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药》的观察视角

2009-11-26 09:17黄春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10期
关键词:刑场革命者夜游

黄春黎

解读小说《药》。为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时,我们也常常会陷入阴冷、悲苦的氛围:刑场血腥。邪气干云;茶馆压抑,死气沉沉;坟场寂寞,冤魂难散……使我们陷入悲哀并久久不能释重的,不止是悲剧的主题、情境、情节与结局,更因为整篇小说的观察视角,是据死不瞑目的亡灵之眼而成。其间不只是隐射了对生者相残、生死两隔、死者亦两隔之大陌然大无知的大苦大悲之情,文章自始至终也正是依托清醒的亡魂追随自己的鲜血与躯体直至埋于坟冢为线索,渗透了它迟迟不忍亲见自己命运结局之真实意义的巨大悲哀以及对人世间已无能为力的巨大伤痛。而这一视角不仅能深化读者对悲剧主题的理解、对悲剧情境的体验、对悲剧人物的感知,而且对于体现革命者在失败后的真实反应,以及鲁迅先生在辛亥革命后沉痛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无疑亦是独到而深邃的。

据小说布设的场景与依次展开的人物活动。我们在梳理小说线索时,往往会界定出明线、暗线,即华家的故事和夏家的故事,而将明线与暗线完美交织一起的介质,正是“药”——人血馒头本身。依明线、暗线两条线索,华家的故事与夏家的故事并行不悖地运行了顺叙、倒叙两种手法,极为流畅地呈现出二者貌似疏远无关、冷漠对立,实则生死与共的命运悲剧。

小说开端,“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秋天之夜,沉月如瑾,黎明未至,黑暗最深。对秋夜的这一环境描写,从文字的寓意上蕴含了秋瑾遇害这一事件,也从环境的摹写上象征了革命失败后的社会黑暗而阴沉。

“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这一句至为紧要,它强烈地寓示了,邵些在“铁屋子”里“不久都要阎死了”的人们已经“熟睡”。那些不愿睡去的正是孤独者、清醒者,也是徘徊不安的迷茫者、悲痛者。

而这既不愿睡去,又不为人察觉的“夜游”的东西,以非人的方式存在,却又有着包纳世态万象之心怀与清醒者、悲痛者之情感,在这沉默无声的深夜,一场斩首示众的行刑之后。它们以一种特殊的身份和明亮的眼光出现在小说开端,既作了全文故事情节的见证者,亦可谓是这巨大的“铁屋子”内发生的一切境象的观察者,它无身无形,无声无息,却又凌空而视,大怀隐悲。跟随它的视角,从鲜血流淌出来直到尸首埋人坟地,我们可以感到“人血馒头”正是它追踪不懈的对象,也正是耐人探究、不能舒怀的多重郁结之所在。而这一若隐若现的夜游者,我将其理解为死不瞑目的亡灵,文章所讲述的华夏两家的故事,也是通过这死不瞑目的亡灵之眼所见。同时,在小说的明线与暗线之上,还有一根线索,即“夜游的东西”追随人血与尸身下场的所见所闻。

文章中,对光影声色的描写也极其值得寻味。刑场、茶馆和坟场所渲染的气氛无一不是阴森之极,充满了玄灵诡异的气息。从光、影、声、色的相互观照来看,这三个场所无一不阴冷,无一不似非人间。

此处刑场依旧是杀人的地方,却并没有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里写到的围观杀人的热闹喧嚣,从老栓出门到行刑完毕,场景一直都是极为静默的,只有行刑的那一刻,“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这声音的描写富有极强的震撼,却又似乎非常遥远。这一笔不仅是对老栓从听觉神经到内心深处的严重麻木有了轻巧的勾勒,也给刑场罩上了一层古怪诡异的死亡之气,仿佛那些“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人们被某种看不见的神秘力量所操控,并正在经受被掐断脖子而窒息死亡的下场。“黑沉沉的”街,“灰白的路”,“浑身黑色的人”,兵号衣服前后的“大白圆圈”、“暗红的镶边”,以及染上了鲜血后“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无一不是以沉重而魑魅的色彩,勾勒着一个死亡的环境,和一群染有深重的死亡预兆并行将就木之人。同时,在刑场上,老栓所见眼睛射出的是饥饿的“攫取”之光,这一处“光”的描写,与“浑身黑色的人”“像两把刀”的眼光相互呼应,并与“浑身黑色的人”高声的叫嚣、兜售、抢掠,共同构设出了一个魔鬼般的世界、一群魔鬼般的人物。

