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议论中美对等时代

2009-11-19 11:17
环球时报 2009-11-19
关键词:温家宝尼克松中美

近七成环球网网民认为奥巴马此行巩固了两国关系

●本报驻美国、德国、日本、比利时记者 郭颖 青木 孙秀萍 李永群● 汪析 陈一 柳直 ●本报记者 王跃西

奥巴马18日登上长城,领略了历史的壮阔。

奥巴马昨天游览完长城之后,结束了他对中国的66小时访问,飞抵韩国首尔。奥巴马称,他对这66个小时的评价是“非常满意”。他的这一感受与很多关注他此行的中国民众类似。环球网18日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近七成中国网民认为奥巴马此次访问巩固了两国关系,只有4.6%的投票者对奥巴马的表现“不太满意”。美国的议论更复杂些,“合作”、“平等”、“伙伴”仍然是相关评论的关键词,但抱怨美国要求没得到满足的也有不少。对于这种情绪,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一篇报道援引专家的分析说:“许多美国人仍然相信美国是世界上毫无疑问的头号超级大国,如果哪位总统让他们对这一点产生怀疑,他们会不高兴的。”但《华盛顿邮报》的这句评论应该会被大部分美国人认同:这次访问后,奥巴马政府可以坚定地宣称,中美两国的关系已达到“历来的最高点”。

在长城感慨历史沧桑

“奥巴马的中国之行以工作和观光结束”,法新社18日对奥巴马访华的最后一天进行了总结性的报道。

“德国之声”18日报道称,奥巴马在中国访问的3天活动中,始终保持向中国示好的基调,不过,观察家们认为奥巴马在与全面主管中国经济政策的温家宝闭门会谈中,肯定涉及了困扰两国关系的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问题以及若干棘手的经济贸易问题。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奥巴马周三与温家宝的会谈主要涉及经贸问题。奥巴马在会晤前对记者表示,希望继续发展中美间的重要合作关系。温家宝则表示希望奥巴马的访问推动中美合作关系进入新阶段,称中美“互信则进,猜忌则退”。该报道分析称,作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中美之间的经贸往来以及摩擦更加了如指掌,目前两国在经贸问题上虽然各自作出姿态,但事实上仍寸土不让。

参观长城可能是奥巴马这次行程紧凑的亚洲之行中最轻松的时刻。据路透社报道,奥巴马周三带领一群人朝着烽火台方向走了半个小时,并独自走完最后一段坡道。从长城走下后,他双手插进外套的兜里说:“感觉很是奇妙,让人想起历史的沧桑。”“这里可以让你很好地反思日常事务。它们只是沧海一粟。”奥巴马在长城上说:“我们在地上的有生之年并不长,我们应好好珍惜。”

美联社报道说:“奥巴马总统从中国的长城之巅领略了历史的壮阔。长城这个巨大的人造奇迹让奥巴马感叹人生。”报道还说,对于访华的外国政要来说,游览标志性的旅游景点曾是必做之事,尼克松的外交事务战略家基辛格曾怀疑中国主人安排他游长城是为了拖时间——或许是为了拖延让步。

香港中评社称,自尼克松登上长城至今,中美关系历经变化起伏,但访华的多任美国总统登临长城的场景,均成为外交史册的特殊剪影。报道举例说,尼克松是在离开北京前的最后一天登上八达岭长城游览,他当时赞叹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2002年,时任总统布什登长城时曾问身边的导游,30年前,尼克松总统攀登到长城哪里?当被告知位置时,布什兴趣十足地说,他要再向前走几步,“要超过尼克松总统当年留下的纪录”。

“美中两国在磨合中共舞”

美国主流媒体对奥巴马的首次访华成果似乎还没有定好调,感叹与埋怨频繁转换。

《纽约时报》17日在题为“奥巴马访华,对华关系新时代的信号”的文章中说,奥巴马此次访华与往任美国总统访华有一些特别之处,如两国前所未有地就广泛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并达成共识,美国第一次在众多问题上寻求中国的帮助,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不过,该报也同时抱怨说,美国的一些要求“打在了铜墙铁壁上”,现在的新景像是:北京事事对美国说不。对此白宫发言人吉布斯说,“我没有指望,而且我以权威立场为总统说出这一点:我们没有认为两天半的中国之行,海水就会分开,一切改观”。

《华盛顿邮报》17日说,尽管奥巴马对中国的首次访问没有在诸如伊朗核问题、人民币汇率等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但是中美两国领导人会谈后,奥巴马政府可以坚定地宣称,

猜你喜欢
温家宝尼克松中美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近10年中美贸易额变化
中美防长在新加坡谈管控风险
25美分欠款
蒋介石气得骂了娘
《温家宝地质笔记》出版发行
中美投资和贸易谈判研究成果发布
尼克松的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