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在电影音乐中的艺术表现

2009-11-26 03:14韦玲玲
电影文学 2009年14期
关键词:艺术表现合唱

韦玲玲

[摘要]合唱艺术是声乐艺术的最高表现形武,是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本文以音乐的角度分析了电影配乐中的合唱,从合唱在配乐中的历史、艺术功能、表现形式、创作群体四方面阐明了合唱在电影音乐中的特殊表现,探寻了电影音乐的创作风格,展示了音乐与电影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合唱;电影配乐;艺术表现

合唱艺术是声乐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它以人声为表现工具,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具有音域宽广、音色丰富、力度变化大、音响层次多、表现力强的特点,较之其他的音乐形式有着独特的优越性。因此自公元前9世纪。合唱就成为古希腊音乐的首要特征,成为西方音乐的发端,更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基础。从早期的宗教艺术,到后来的歌剧艺术、交响音乐以及当代的多元化音乐艺术,合唱贯穿了整个西方的音乐文化历程,成为人类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上世纪早期开始,合唱这种古老的音乐形式又成了电影音乐这种新型艺术的重要内容,合唱以其自身悠长的历史内涵,丰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在电影这种现代艺术中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一、合唱在电影配乐中的历史源流

合唱与电影的合作并不是自电影产生就开始的,早期的电影音乐中纯器乐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电影配乐逐渐进入了交响化的状态。然而正是作曲家们这种交响化的创作思维,合唱这种具有交响化风格的声乐形式受到重视。1938年普罗柯菲耶夫为电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创作的配乐,为增加表现力,普罗柯菲耶夫在片中使用了合唱,这部作品不仅成为台唱史上的名作,也是电影史上的扛鼎之作。自此,合唱以其卓越的表现力迅速地在电影配乐中普及,至今短短几十年的历程中,电影音乐中合唱的精妙使用不断出现,合唱在电影艺术表现中作用不断增强,成为电影配乐的重要形式。

二、合唱在电影音乐中的功能展现

合唱艺术在电影音乐中的作用是多样的,既可以营造气氛、渲染氛围,也可以体现剧情,表现故事背景,增强影片的戏剧力,在各种类型的影片中都有所体现。

1营造气势

合唱是一种群体人声的音乐形式,可以表达出强烈的激情,甚至可以与管弦乐队中的铜管抗衡,也可以表达出深深的抒情甚至超过抒情性很强的弦乐。Ⅲ在烘托气氛,营造恢宏的音乐气势上有着突出的表现,常采用声画同步的手法出现在史诗性大片中。如1995年的史诗巨片《第一武士》,作曲家戈德史密斯在描绘亚瑟王告别的一场戏中,就使用了大编制的混声合唱团来烘托气氛,达到了令人振奋的效果。又如在我国的史诗影片《荆轲刺秦王》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成功地使用了合唱这一手法。在描写战场的一段配乐中,衬托于撼动山川的鼓声中,铜管乐整齐的滑音之后,影片中响起幽远的合唱声,使音乐立即产生了严峻而遥远的气息。这种电影配乐的创作成为这部电影音乐中非常出色的一笔。此后,这种用合唱营造气势的配乐形式经常出现在这类古装大片中,如电影《英雄》中合唱的使用。

2渲染氛围

合唱不仅能营造影片气势,还在渲染影片氛围上,效果明显,如在魔幻片、惊悚片中的使用。1976年,配乐大师戈德·史密斯为魔幻片《凶兆》(The Omen)制作了配乐。为了表现影片中的魔幻色彩,戈德·史密斯在整部影片用了超过60%的合唱作为配乐。他还借用了奥尔夫著名的《卡尔米娜·布拉那》中的开场大合唱,营造出庄严神秘的魔界氛围。因为此片配乐的成功,戈德·史密斯获得了他的第一座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此后,在1982年的惊悚片《鬼驱人》(Poltergeist)中,戈德·史密斯再次使用了合唱这一形式来渲染影片的氛围。正因为合唱在渲染氛围中鲜明的表现力,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合唱、铜管、电子音效成为魔幻大片的传统配乐形式。

