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打片中现实和虚拟武打的美学价值

2009-11-26 03:14瞿慧芳
电影文学 2009年14期
关键词:武术美学

瞿慧芳

[摘要]中国竞技武术从传统武术发展而来,在将传统武术美化、艺术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丢失了武术本来的攻防技击含义,丢失了武术内在的功能价值。现实武打电影和虚拟武打电影也似乎存在同样的问题,虚拟武打在美化了武打格斗场面的同时,也使得武打失去了其真实性。作为竞技运动项目的武术也像电影一样需要观众,因此武术的发展历程能够为武打电影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武术;现实武打;虚拟武打;美学

一、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美

中国武术萌发于先秦时期,历经几千年经久不衰,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武术中透视着人类的本质力量,传达着一种美学的价值。

原始时代的武术是人们与野兽搏斗从而求得生存的技能,是人类开发自身潜力和创造性地利用工具的实践活动,因此它是人类体能和智能发展的标志。春秋战国时期,武术作为一种技击术而被用来训练士兵,武术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是保家卫国的军事技能。正是因为武术集技击与艺术的美感于一身,所以早期英文中将武术翻译为“mar-tial art”。也正是因为武术所包含的艺术美感而被文学、电影、电视作品广为应用。

在武术界,武术被划分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两大类,传统武术以少林、太极、形意拳等为代表,突出武术攻防技击的特点,同时兼有强身健体的功能。民间把传统武术称为“功夫”,英文中也将它翻译为“Kongfu”。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竞技体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武术作为中国体育中本土项目的代表得到了国家的特别重视并发展成为竞技项目,竞技武术以套路运动为主要形式,突出武术动作的难度和美感,强调全套动作的节奏、韵律、力量,讲究动作与精神的统一、协调。在竞技武术追求“高、难、美”的同时,武术套路中原本的技击含义被淡化了,竞技武术比赛更像是“舞术”比赛。这得到了一些人的赞许。认为武术被艺术化了,竞技武术增加了武术的观赏性。另有一些人则持批评态度,认为竞技武术失去了传统武术中“武”的基本含义,是对武术的损毁。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分歧,原因在于不同的人对武术审美的价值取向不同而致,前者主要倾向于形式主义的审美取向,他们被武术动作的“高、难、美”所震撼,在不同凡响的视觉冲击中得到满足。后者倾向于功能主义的审美取向,他们通常是懂武者,他们为武者的功力和技击技巧所打动,他们能看明白武术招式中所包含的攻防含义。

二、武打电影中的现实武打和虚拟武打

早期的武打电影是现实武打电影,其武打动作的设计是基于武术的攻防技击真实技法。武打演员也大多是具有一定武术功底的演员。可以说《少林寺》将现实武打电影提升到了极致的高度。电影中的大部分主要演员都是竞技武术界的佼佼者,懂武的人们不难看出,觉远和尚的少林拳,王仁则的醉剑,少林师傅的螳螂拳,他们将竞技武术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再配合上攻防格斗的场面,使观众能够把平时看到的武术表演与攻防技击完美地结合起来,那种震撼不言而喻。以现实武打为主要武打设计的电影曾占据了武打电影的主导地位,后续拍摄的《木棉袈裟》《武林志》等都是深受观众喜爱的武术题材的电影。这些现实武打电影的特点。除了表现了几乎完美的武术美之外,还突出地表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思想,是武术美德的延伸。从场面设计来看,这些武打无论多么激烈,但结局场面并不血腥,武打本身并没有暴力的痕迹。

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他们是中国武术电影的代表人物。成龙的电影在武打设计上虽然加入了滑稽、夸张的设计,增添了喜剧色彩,但其武打设计的主基调仍然是现实武打,这些武打片引得许多年轻人开始习武。去亲身体验武术的美,掌握武术技击的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武术也增强了年轻人的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同时强化了他们爱憎分明的性格。可以说在那个现实武打电影流行的年代。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熏陶,这充分体现了现实武打电影的功能和形式美的完美统一。

虚拟武打是近年来流行的新潮武打电影,以《卧虎藏龙》《十面埋伏》等为代表。虚拟武打是在现实武打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电影特技,夸张地表现主人公高强的武功,使武打场面增加了现代美学效果,迎合了观众的想象和对人类自身能力的憧憬。早在金庸武打小说流行的年代,人们就不断想象着中国武术神化般的功力和能量,虚拟武打可以说是对金庸武侠小说描绘的场景的视觉化,他迎合了许多迷恋金庸小说和拥有相似心情的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对武术的价值判断。

