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呼啸山庄》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2009-11-26 03:14李建萍
电影文学 2009年14期
关键词:男权社会呼啸山庄女性主义

李建萍

[摘要]《呼啸山庄》出版后一直被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1939年,著名导演威廉·惠勒将这一作品中令人唏嘘不已的爱恨情仇搬上了银幕,并以其展现的艺术魅力,成为20世纪银幕上伟大的经典作品之一。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而女主角凯瑟琳·恩萧桀骜不驯、敢于反抗父权的精神以及通过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出来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表达了作者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及对男女平等与妇女解放的向往与期盼。

[关键词]女性主义;人物形象塑造;男权社会

一、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是指妇女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中应与男人享有平等权利的原则。作为重要的文化流派。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并逐渐完善。

性别差异以往成为父权逻辑的口实,因此,性别范畴的颠覆和建构,成为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要任务。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争取平等的象征次序、强调性别差异而颂扬女性特征、反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二分。现代女性主义者认为,对女性不同的关注,正体现了女性地位的低下,只有模糊男女之间的差异,才意味着男性中心的消解、女性价值观的确立。这个概念首先是由女权主义文艺批评的先驱弗吉尼亚·伍尔芙提出来的。她在《一间自己的房子》中明确提出:在我们之中的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是男性的力量,一个是女性的力量。随后,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苏在消除男女的二元对立基础上,对雌雄同体进行了解释。

二、作品《呼啸山庄》及电影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呼啸山庄》出版后一直被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原因在于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作品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思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与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他选择了反抗。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她不了解也根本不爱的埃德加·林顿。造成这个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她的虚荣、无知和愚蠢,结果却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生命,也毁了对她始终一往情深的希斯克利夫,还差一点坑害了下一代。艾米莉·勃朗特刻画这个人物时,有同情,也有愤慨;有惋惜,也有鞭笞;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心情是极其复杂的。

希斯克利夫的爱一恨一复仇一人性的复苏,既是小说的精髓,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作者依此脉络,谋篇布局,把场景安排得变幻莫测,有时在阴云密布、鬼哭狼嚎的旷野,有时又是风狂雨骤、阴森惨暗的庭院,故事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气氛之中。

由著名导演威廉·惠勒拍摄而成的电影,开场便是由狂风、暴雪、荒凉的庄园、顶风困难前行的孤身投宿者和冷漠的主人构成的一幅让人心生压抑的场景,为后面的情节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乃至后来的雪夜窗外出来的女人的哀求、伸出的冰冷的手、希思克利夫异常的举动,都为人物形象随着女管家的叙述一一呈现制造了悬念。在电影中,局限于时间的限制,作品中的细节并未完全展现给观众,但是通过不同场景的转换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品的精髓得以体现,作品中人物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人物形象

19世纪的英国社会是一个崇尚“家庭天使”女性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将品行良好的女人定位为这样一位天使:她将自己完全奉献给家庭,只以女儿、妻子、母亲的身份存在。无论是女儿、妻子或是母亲。都是从属于另一个主体家庭而没有自己独立的个体身份的角色。而女主角凯瑟琳·恩萧则颠覆了这一定位,她是寻求个体身份的女性的象征,她从来不甘于父权制所宣扬的“家庭天使”身份。相反,她是一个对“家庭天使”观念宣战的极富象征意义的女性。在电影中,初次在女管家的叙述中出场的凯瑟琳,便以其见到父亲从利物浦带回的礼物——马鞭时的欢呼雀跃而展现出她从内心里想要获得独立的不受人支配的地位。在后来的情节发展中也一一体现出她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所具备的特点,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她囿于父权思想的影响而做出的婚姻选择所体现的人物性格。可以说,电影中塑造的是一个让人心生矛盾的女性形象。

影片中,对于作品里老恩萧对凯瑟琳那种自由任性的男孩儿般的天性十分不满以及对没有把她培养成温顺的女孩的沮丧并没有体现出来,可是在老恩萧死后的情景就充分体现了当时男权社会统治下主人公的生存状态。哥哥辛德雷成了男主人,希思克利夫——辛德雷的眼中钉,这个夺取了他父爱的家伙,自然被贬到最卑贱的地位。凯瑟琳对于辛德雷的反抗,从她餐桌上怒视哥哥的目光中,从她奔跑向荒野的步伐中便可见一斑,但最终在父权思想的影响下,她还是背离了自己的初衷,认为嫁给希思克利夫将会降低身份,这无疑也是认同父权制价值观念的结果,造成了她最终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在19世纪,婚姻几乎成为解决妇女一切问题的最佳途径,这就是为什么婚姻和大团圆结局在19世纪的小说中十分流行的原因。《简·爱》《傲慢与偏见》等都是较为突出的这类作品。而《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的结局却与同时代的小说大相径庭,“它是拒绝让女主人公在困境和社会习俗的要求之间寻求妥协的一部伟大的小说”。

