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变革的逻辑

2009-11-19 09:16姚腊梅吕爱玲
销售与管理 2009年4期
关键词:物质价值观理念

姚腊梅 吕爱玲

以制度建设与调整为切入点,同时辅之以理念的宣贯、行为与物质文化的建设是企业文化落地的最佳路径。

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企业文化虽然不是最直接的因素,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所以,如果企业想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企业文化的建设刻不容缓。企业的持续成长需要依靠企业文来支撑,没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持续经营是不可能的,说到底,企业文化是竞争中企业的生存哲学。

在企业既定的文化氛围之下,企业的员工已经形成了既定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正如郭士纳所言,“任何试图摧毁它们甚至触动他们的努力都显得十分的疯狂”。郭士纳在自传《谁说大象不跳舞》一书中这样写道:一方面我的关注点在公司战略、分析以及问题衡量上,我已经从这些问题中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同时,我知道去改变数十万员工的思想态度与行为模式,是一件非常难以完成的任务。成功的组织总是会建立这样一种文化氛围,该组织文化能够强化使组织更加强大的那些因素的作用,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组织文化将很难发生改变,实际上,这个时候,组织文化就成为组织转型和改变自身适应能力的巨大障碍。而且最具挑战性的是,它们几乎都是与那些有关公司以及公司员工良好的、聪明的和有创意的观点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的——这使得任何试图摧毁它们甚至触动他们的努力都显得十分的疯狂。

企业的实践证明,企业战略转型最大的困难在于文化的阻隔。随着战略的调整,企业文化的导向与特征均将发生变化,因此文化的调整成为企业新战略能否执行到位的首要挑战。那么企业该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的变革。在论述这一问题时,我们必须先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结构。

企业文化的结构

国际管理学教授G·霍夫斯塔德在其名著《跨越合作的障碍》一书中指出,尽管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但其结构大致是相同的,即由各不相同的物质生活文化、行为习俗文化、制度管理文化、精神意识文化这四个层级构成。这一论断由于其科学性与普遍的适用性,被企业文化管理学界广泛认同并成为企业文化结构与体系解析的基础。根据该理论,企业文化可以解构成理念(价值观)、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关键要素或层次。

海尔张瑞敏对企业文化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制度文化和规章制度,这又保证了物质文化的不断增长。

在企业文化的四大要素中,理念(价值观)是核心,行为是文化能够成为文化的目标与检验标准,而制度与物质是桥梁,是理念与行为连通的桥梁。

理念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为企业大多数员工所认可的一套生存哲学,包括企业基本的经营信念和行为准则。理念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全体员工达成共识,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准则、共同的语言,因此又常常称作共同理念、共同价值观。企业的共同理念又可以衍生出核心价值观、基本价值观、使命、愿景等概念,在不同企业的实践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企业将这几个概念区分得非常清晰,而有的企业则提炼得非常笼统。

从企业文化的体系上来讲,这里的制度指的是广义的制度,不仅仅指以责任制、规章、条例、标准、纪律、指标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硬约束,还包括企业的组织模式以及相应的流程。文化是企业制度之源之本,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制度体系。

行为是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折射与反映,企业文化决定企业与员工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决定企业与员工的行为模式。企业所期望的行为模式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在企业价值观的引领下,做正确的事(什么行为可接受的、什么行为是不可接受的)、正确地做事,并有优先顺序。价值观不仅决定员工的行为,对企业的行为,包括战略选择、组织调整、人员选聘等同样有决定性的影响。

我们说企业文化是无形的,这通常是指企业文化的理念层面,在企业文化的体系中,物质层面通常是可听、可见甚至是可触摸的。物质的范围很广,员工的工作环境、员工的衣着配饰、企业的文化手册、企业文化的口号、榜样人物、员工的行为手册、企业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等任何可以传播企业文化的载体都可以归为物质层面,甚至企业的产品都可以归为物质层面,在某种程度上产品也在传达着企业文化。

文化变革的切入点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衡量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既然企业文化的体系从内到外包含理念(价值观)、制度、行为、物质四大要素,那么从哪个层次作为切入点来进行企业文化变革的切入点效果最好、速度最快?

我们认为,以制度建设与调整为切入点,同时辅之以理念的宣贯、行为与物质文化的建设是企业文化落地的最佳路径,而从理念人手的文化建设速度是最慢的、效率最低的,但是从物质层面建设企业文化根本就是一条不归之路。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企业文化的变革。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中国企业非常热衷于花大价钱于CI系统的建设,把建设企业的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与落地的核g,I作,这实在是本末倒置。企业文化是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将企业的理念与价值观通过统一的、整体的符号方式传达给社会公众,使社会公众认知企业的价值观。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不过是企业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在企业文化体系中处于最为边缘的位置,如果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不过时作了一些表面文章,企业也不会形成真正有价值的文化,文化的巨大价值也就无从体现。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若没有企业理念(价值观),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空壳。

通过理念的宣传、大规模的培训,各种活动来试图改变或让员工树立某种理念往往是徒劳的,即使能够成功,也需要付出非常长的时间成本,而这一成本是绝大多数企业无法承担的。理念的宣传与培训等工作在文化的建设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其价值主要在于让员工认知企业在提倡什么样的理念与价值观,在于让员工理解企业所提倡的理念与价值观的含义,试图让员工认可所提倡的理念并在日常的工作行为中自觉地表现出来是不太可能的。能改变员工行为并让员工形成某种行为模式的只能是与员工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考核、激励、组织等制度。

当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总结和提炼自身的企业文化时,当企业的文化需要进行变革时,可以通过培养典型人物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来传播。但员工普遍认同一种新文化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变成员工自觉自愿的行动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而把文化“装进”制度,则会加速这种认同过程。如果缺乏制度体系的支撑,文化的就如同空中楼阁,虚无缥缈难以落地,制度则是最好的载体之一。

制度是一座桥,是架在公司理念(价值观)与员工理念、行为之间的桥,是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佳路径。虽然从作用原理上讲,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模式,但是让员工真正形成企业所提倡的思维模式,必须反其道而行,必须先通过制度的约束来改变员工的行为,当一再重复的行为养成一种习惯后,正确的理念、价值观、思维模式自然就深植于员工的内心了。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将制度文化的建设当作文化的最终目标,也不能将制度文化的建设当作企业文化建设与变革的全部。制度不过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手段,手段不能当作目标,如果一味地强调制度的完备性而忘了文化这一根本目标,企业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与创新力就是其未来必然的表现。因此在企业在通过调整与建设制度文化的同时,价值观的宣传与培训是不可缺少的,让员工理解制度的本源,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制度建设才不至于走上僵化之路;物质的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物质的价值在于通过各种有形的载体来传播企业的理念与价值观,时时提示员工企业的价值观为何,以加快员工认同企业价值观的进程。在物质层面的各种载体中,相比较而言,榜样的力量更为强大和迅捷,原因在于树立榜样不仅是一种传播的形式或载体,更是一种激励,这种非物质的激励菜种程度上比物质激励的作用更大、更持久、影响范围更广。

猜你喜欢
物质价值观理念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我的价值观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