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图片的可视性

2009-11-17 03:58
活力 2009年9期
关键词:可视性摄影记者主体

冯 羽

在“读图时代”和数码图像时代的今天,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传媒中的“看”比起“读”来就要直观轻松得多了。文字记者把新闻稿件的“可读性”作为新闻写作的研究课题。那么,新闻摄影记者就要把新闻图片的“可视性”作为提高质量的切入口。报纸上的新闻照片有它自身的优势,它在传递新闻信息中,能够把许多重大而复杂的题材浓缩在一幅画面上,以真实,生动,直观的形象,吸引读者的眼球。但是,电视新闻的迅速发展,使报纸上的新闻照片面临着一种挑战。我们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一张新闻照片在报纸上出现的时候,这一事件已由昨日电视报道过了。报纸上的新闻照片仅像电视一样只有记录性,显然是毫无竞争力的。这就向我们所有的摄影记者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为解决与电视竞争,必需首先提高新闻照片的可视性。

新闻就是以传播信息为宗旨,说得更精确一点,就是以传播最新的、大众未知的信息为宗旨的。但是你拍的图片没有意思,没人看,你就很难传递信息;你拍的图片太直白了,读者已司空见惯,也会影响报纸的传播质量。荷赛评委,资深图片编辑雅克布森曾说:“全世界摄影师的通病是没有对读者阅读照片的能力提出任何挑战,太一目了然了。在这种情况下,图片编辑不得不更开放地刊登各类照片,敦促摄影师提高水平。”针对电视新闻对报纸上的新闻照片的冲击,他进一步强调:“我认为,电视不过是一次次重复简单的新闻场景,我们不该与电视作速度的较量,应该下大工夫拍好图像,而不像电视一味去追突发现场。”在这里,雅克布森并不是说新闻照片不需要时效性了,时效性是新闻照片必备的要素。他更看重新闻图片的自身价值,而我们的摄影记者经常忽视的是怎样独自进行创造性地拍片,充分发挥静态视觉图像的优势,这就需要探讨增强新闻照片可视性的谋略。

提出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新闻图片首先是新闻,新闻可不可以进行策划?回答是肯定的。因为除了突发性新闻外,其他新闻是完全可以策划的。策划不是弄虚作假,不是脱离实际。策划就是对采访事件的提前准备,“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是增强新闻照片可视性的第一步。当记者接到新闻报料后,就要开始前期谋划:现场环境有没有?光线效果如何?怎样去拍摄?这种潜意识谋略的好处就在于增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到现场后,有充分时间思考画面质量。

新闻照片是视觉形象的艺术,它对读者的撞击首先是视觉上的,读者总是先看图片然后才去读相关的文字说明。这需要谋略照片画面的质量。照片画面只有新颖、独特才会吸引人家看下去的兴趣。要想使新闻照片具有较强的可视性,首先就要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东西,在不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独特的细节,运用构图、瞬间、光影、色彩等摄影语言去表现被摄体。这需要摄影记者综合素质的提高。萨尔加多表现世界上最艰苦、最危险的劳动场面的《淘金者》;韦尔斯以一只白人肥胖的大手和一只黑人干瘪的小手表现的《乌干达旱灾的恶果》;毕肖夫拍摄的饥民怀抱婴儿,空张两手,成为高度概括的人类悲剧象征的《印度饥民》等等,这些新闻照片之所以给人强烈的冲击力,使人经久不忘,就在于摄影记者拍摄时注重发挥了摄影语言使新闻照片具有很强的可视性。

新闻照片的可视性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无非是通过构图的组织、瞬间的捕捉、光影的营造、色彩的运用达到了对主体的强调、对人物情绪的刻画和对环境气氛的展示,所产生的画面审美效果。新闻照片的可视性就具体方法而言,还是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循的。除了在题材与技巧上的选择运用之外,组织画面是很重要的一环,主体与陪体的位置应按排得当,构图具有完整的不可分割性,在具体拍摄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新闻发生现场都有人的活动,在各种动态中,既要抓住人物的姿态、表情,又要使画面结构完美,的确需要摄影记者具有较高的修养和基本功。

在画面上注重主体的突出是产生视觉冲击力的重要手段。因为主体是表现主题思想的主要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把新闻事件表现的一目了然。我们在具体拍摄时应当把画面中的最佳位置让给主体。或以视觉中心来表现它,或以生动形象来突出它,或以情节来展现它,或以光影来刻划它,或以景深来强调它……这些增加新闻照片可视性的手段,都要在现场拍摄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除了确立新闻照片中主体的核心地位之外,还要运用好照片中的陪体。不能忽视了主体以外的人物、前景、背景等组成部分,它们在整个照片中起到补充和烘托作用。新闻照片在传播信息时,主要靠陪体来表现新闻发生的地点,时间,环境气氛等,它补充了主体不能表达之处,完善了画面的内容。

在新闻照片可视性上,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新闻照片画面上的透视和变形。我们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拍摄的,所表现的人物或景物的立体形状会发生透视变化,如人物的头大脚小,楼房的上小下大等,这是因为相机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角度不当而造成的结果。新闻照片为了记录真实的场景,一般不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但也有在特殊情况下适当使用透视变形的。正确掌握透视规律是摄影记者的一项基本功。拍摄距离直接影响对照片立体感的表现,摄距近,被摄体的形态夸张,甚至变形,失真,摄距远,被摄体形状真实,但立体感较差。掌握这些规律并较好地运用它,能够提高新闻照片视觉形象的冲击力。

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新闻图片是以图片的直观形式来反映新闻事实的,它与文字新闻的在体现人文关怀的问题上最大区别是后期编辑加工的难度大,可矫正修复程度差,而且图像反映的怎样最大程度地保持新闻战士的“火候”不好掌握。譬如怎么处理才不至于污染受众视觉,不至于恶性刺激受众感官与坚持新闻的专业精确性的问题,譬如怎样最佳程度地传递新闻信息与尽可能保护当事人权益的问题,譬如如何真诚地平等地公允平和地展示新闻图片的问题。由于新闻图片的与生俱来的不可修复性以及不可补救性,使图片编辑的最大程度地挖掘新闻图片背后的价值与文字编辑相比有明显的“先天不足”,但是,以最精确的选择侧重突出剪裁组合联系的图片编辑方法来展示新闻又有很大的为新闻增值的空间,关于这一点,应该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种展示新闻的同时也传递媒体的人文关怀意识的“大有作为”,这种“大有作为”不仅要体现在摄影记者的采访的第一步,而且更关键的是要体现在图片编辑“深度加工”的第二步。□

(编辑/李舶)

猜你喜欢
可视性摄影记者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与人为善的喜鹊
T台救美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相隔40年的中国:变与不变
营造互动学习氛围,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