3展现故事背景

西方的合唱脱胎于基督教,作为基督教的产物,具有浓重的宗教情结。从中世纪合唱作为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宣传宗教教义、体现宗教精神,到文艺复兴时期教堂合唱走向顶峰,合唱的产生和发展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因此,作为宗教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合唱常常出现在宗教类型的影片中。如1986年的英国影片《教会》(Mission)。为了表现影片中的传教内容,作曲家莫利克尼就使用了合唱的形式来演唱圣歌。

同时,为了体现影片的历史背景,配乐家们也常采用“仿古”的手法,用合唱来体现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是增加影片的古典风格,如1998年的影片《伊丽莎白》(Elizabeth)。影片将历史上真实的都铎王朝伊丽莎白一世的事迹作为蓝本,以文艺复兴为故事背景。这一时期,教堂合唱和世俗合唱是西方的主要音乐形式,并都达到了一个巅峰阶段,所以为了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特殊风格,配乐大卫·希斯菲尔德(Da-rid Hischfelder)就在影片中大量的使用了合唱,营造了特定的历史氛围。

4体现剧情

合唱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可以由各声部单一的基本音色叠加成无穷多的复合音色,也可以由演唱方式的改变调配成适应音乐需要的各种变化音色,可以随着影片内容、风格的不同而变化不同的音色,体现出人类的不同感情情绪,从而成为影片人物刻画的重要工具。如在1989年的美国影片《光荣的战役》(Glory)中,配乐者詹姆斯·霍纳就在影片中多处使用了合唱来刻画映衬人物的内心感受。影片开始的一场戏描绘的是战争开战之前。此时霍纳采用了鼓乐伴奏的合唱形式,气势磅礴,体现出主人公激昂的斗志。当镜头转换到战后战地医院的场景中时,凄凉的合唱随即响起,配合着主人公茫然惊慌的表情。刻画出主人公此时痛苦无措的心境。紧接着出现的宴会场景中,迷惑不明的合唱弥漫着,体现出主人公从战争残酷到宴会奢华转变过程中的迷茫。短短几分钟的开场戏中人物的语言并不多,合唱却无处不在,它是主人公心灵的独自,随着人物思想、情绪的改变而改变。此时的合唱已不仅仅是一种演唱形式,还是影片剧情表述的重要工具。

又如影片《魔戒3:国王归来》中,在弗罗多和山姆奄奄一息的一场戏中,战争开始了,合唱出现,平稳但坚定有力,然而配乐在慌乱的战争中,不时地后退、消失,但在最混乱的时候合唱与号角嘹亮的响起,人世间所有的仇恨与苦难得到了升华。此后,当魔戒被熔化后,合唱再次响起,画面中一片温暖祥和的中土大地,音乐圣洁、庄严。此段配乐中的合唱,不单纯的只是烘托气势,而是随着影片情节的变化而出现。而且每一次的出现又因为故事情节的变化而转变形象,巧妙地融入影片情节的陈述之中,成为影片表现的重要工具。

5增强戏剧力

合唱有着丰富的音色、多彩的音量、宽广的音域、多样的形式,可以增强戏剧效果。如在1993年影片《辛德勒的名单》(Sehindlegs list)中。影片讲述的是关于犹太民族的故

事,合唱是犹太民族非常喜爱的音乐体裁,所以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在影片中多次使用了不同的合唱形式,这些巧妙的使用为影片增添了强烈的戏剧性。在表现焚尸场面的一场戏中,作曲家原创了一首合唱曲《牺牲我们的生命,我们就得到了生命》来配乐。在可怕的场面中,用极具表现力的合唱来渲染气氛,产生了鲜明的声画对比效果。形成了激烈的反差,增强了影片画面的戏剧力度,使电影的表现具有深刻的震撼感。此外。当影片黑白的镜头中出现红衣女孩独自慌乱地行走在街上,不知世事时,片中却响起一段童声合唱的犹太宗教音乐《耶路撒冷的神》,恰当地描绘出红衣女孩的形象特征,却又展现出她的心理感受。在无声的画面中传达出强烈的视听感受。巧妙地形成了声画对位的效果。

