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与贫困生“抢饭吃”

2009-11-24 07:54
教师·上 2009年9期
关键词:雪中送炭助学金学费

石 玮

笔者最近在做贫困生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时,在网上浏览了相关网页,看到有部分高校对助学金都有不同程度的截留、均分等违规操作。在具体的评定工作中,笔者也发现,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班上的“贫困生”也是越来越多,一些平时家庭很富裕的学生也来申请助学金。如此与贫困生抢饭吃真是让人心忧,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是谁在和贫困生抢饭吃?管理者乎?非贫困生乎?

每年贫困生的评选都是最令人头疼的事,问题的关键不是界定贫困生的标准太难,而是辨别“真假贫困生”太难。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所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那么何为“假贫困生”呢?就是与贫困生抢饭吃的非贫困生。

形成贫困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家庭的贫困。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经济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公、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因素所导致的贫困,且我们国家的贫困主要是由这一因素导致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家庭原因导致的贫困,包括意外事件、父母离异、疾病等。如果按照近年来部分地区学费收缴标准来算,每名贫困大学生每年要平均支出7000元(含学费、生活费和住宿费)。据统计,西部12省区农村人口近2.9亿,人均年收入为1966元,而国家级贫困县甚至低于800元。也就是说每年7000元的学费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本科4年最少花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强劳力35年的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这就是贫困生所面对的严峻现实和沉重压力。

那么,“假贫困生”又是怎么形成的呢?笔者认为主要归结于高校通常忽视了对自身的教育管理和对非贫困生在思想认识上的教育引导。

部分学生为了追逐更高的物质享受,所需花费超出了家庭所给生活费用而负债,导致个人贫困。另外,有些贫困生对助学金认识不足,使用不当,引起非贫困生的反感。加之高校对非贫困生关于国家助学金相关背景政策及意义教育的缺乏,促使非贫困生向“假贫困生”角色的转变,明摆着去跟贫困生“抢饭吃”。

现在看来,截留、均分助学金问题源自高校管理各层自身管理教育的不足;“假贫困生”与贫困生争抢助学金的问题也源自高校管理各层对非贫困生教育管理的不足。岂不是评定助学金的高校管理队伍在跟贫困生抢饭吃吗!

助学金给贫困生是雪中送炭,给非贫困生和高校及其管理者那是“锦上添花”。我们到底是要雪中送炭还是要锦上添花呢?

从高校管理者到基层班主任,他们都是国家给予贫困生温暖的直接输送者。首先,不能和贫困生抢饭吃,要求他们长期加强对自身的相关教育和管理,完善监督机制。要做到依法施助,以德助困,让助学金发放到那些真正需要资助的同学手中,而不是把心思放在助学金那点钱上,打破道德底线,违背教育者的良心。

其次,高校应长期做好对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两方面关于国家助学金的政策解读工作。让同学们了解国家发放助学金的背景、政策以及意义。让贫困生正确合理使用助学金,懂得感恩;让非贫困生了解什么是贫困,什么是贫困生,引导他们主动去关心、关注贫困生,从而退出争夺。

另外,高校应长期加强对学生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学生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方面的正确教育指导。让学生拥有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防止负债消费导致个人贫困。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武装学生,教育学生在利益面前以健康平静的心态面对。

对比而言,贫困生缺的是学费和基本生活费,“假贫困生”缺的是高消费费用;贫困生减轻的是家庭负担,“假贫困生”减轻的是高消费负担;贫困生把助学金当作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假贫困生”当作是免费的午餐,不拿白不拿。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孰轻孰重?请评定助学金的高校管理者三思。

猜你喜欢
雪中送炭助学金学费
我的兴趣班学费
“孔子曰”之孔子的学费
雪中送炭
只为5‰的雪中送炭
对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发放的思考
商务旅行
大学学费“涨声”背后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