刑场和坟场的中介是茶馆。茶馆作为一个人气旺盛的地方依旧充满诡异,“茶馆的两间屋子,弥满了青白的光”;人血馒头在“红黑的火焰”中烘烤时散发出奇怪的香味。成了“一碟乌黑的圆东西”;小栓拗开人血馒头时,馒头的焦皮里“窜出一道白气”,仿佛逝者一声忍耐已久的叹息,真让人毛骨悚然的场景!茶客在貌似热闹的谈论里,个个都说着傀儡似的话,似乎既没有头脑智力,也没有体温灵魂,唯唯诺诺,或默无声息。高谈阔论也与刑场的声音形成呼应,除却狠毒粗暴的叫嚣,即是作威作福的恫吓、欺凌,以及之下象征病痛与压抑的猛烈咳嗽。不仅如此,花白胡子、黑衣康大叔,以及话题中阿义的红眼睛、老栓和华大妈“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对人物外观鲜有的色彩描摹也显得十分魑魅。宛若茶馆里无一人不是行尸走肉,无一人不是行将就木。

坟场的描写则更具深意。“一圈红白的花”、“几点青白的小花”、“半白的头发”、“惨白的脸”、“黑着”的“眼眶”,以及在乌鸦的尖叫声下,两张肌肉紧绷的面颊、四只惊恐万分的眼睛、那微张的嘴,偶尔有一丝声音,也是平添悲莫悲兮却无法哭咽的隐痛,这些不仅写出了环境的恐怖,同时也刻画出了身在其中的人物同样也是万分恐惧的。

综观全文三处环境与人物的描写,无处不渗透着死尸的腐气与阴森的鬼气,无论光与影,还是声与色,调和出来的也无不是“非人间的世界”。在这“非人间的世界”里,夏瑜那句“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就像坟头那一圈红白的花,无根可滋,却毕竟是透露出了零星的活气。

而刑场、茶馆、坟场,三个场地之上所发生的故事,无一不透露着生者与死者之间、生者与生者之间以及死者与死者之间巨大的隔膜与空前的寂寞:革命者与民众之间,民众与民众之间。亲族之问,父母与子女之间,长辈与青年之问,长辈与长辈之间,青年与青年之间,甚至同是作了“阔人家里祝寿的馒头”的死者坟冢之间,无一不是不可逾越的沟壑,而他们自身又无一不是孤独之极,既无人可理解他人的荒凉,也无人可理解自我的悲哀。而唯有巨大的悲痛降临时,他们才能感受到一丝对人生与世界的茫然,否则,行尸走肉的命运连半点困惑也不会有。当腐朽而麻木的长者以骨子里最深沉的丧子之痛来祭奠坟冢里的亡儿,一贯深信不疑的荒唐逻辑才开始转由疑惑;当进步而热血的青年以血液里最凝重的爱民之情来祭杀遮天蔽日的亡国之奴时,一贯坚定不移的真理正义也开始转由冷却。这是一个让旧人不能安然为旧人的时期,同是让新人不能激进为新人的时期,这同样也是一个人人人命危浅,却不懂自危的时期,这巨大的铁

屋子少有几个清醒者,呐喊了几声,也尽被变卖了鲜血,并一道作为人饭后的谈资!如同那苍凉而阴冷的坟头上,分明应引为琢磨的花环。竟只是被人看作了坟头自慰可喜的缀饰!

