出与探索的过程,田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还写道:如果用希腊人的眼睛去塑造他,即使外型很像,但在气质上却难免不对头。由此可见,田世信对作品形式的选择与所表现的题材之间的关系是有过深思的。在我看来,田先生的《谭嗣同》造像不仅吸收了霍去病墓和春秋战国时期雕刻的形式特征,也受到了中国书法和国画写意人物的影响,这些特征、影响在田先生后来创作的诸多人物雕塑中得到充分表现,如《屈原》、《老子》《司马迁》、《王阳明》、《颜真卿》等。这种创造人物时在表现形式上对民族传统形式语言探索、挖掘,坚持与发展,是所有雕塑家都应该探索和去实践的,也是雕塑创作形式语言的主要来源。

亨利·摩尔是近十年被人们熟知的英国雕塑家。斜倚的人体、母与子,坐着的人是他有限的几个主题,对这几个主题形体与自然形造型关联的研究与探索,是他一生的执著追求。对雕塑形式语言与自然形体结合的发展与突破,对用作品形式语言表达作品主题和个人感受的实践;用有机形式来表达他对自然的感受和他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并最终发展成一种造型语言的尝试,使他作为雕塑家发出永恒耀眼的光芒。

亨利摩尔的作品《王与后》是他人物雕塑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在其自传中,他坦言《王与后》受到埃及雕塑《坐着的官吏和他的妻子像》的启示,在解释创作初衷时,却认为与每天晚上给六岁的女儿读王、王后和王子的故事有关。这种近乎玩笑的解释其实是真诚可信的,艺术家的创作题材与作品形式,都是其视觉经验与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亨利摩尔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攫取题材和形式。

“空间、距离、风景、植物、卵石、岩石、骨骼等都能给我启示,大自然能呈现出最令人惊异的各种各样的形态,图样和节奏。而这些距离、植物、岩石、骨骼等自然形态,经摩尔的创造,都与他的斜倚的人体、母与子,坐着的人、协调的融为一体或发展成单独的抽象雕塑。这种协调与融合在摩尔之前是难以想象的。摩尔所独创的分段式雕塑,穿绳雕塑和孔洞雕塑形式,也均是源于他对周围生存环境这种直接感受和细致发现。我认为,这种将自然界形体语言融入人物雕塑形式的实践,还将一直发展下去,而且可能是未来雕塑创作形式灵感的重要来源。

摩尔与田世信作为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出了卓越成就的雕塑家,有着决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他们的共通之处在于他们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现实环境与作品的关系所做的思考,并创造出独特的个人形式,“形式反映出每个艺术家的精神,打上了艺术家的个性的烙印。康定斯基如是说。

现代雕塑语言与传统造型语言结合的尝试,现代雕塑语言与自然形态融合的发展,还将是雕塑家形式探索的主要方向。这些探索和尝试是一个长期、寂寞的过程,尽管其中不乏趣味。但雕塑家对造型形式语言追求的真诚与热爱,才是这种追求的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亨利·摩尔,约翰 ·赫奇科 (英). 观念灵感 生活———亨利·摩尔自传[M].曹星原,译.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2]康定斯基(俄). 康定斯基:文论与作品[G] . 查立,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编辑/李舶)

猜你喜欢
雕塑家摩尔亨利
找找看
男孩患抑郁 自杀前接到未来妻子电话
雕塑家
大公鸡亨利
找找看
我对亨利.摩尔艺术特色的解读
亨利.摩尔
亨利.摩尔雕塑展布展的启示
当代雕塑家作品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