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集体再融资并非坏事

2009-11-26 11:45
环球时报 2009-11-26
关键词:再融资调控规模

持续上扬的沪深股市突然遭遇了“黑色星期二”。11月24日A股市场出现暴跌,上证综指跌幅达到了3.45%。引发市场突然下跌的导火索在于一则市场消息,那就是国内的商业银行将集体进行再融资,以满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中国银行被指拟融资规模超过千亿元,商业银行再融资规模总计有可能达到数千亿元之多。

由上市公司再融资计划导致市场大跌,在A股历史上并不罕见。去年1月中国平安1600亿元再融资计划,就曾诱发上证指数两天约有14%的狂跌。如果说中国平安还属于公司个案的话,那么与之相比,商业银行的集体融资行为就更具制度性背景了,其中值得深思和探讨的因素更加复杂。

商业银行之所以会出现集体融资“补钙”的行为,和今年以来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执行状况直接相关。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深化,去年底货币政策基调确定为“适度宽松”。如今的执行情况却显示,今年上半年的新增信贷已达到7.37万亿元的规模,创下历史峰值。由此,整个社会资金供给从短缺不足一下子转而极为充沛,甚至在部分领域出现了资金供给过剩的现象。商业银行作为信贷供给方,正是这一变化的幕后推手。但是,由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规模过大过快,直接弱化了银行自有资本金的风险覆盖能力,也就是导致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开始显现不足,银监会近期特别就此发文提醒商业银行。这也正是市场普遍预期商业银行将大规模再融资的来龙去脉。

透过这一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与其说是商业银行出现了资本金困境、需要再融资,倒不如说是刺激性货币政策遇到了转折需求。换言之,宏观调控政策效果需要微观金融市场的配合,假如商业银行已经陷入放贷资本金的困境之中,那么,积极的货币政策能否继续发挥实效就要面临考验了。毕竟宏观调控政策导向只是一个制度形式的号召,能否真正催生社会资金的增量供给,还是要看实际金融机构的执行能力、甚至是“脸色”行事。作为监管部门,在这一变化中,很容易陷入到两难境地:一方面,刺激政策基调需要商业银行继续维持贷款规模,但市场风险开始明显积聚;另一方面,如果强令商业银行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又会让信贷规模受到约束,使得货币刺激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由此可见,所谓的商业银行再融资问题,说到底是未来调控政策的实施力度与着力点的问题。当金融危机的阴影逐步散去,经济复苏的态势基本确立之后,刺激性调控政策就需要逐步开始调整与选择了。究竟如何维持刺激经济力度不致出现二次探底,同时又避免金融市场风险过度累积,甚至出现资产泡沫失控等问题,就需要调控政策在“刀刃”上起舞了。

对于调控政策而言,这的确是一个充满技术困难的决策行为,但对于当下略显惶恐的资本市场而言,这反而是一个难得的投资黄金期。当下积极的调控政策将会逐步寻求一个稳健的退出思路,但其前提就是维持经济的良性增长状态。由此将会出现一个非常难得的政策面、基本面同向运行的时期。调控政策一般是逆经济周期而行,也就是所谓的“削峰填谷”,所以政策面和基本面往往是背道而驰的。但在经济复苏初期,两者基调将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吻合,微观经济实体将体会到其中的暖意。即企业的市场需求稳步回升,同时金融、产业、税收政策也在让利于企业,最终使得企业经营效益不断增长。

微观企业效益提升才是资本市场投资回报的根源,也是决定股价涨跌的根本。正因此,尽管周二资本市场出现突然暴跌,但其透露的市场信号却非负面,它只是表明经济复苏的态势已经毫无疑义。这反而有助于避免资本市场泡沫的积累,并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投资的整体估值吸引力,投资者大可不必过度恐慌。▲(作者是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

马红漫

猜你喜欢
再融资调控规模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
如何调控困意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
外储4月站稳3万亿
证监会整治再融资乱象
2016年年末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分级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