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时期

2009-11-19 09:16于海霞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思想

于海霞

【摘 要】 60年代初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义思想萌芽或孕育的起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前奏是邓小平同志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期。这一时期邓小平的思想及其实践,对于他日后提出要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萌芽;思想

李君如《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认为50年代中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萌芽时期;60年代初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露端倪;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前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时期。

龚育之《线索和阶段》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75年全面整顿时期是诞生前的酝酿。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新时期的第一个阶段,也应该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其中,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从十二大到十三大,这一理论逐步展开,形成轮廓;从十三大到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这个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

因此,研究特色理论就必须抓住对于党的认识和邓小平同志的认识这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认识过程,进行分析和综合,看清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同志探索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进行的探索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邓小平同志的思想为党所接受的过程。在此方法论的指导下,就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程陈述一家之见。

从党的认识过程来讲,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有两个起点,经历过两次探索:第一次,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以1956年为探索的起点。第二次,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于1978年在新的起点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探索。

1956年初到1957年夏天,党中央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初步总结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要寻找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并从经济到政治、文化,形成了许多珍贵的思想。可以说,这是党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思想萌芽,也是党最初进行的有益的探索。但是1957年夏天反右斗争扩大化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进行了第一次失败的尝试,就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后来错误进行的所谓反右倾斗争。在总结这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时,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重新强调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并且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要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在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上前进了一步。然而,由于党尚未从根本上突破人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那些不合乎实际的或扭曲的认识,这次探索不仅没有深化,相反从60年代中期开始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试图通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与路线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结果给党和人民带来了一场灾难。因此,毛泽东同志没有能够完成这一起点正确、曲折甚多的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党既继承以往探索的成果,又有新的发展,终于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开始了新的探索。这一探索,从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命题的提出时期,其间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上提出全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标志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的认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进步;从十二大到十三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轮廓”的形成时期,其间最重要的理论建树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它标志着党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从十三大到十四大,党初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尤其是明确了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任务,这是党迄今为止在社会主义建设自由王国里取得的最大成就。

与此相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是邓小平同志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有着自己的发展过程。

现在,一般都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之后形成的。从理论的自觉性及其对党的指导作用而言,这种观点完全正确。但如果从思想发展历程来考察,就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邓小平同志重新崛起的一个转折点?这就不得不追溯到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的思想。正是那个时期,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整顿,以及围绕这一整顿展开的斗争,为粉碎“四人帮”,并进而否定“两个凡是”的观点,把全党的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做了思想准备。邓小平同志自己也说,“拨乱反正在一九七五年就开始了”。但如果以1975年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起点,为什么邓小平同志那时提出的思想与做法,会被“四人帮”诬为“右倾翻案”?这就要求我们考察“文化大革命”以前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根据现有文献,邓小平同志在1956年与1957年就已经提出了共产主义原则要适合于中国实际情况等观点。这些思想观点显然同以后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关联。事实上,6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已经形成了一些和当时的主流思想即毛泽东晚年“左”的错误不同的,但符合中国实际的重要思想观点。因此,可以认为,60年代初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义思想萌芽或孕育的起点。

1975年是第二次探索,1976年又一次遭到批判与责难。从1978年领导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全党工作重点转移起始,他开始了第三次探索,并在1979年就开始考虑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发展生产力,1982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后,他领导了中国人民进行全面改革。虽然在1989年我国发生政治动乱、东欧形势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的背景下,党的指导思想并未因此而改变。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邓小平同志对党与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自己的思想进行了新的概括、新的提炼,回答了各种责难。1992年3月政治局会议和党的十四大高度评价与充分肯定了邓小平同志这一重要谈话,在进一步系统地总结邓小平理论观点的同时,明确地提出了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伟大任务。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前奏是邓小平同志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期。比如在1975年8月18日《关于发展工业的几点意见》的重要谈话中,他讲了七个问题:第一,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第二,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第三,加强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第四,整顿企业管理秩序;第五,抓好产品质量;第六,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关键是建立责任制;第七,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要讲物质鼓励。这些思想正是后来提出改革开放问题的前奏。当时根据邓小平同志一系列讲话精神起草的《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一文还提出:归根到底,我们要以生产力标准作为区别真马克思主义与假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真干革命与假干革命、真干社会主义与假干社会主义的“标准”。邓小平同志1975年的思想及其实践,对于他日后提出要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第一、三卷.

猜你喜欢
思想
最有思想的句子
谈数学思想在一次函数中的应用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数学思想
集合中的数学思想
有过程才会有思想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在解中考题中的应用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