屏幕上,幼年的场景在电影中飞速变换,小凯瑟琳与希思克利夫在被他们幻化成“黑骑士”的岩石边快乐嬉戏,在“公主与王子”的游戏中,两人之间表现出的深沉、激烈而狂热的情感超出了世俗的爱情。他们之间的灵魂一致,生死相恋,爱情的种子生根、开花,在略显阴郁的黑白屏幕上如盛开的石南花般绚烂。但是在凯瑟琳与希思克利夫遛到了画眉山庄后,那里的崭新经历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画眉山庄以巨大的渗透力量,向凯瑟琳灌输了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观念,渐渐把叛逆的女性自我重新纳入到父权制社会的庞大体系中。在男权社会的巨大渗透影响下,人多时她也开始小心翼翼地划清自己与希思克利夫的界限。婚姻上,她意识到如果嫁给希思克利夫会“降低身份”。追求自由权和选择权的女性,会被当时的男权社会彻底摒弃,而如果嫁给林顿,则意味着服从父权制的规定安排,代价就是放弃了对男权统治的抗争,放弃女性自我。

在男权社会的挤压下,在自己内心焦虑的折磨下,叛

逆的凯瑟琳最终选择嫁给了林顿,进入了男权社会安排的天堂,可是对真我的寻求却注定她无法甘于灵魂的苦闷,因为她背叛了自己的初衷,背弃了那种在荒原上培育起来的充满激情的爱,离开了呼啸山庄,离开了她深深爱着的希思克利夫。嫁给林顿之后,她依旧对希思克利夫怀有真挚而热烈的情感,于是在三年后,当希思克利夫归来的时候,她隐藏的情感便如火山一般爆发出来,毫不犹豫地倒向了旧日爱人。希思克利夫的回归使凯瑟琳面临新的选择,一面是她不了解也并不爱的丈夫。如她对耐莉所说的:“我爱他头上的天,爱他脚下的地,爱他所有碰触过的事物”,但是也仅止于此。另一面是希思克利夫,也如她所形容的:“比我自己还自己…‘我生命中最大的思念就是他。即使其他一切都毁灭了,独有他留下来,我依然还是我。假使其他一切都留下来,独有他给毁灭了,那整个宇宙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陌生人,我再不像是它的一部分了”,最终她选择了死亡。影片结尾,两个人牵手在荒野上,向远处走去,以此寓意他们重新回到两人共同的世界里。

凯瑟琳无疑是爱希思克利夫的,这不仅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性格与气质,一样的倔强,一样的执著,他们都是荒原的儿女,接近大自然粗野与狂暴的本性,使他们性情热烈奔放,感情激烈放纵,不顾忌别人的看法。他们爱恨交织,个性突出,对于仇人,睚眦必报,并且他们都渴望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在两人跌宕起伏的爱恨纠葛中。无论凯瑟琳做出了什么决定,她对希思克利夫的感情和关心都是以她自己为中心进行的。因为希思克利夫地位低下、她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可能抛下一切去和他做乞丐,她试图找到一条既能拥有地位又能保有爱情的道路,但最终走向的,是死亡之路。我们应当看到的是,她对传统道德的蔑视,对未能满足的激情的宣泄,都烘托出十分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这主要表现在她把女性对于爱情的追求提高到了自我的追求的高度上。凯瑟琳不完全是旧文化旧道德的牺牲品,但她对爱情的激烈追求,或多或少地表现了19世纪妇女萌发的人性意识。

四、结语

凯瑟琳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崭新的妇女形象,即使在今天,这样的女子也是不多见的,其悲剧也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大凡这样的女子既无法忍受贫穷的物质生活,也不甘于满足平庸、沉闷的家庭生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既富有又有情趣而浪漫的男子实在微乎其微。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影片成功地表现了作品中凯瑟琳这一悲剧角色,并传达了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体现了女性在压迫之下。对提高自身地位、获得男女平等的急切渴望。同时也体现了作家艾米莉对女性困境的思索,反映出超前的女性意识。

[参考文献]

[1]黄治康,《呼啸山庄》的女性意识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2]王辉,《呼啸山庄》女性意识解读[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2(09),

[3]王柳媛,从凯瑟琳看支米莉一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的女性认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02),

[4]周菁,从女性主义视阈解析《呼啸山庄》[J],鍪赏者,2007(03),

[5]邹广胜,西方男权话语中的女性形象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1999(03)。

猜你喜欢
男权社会呼啸山庄女性主义
中英双语阅读 呼啸山庄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
毕飞宇女性叙事文学对男权社会的另类解读
浅析《呼啸山庄》凯瑟琳的人格特征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赏析《呼啸山庄》背后的爱与宗教
《呼啸山庄》闪回叙事文体功能探析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