在死亡之色之气里,《药》的主题变得更为沉郁了,而《药》对不同人物的情感,也有了不同层面的观照。

对民众而言,死者与后死者又将如何告慰呢?死者不仅死得不明不白,也死得无声无息。这种生而无欢死而无由的巨大冤屈,又该如何去申诉呢?后知后觉者自有其难言的苦衷与恐惧,其苟得生存的依托尚不知所在,又何谈思谋改变命运的觉醒与反抗呢?极度狭小的空间使他们无心也无力去关注一场轰烈的革命所能带来的长远影响,他们只能低头去关心体魄的饥饿与疾病如何解除,而革命者的鲜血与忧患却是他们无法抬头凝望的。虽人人自危。渴求以某种未知的途径乞求更长久地活下去,但他们分明性命危浅,已是一群行将就木的行尸走肉之人。这“夜游的东西”为民众深重的苦难与弯曲佝偻的脊背而沉痛,它以满心的忧郁、愁苦、悲伤看着这人间的屠戮与迷信,病痛之深以至无从下药的哀情弥散在文章里,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无可奈何却大苦大悲的胸怀!

对革命先驱来说,如何来告慰其亡灵呢?死者并不能因其无畏的牺牲而获得理想的意义,他们的死并未换来民众的觉醒,也没能赢得政治上的成果。革命者迈向失败的结果时,他们或许对新生的时代、迥然的世界依旧怀有无限的期望与假设,当作者以沉痛的笔触写到革命者的头颅落下后的真实境象,我们不难设问,如果革命者在天有灵。当他们看到自己的鲜血被变卖,他们的尸首不两全,他们的坟头像祭品,他们还会义无反顾地抛头颅、洒热血吗?他们如何死而瞑目呢?“夜游的东西”对鲜血与尸首以至第二年清明祭奠的这一场全程跟踪,于逝者而言,无疑是一次严肃而残酷、悲痛而同情的探问与追思!

对革命的领袖与尚存者而言,默哀与悼亡之间,该从何如何反思这场失败的革命啊!他们陷入了一种巨大的迷茫与沉痛的总结,对生命的无限惋惜无言可达,革命的去路也无处可循,一切都如这个秋夜,只有休止的静默,茫茫而漫长。可亲可敬的同志倒下了,血泊之中的头颅若在天有灵,尚是看不见民众的觉醒的。一片冰心、满腹抱负,不过换来一点谈资,使民众更恐惧,使伥鬼更跋扈,使弱者更软弱,使死水更绝望。革命领袖、革命幸存者,以及包括鲁迅在内的志士仁人,也都随着他们生命的死,而死了一回希望的火种。他们看着这非人间的可憎可悲之处,却只能将对疾苦的民众、对已逝的革命者的悲苦之情,对残暴的当政者、对跋扈的奴狗的仇恨之情,化作对后来者、新生者的希望。但这点希望分明是零星而微茫的,所以作者“不恤用了曲笔,在《药》中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而这个花环却又是没有根的,如同乌鸦的尖叫,抑或是一种显灵,但乌鸦分明又是无知觉的简单的动物罢了。

夜游者是否还会夜游呢?如作者所言“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在革命美好前景的梦想里那睡着的青年,前仆后继的革命者、志士仁人,又是否该被作者这样的清醒者的呐喊喊醒,多一些苦和寂寞呢?于作者而言,他又何尝不是一个徘徊在浓黑的黑暗里的夜游者呢?那不能闭目假寐的,又何尝不是心随革命死过一回,却无法排解忧愁与悲哀的作者呢?

因而,当夜游者独特的观察视角贯穿文章始末,我们才能理解到如此深刻的社会主题下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与伤痛,也才能感知到如此阴冷的社会环境下一个行将就木的民族积累的各种痼疾,身体、心理尤其精神灵魂。无一不是亟待解救的病体,也才能体会到辛亥革命失败后觉醒者探寻这个衰亡民族的解药时巨大的迷惘与孤苦无助,也才能推延到整部《呐喊》里所注入的大爱、大恨、大苦、大悲的深厚民族情感与对新生者寄予的深切希望与呼唤!

猜你喜欢
刑场革命者夜游
夜游城
聪明的战俘
聪明的战俘
夜游魔法庄园
珠江夜游
打车市场“革命者”Uber的乐与怒
从杀戏与戏杀看刑场与戏场的异质同构性
怎样做个建设时期的革命者
革命者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