合唱在电影的的功能表现是多样的,既有背景式的,如上述的第一、二种功能,主要用于烘托,渲染;也有叙述式的,如上述的第三、四、五种情况,此时的合唱已经参与到了影片故事情节的展现中,比之前两种情况,对影片的影响更加的深刻。

三、合唱在电影音乐中的多样表现形式

合唱在电影中多是以无声源的主观音乐出现,配乐者们在电影中主要还是利用了它的音乐特性,而非表演形式。纵观合唱在电影配乐中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却风格鲜明,顺应着电影内容或是风格基调的要求,配乐中的合唱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

1电影配乐中合唱多样的伴奏形式

电影中的合唱既有无伴奏的形式,也有器乐伴奏的形式。如在荣获第58届奥斯卡最佳配乐奖的影片《走出非洲》中,在描绘农场劳作的戏中,与画面同步的就是无伴奏的男声合唱与女声合唱。器乐伴奏的合唱也是电影配乐中常用的形式,并且多样,既有交响伴奏的合唱,也有现代电子音乐的伴奏形式,如在《魔戒3:国王归来》的开始处,合唱被处理得圣洁宁静,就在这种氛围中响起了恍惚的电子音响,表现出大地的颤抖,咒语的吟喃。然而适应于合唱本身织体的多层性,器乐伴奏的合唱尤以交响伴奏的合唱比较普遍。

2电影配乐中合唱多样的音色表现

根据剧情的需要,影片中合唱的音色是多样的,童声合唱、男声合唱、女生合唱、混声合唱、多元性合唱都有表现。如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就大量出现了童声合唱;而《魔戒》中的战争场面则多是混声合唱的(混声合唱是史诗、魔幻大片中常用的手法,多用于烘托气势、营造氛围);此外,女声合唱也是常用的演唱形式,同样是在《魔戒》中,当精灵女王出现时,在一片暗嚣的神秘音效背景下,影片中飘然出女声的合唱,带着浓重宗教吟诵般的音乐风格,女声合唱低沉、坚毅、庄严,这种低沉的音色非常自然地连接到此后的铜管乐器中,如此自然和协的音色转接可能是其他声乐器乐形式无法达到的,这正是合唱这种声乐形式成为魔幻电影配乐常用手法的重要原因。

3电影配乐中合唱来源的复杂性

作为电影中的音乐,合唱的来源是多样的,既有原创的,也有非原创的。如《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合唱《牺牲我们的生命,我们就得到了生命》就是作曲家专门为影片创作的,是原创音乐。而《王者之剑》中的《卡尔米娜·布拉那》就是由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创作的,早于影片就已经存在,属于非原创的合唱作品。不仅如此,电影配乐中的合唱还存在着原创与非原创相融合的情况,如在1995年的影片《红字》(The Scarlet LeHer)中,配乐约翰·拜里对作曲家巴伯《弦乐柔板》的改编。《弦乐柔板》原是巴伯的一首四重奏的慢乐章,后来巴伯自己将它改编成弦乐版本,在《红字》中拜里则将它改编成了一首合唱。这样的合唱配乐形式,即保留了原作的艺术特点,又根据影片风格进行了艺术再加工。这样的电影音乐来源比之其他音乐形式的音乐来源显得更为复杂。

这些多样形式的合唱配乐形式,体现出了电影配乐的艺术特征:为电影整体艺术而服务。电影中优秀的合唱形式都是根据电影内容的需要而设置的,它可以成为气势烘托的工具,也能成为情节表现的手段。呈现出完美的视听效果。作为西洋古典音乐的重要基础,合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形式表现,因此在电影配乐中,擅长使用合唱的作曲家多是科班出生,他们都接受过正规的欧洲传统音乐的教育。有着良好的古典音乐功底与修养。

[参考文献]

[1]田晓宝,等,合唱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韩斌,音乐爱好者[J],音乐爱好者,2004(02)。

猜你喜欢
艺术表现合唱
探讨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与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