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圆明园的毁灭》

2009-11-24 07:54
黑河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圆明园写作方法自然段

艾 玲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那么,如何讲好这一课呢?下面就来谈谈我教《圆明园的毁灭》的主要教学内容及课后反思。

第一课时

1.交流了学生预习时收集的关于圆明园的资料。(多数是从课外书中找到的文字材料,少数是图片资料。班长的资料最独特,他把从网上找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存到了U盘里带来了)

课后反思: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越来越强,我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是无穷的。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课后反思:以往忽视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讲读课常出现抓关键词句感悟而肢解课文的现象。今后要注意从整体把握课文的主题。

3.理清课文结构。(学生抓住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了段意:概括损失——圆明园辉煌(布局、景观、文物——毁灭)

课后反思:有的学生习作容易犯层次不清的毛病,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像本课这样结构清晰的课文就是学生习作的好范文。因此,划分意义段的老办法用用也未尝不可。

4.学习作者谋篇布局、安排材料、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课后反思:写作方法要时时、课课渗透,不能让学生朗读完了、感悟完了就算完事。教师要利用文本教习作方法,最终让学生能够由读到写,会把结构、选材等写作方法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总之,第一课时的教学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虽然没有热热闹闹的花样,但学生学得扎实、学有所获。

第二课时

本节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进一步感受圆明园的辉煌,指导背诵三、四段的方法;二是进一步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反思整节课,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达到了预设教学效果。

1.根据学情,详略得当地处理教材。

第二自然段,关于圆明园的布局,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交流过许多资料,因此第二课时只做了简单的回顾,弄清什么是“众星拱月”的布局,看一下课件中的“圆明园俯瞰图”,感受“万园之园”的宏大规模。学生自己能学懂的内容,教师就没有必要讲。

2.根据不同内容,用不同方法指导朗读。

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圆明园内的景观多而美。我请学生反复读,体会景观之多。并请“小导游”通过朗读,把大家带进圆明园游赏。在读“毁灭”的最后一自然段时,我用了句子比较法指导朗读。“他们把园内能拿走的东西,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运不走的,就破坏、毁掉。”“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哪一个句子更好?从后加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会努力把体会到的侵略者的贪婪、无耻、野蛮朗读出来。

3.用说话训练和精美图片引发想象,感受圆明园的辉煌。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阅历有限,所以要想象、体会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和珍贵文物非常困难。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尝试仿照“漫步园内,流连其间,我仿佛看到了——,也仿佛看到了——,我仿佛看到了——,还仿佛看到了——”的句式想象说话。如果想象说话还太抽象,那么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就让学生有了具体的感知。“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平湖秋月”、“蓬莱瑶台”、“武陵春色”、“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让学生在自己的一片赞叹声中真切的感受了圆明园的辉煌。

4.板书的设计与使用,力求独特的效果。

以往的板书设计大都体现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或知识体系,是一节课的浓缩,需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梗概或体系。而这节课的板书,随着影片中的熊熊大火,我和学生边说边一一擦掉了,“圆明园中多而美的景观没有了,珍藏的最珍贵的文物没有了,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热闹的买卖街,也没有了山乡村野,还没有了蓬莱瑶台、武陵春色,不仅没有了民族建筑,还没有了西洋景观”。我想,当擦到黑板上除了课题空无一字时,学生的内心是不会平静的,他们的脑海里会产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通过教《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我和学生共同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责任编辑 武之华)

猜你喜欢
圆明园写作方法自然段
梦回圆明园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游圆明园有感
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刍议
圆明园里过大年
美丽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