三、竞技武术发展之路对武打电影的启示

从现实武打发展而来的虚拟武打正像从传统武术发展而来的竞技武术一样,武术的功能被突出地局限在了“美”上,而这种美是一种形式美,它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是一种娱乐性的,给人视觉上的美的震撼是短暂的。相比之下,现实武打带给人们的是相对长久的震撼,它可以在观众中掀起一股武术热潮。竞技武术刚刚进入人们的视野时,那种视觉冲击和美的震撼也曾轰动一时,但是真正能够流传和继承的,能够深深植根于大众的还是传统武术。从美学价值判断上。功能主义的审美更具持久性和继承性。这也就预示着现实武打电影比虚拟武打电影更具生命力,现实武打电影还会回到武打电影的主导地位,有“功夫”的武打演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任何一种艺术类型和流派的形成,都有其发展的自身内因。艺术的任务是把人们内心的价值判断标准挖掘出来,用形象化的东西把它表现出来。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最贴切地表现人们心目中的美,哪一种艺术就最具生命力和艺术价值。中国武术是兼具体育、攻防技击和艺术价值的多功能运动形式,从中国武术申请进入奥运会之日起,全世界的体育人都在审视武术的价值所在,而最终武术没能进人奥运会,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竞技武术不像人们过去认识或想象的武术那样具有真正的“武术”的功能,被艺术化了的竞技武术似乎缺少了些什么。从这个角度讲,虚拟武打电影需要反省,用电影的特技形式来表现“武”到底应该如何掌握其尺度。艺术的美和武术的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将两种美恰当地融和可以收到最佳的收视效果,但如果偏离某种融合的尺度,就可能会失去武术原本的核心价值。这是竞技武术发展带给虚拟武打电影的启示。

四、武术、武打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似乎是电影艺术中独享的新词汇,它从上世纪90年代出现一直流行至今。是香港电影评论人最先使用的词汇。暴力美学就是把暴力和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快感,是在枪战、武打或灾难片中通过对暴力、血腥场景的夸张和渲染而追求视觉刺激的特殊艺术形式。早期“暴力美学”一词是带有讽刺和批评意义的术语,它是对渲染暴力的影片的批判。持批评态度的人们认为,暴力电影会使观众产生对暴力的崇尚,激发他们的破坏欲,破坏其道德意识。随着暴力电影的发展,人们发现,观众看过暴力电影之后,他们的价值判断很少受到暴力本身的影响,

而更多的是聚集在暴力背后所代表的正义、崇高、悲壮甚至失败的美感上。事实上,暴力美学是电影人对于世界电影语言系统和电影文化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这一电影形态在东西方之间的回馈、振荡式的发展和成熟给电影心理学、电影形式美学、电影社会学以及电影人类学提出了新的、颇为复杂的课题。

武打电影,无论是现实武打还是虚拟武打电影,就其形式而言都很难完全避免暴力,因为打斗就是一种力量的竞争,最后的结局也必然是死亡或是伤残。然而与战争片、灾难片相比。武打电影在渲染暴力方面逊色了许多,这是由中国武术的特点决定的。中国武术的传统价值观表明,“武”的目的在于制服对手,而不是致死或致残。中国的武术,特别是传统武术都讲究以防为主,攻防兼备。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它深刻地阐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朴素哲学。太极拳在攻防技击方面讲究“粘连粘随、不丢不顶、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其中“引进落空”就突出地强调以防为主的攻防理念。如果说武打电影中也表现暴力的话,那么这种暴力是用含蓄的表达方式体现正义战胜邪恶的强悍的美感。

“暴力美学”是一种美。它的魅力不仅在于形式好看,也在于它符合人的潜意识。当电影中出现邪恶的、道德沦丧的人或事件,观众无不对之怀有切齿之恨。无不企盼一种正义的力量能够将之粉身碎骨。这时出现的暴力和血腥代表着正义的力量,因此它是一种美。但是表现正义的血腥是需要有一种限度的,武打电影就把这种暴力表现得恰到好处,这是中国武术内在的特点所决定的。

在表现暴力美方面,现实武打和虚拟武打电影所营造的氛围是不同的,现实武打所渲染的暴力似乎更现实,更具刺激性。而虚拟武打增添了许多人尽皆知的电影特技,使得观众感到武打效果并不真实。而仅仅是一种象征。所以,暴力美学中的暴力的强度不仅仅取决于是否血腥和残酷,而更重要地取决于其真实性。从这个角度讲,虚拟武打电影可能不仅能够将武打,而且能将暴力进行艺术化、唯美化的处理,其美学价值可见一斑。

五、结语

现实武打和虚拟武打是武打电影的两个流派,在武打电影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流行程度有所不同。这似乎与中国武术发展史上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博弈密切相关。从美学角度看,这两种武打电影各有其美学价值,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武术美的价值的艺术实践。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之间相互借鉴、融合、博弈,其发展规律可以为现实武打电影与虚拟武打电影之相互融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耀庭,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路易斯·雅各斯,美国电影的兴起[M]、刘宗琨,王华,邢祖文,李雯,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3]孙健,暴力美学研究[D],东南大学,2005。

猜你喜欢
武术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中华武术
生活美学馆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武术
对外武术专门人才培养初探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