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2009-11-30 08:18方玲玲
职业·中旬 2009年9期
关键词:英美跨文化词语

方玲玲

文化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是人类在特定环境里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累积,在群体中形成的社会现象。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并行的,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与其相应的文化。王德春说:“语义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离开民族文化背景,就难以理解语言单位的含义。”可见,弄清词语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应成为英语教学努力的重点,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在教授英语语言的同时还应多方面、多渠道地解释相关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本文通过阐述不同语言的词语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在语言教学中具有的重要意义,证明在英语教学中应弄清词语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正确而恰当地理解和使用语言。教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语言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应注意的三个方面,从而在英语教学中正确处理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避免在学习、生活、社会交际等方面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尴尬。

一、语言的文化内涵

申小龙曾说过:“语言不仅在概念体系、意义体系上是一种世界观,而且在价值体系上也是一种世界观”,它所涉及到的是语言词语的文化内涵(Cultural Connotation)。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词义是被命名的事物或概念与名称本身的关系。这种关系要通过具体语言系统加以表现,其过程固然要借助语言机制本身:词汇、语法、语调、上下文等,但在交际中更重要的是依靠语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人类从其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和形式的意识。词义之所以是多层次的,就在于词不仅是现实的象征符号,也浸透着人对现实的感受、观念和看法。这就是说,词语既可反映客观事物,又能引发说话者对所指事物的感情和态度。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虽然使用同一词语,但联想到的词语含义却不尽一致。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能只注意词语的字面意义或词典上的意义,还必须研究词语的“心理意义”。例如,汉语的“龙”和英语的dragon所引发的心理联想就相差甚远:在中国人心目中,“龙”象征皇帝,可以用来比喻杰出人物,具有“权威、力量、才华、吉祥”等文化内涵,所以汉语中有“真龙天子”、“龙袍”、“卧龙”、“龙肝凤胆”、“龙的传人”等词;而dragon却使英美人联想到“凶暴的人”、“恶魔”、“凶神恶煞”,因为据《圣经》记载,“龙”是罪恶的象征,长久以来英美国家人都无法理解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又如,固定词组“Bottom up”意为“干杯”,其中bottom的外延既可是“酒杯的底部”,也可是“屁股”,如果是后者,那就是“屁股朝天”之意,因此在正式场合的酒宴上,为了避免笑话,“干杯”就不宜用“Bottom up”,而应说“Cheers”。这样由于语言词语文化内涵差异而引起误会的例子不胜枚举,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使信息的传递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因此,作为英语学习者,如果不了解蕴含在英语词语中的民族文化色彩,就不能在现实的动态言语交际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能达到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的目的,甚至会造成一系列不必要的烦恼和误解。

二、英语教学应加强语言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掌握

笔者认为语言教学主要目的是正确而恰当地理解和使用语言,要做到这点,就非常有必要掌握词语的文化内涵。在当今世界,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如果不了解特定词语的文化内涵,要么词不达意,要么捕捉不到特定词语所表达的确切信息。例如,在我们看来很有礼貌的中国式问候经常令英美人摸不着头脑,让他们感到“受不了”。这是因为我们对英国、美国的社会文化缺乏了解。当中国人对英美人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吗?)时,对方肯定感到迷惑不解,心里会想:他或她是想请我吃饭吗?因为他们请人吃饭都用这种开场白,而且这句问候如果是男人对女人说的,女士就会以为这男人要请她共度一段“浪漫”时光,因为英美青年约会时也经常以“请吃饭”为序曲。又如,“She is a cat”就不是我们所想的“她是一只猫”这么简单而已,因为英语中“cat'一词有“包藏祸心的女人”之意;“Blue film”指黄色电影,这里的Blue有黄色之意而不是蓝色;“a yellowbelly”中的yellow不指黄色,而是指胆小鬼。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解释blue、vellow、cat等词语的文化内涵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而且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最近几年,我国外语教学界对文化教学有过许多改进,多数院校的英语专业开设了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概况课,介绍该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政治、经济、教育、地理、文学、跨文化交际学等知识,这是相当必要的。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交际障碍,我们认为,在语言教学中解释词语的文化内涵是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三、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语言词语的文化内涵应成为外语教学必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更有效地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进行、相辅相承,还可以对词语所引发的心理联想与语用领域进行跨文化对比。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经常性地向学生解释所学词语在不同使用场合的文化因素

例如,英语中“want”一词做动词使用时,是“想要”之意。在商店我们可以很自然地问顾客“What doyou want?”(你想要什么?),而且对方也能听得懂:可是如果在英美国家,如果这么问的话,顾客反而会觉得很不高兴,店员应对顾客说“Can l help you?”(你需要什么呢?)。又如,在教学中遇到cost一词,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cost与spend的用法相比较,让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句型。这当然十分必要,但还不够,教师还应提醒学生留意不要对英美人说:“What a beautlfulshirt youve got!How much did it cost?”这种问法虽然中国人听起来很自然,但英美人不随便询问别人所买东西的价格,这是他们文化习俗中的禁忌。通常在这种情况下,英美人大都赞美东西有多好,如果你真的对价格特有兴趣,也要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说:“Oh,Id love to buy one myself Was it very expensive?”(我也想买一个,这很贵吗?)。

2、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史,挖掘词语的文化内涵

要想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就必须不断挖掘词语的文化内涵。许国璋先生在谈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时曾经指出:“原始时期的语言符号是任意的,部落社会时期是约定俗成的,文明社会时期是立意的。如果说语言有任意性的话,那也只是限于原

始时期,在此之后就不是任意的了。”英语也不例外,现代英语中出现的新词语一般说来都是立意的,都是有理据的,即便是旧时产生的词语也大都有来源甚至已成为典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运用有关词语,词源研究就很有必要了。例如,the apple of ones eye,不是“眼睛里的苹果”,而是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掌上明珠”。《圣经·申命记》第三十二章第十节中有:He kepthim as the apple of his eye,经文是说:上帝慈爱人类,保护人类就像保护自己眼睛里的瞳仁一样。因为瞳仁的形状极似苹果,所以the apple of ones eye实际上是比喻把某人视为自己的瞳仁一般宝贵。因此,只有在了解语言发展史后,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词意。

3、尽可能多地了解词语的社会文化背景

语言既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又是我们了解相应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例如,中国人恭维别人说“You lookgood.You have got such rosy cheeks”(你看上去脸色很好,满面红光),英美人听了只能是莫明其妙。但英美人却可以恭维别人说“You look good,You have lostweight”(你看上去好多了,体重减少了)。又如,当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友好(friendliness)时,可以从英美社会的氛围说起,告诉学生友好(friendliness)与友谊(friendship)之间有一段距离,而且是相当大的一段距离,因为英美人一生中深交知己并不多,不像中国人动不动就有深厚的友谊,即“深交”、“知己”等。这主要是因为英美人无时无处不受到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价值观的影响,在待人接物方面,他们始终认为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

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由语言的民族文化差异所决定。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使两者成为有机的统一体,是学习语言者了解英美文化,理解与掌握英语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基层英语教育工作者,要实现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就必须先全方位地丰富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所学的不是中国式英语,而是较为地道的英语,才能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加顺畅。但在教学中要做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较为艰巨的工程。目前中国教育体制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所以这项工程还将遇到各种阻力,仍需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攻克一道道难关。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第二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英美跨文化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一枚词语一门静
英美为何一再拖延开辟“第二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