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09-11-30 08:18邱惠华
职业·中旬 2009年9期
关键词:情感语文老师

邱惠华

技校学生大多对语文课不感兴趣,使语文教学的认知教育任务难以完成。而加强情感教育,唤醒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借助语文教材叩击学生心弦,教学将取得理想的效果。

情感,是个体对客体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和预期所产生的一种体验,是情绪、情感、情操的综合反映。人类不仅依靠认知而行为,而且受情感的左右而行为,情感与认知若不能相互配合,或者竟至彼此冲突,那么情感足以干扰知识学习。

语文教学自始至终离不开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二者密切配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在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更为重要,那么,语文老师应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

技校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他们对专业课感兴趣,而对语文学习缺乏热情。在课堂上,女生大多只顾听,叫读才读,叫讲才讲,叫写才写;男生大多不愿读,不想讲,不去写,听也听不进。面对这样的学生,有的语文老师紧锁眉头满堂灌,有的语文老师板着面孔一味“训斥”,这样,与学生在感情上、认识上筑起隔阂的屏障,结果,语文学科的流失生越来越多。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一对最重要的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施加教育的基础和有力手段,能促进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1、语文老师首先要热爱学生

不管课堂上他们是无精打采,还是一问三不知,不管教室里是鸦雀无声还是人声鼎沸,始终不言弃、不放弃。因为你不爱学生,就无法在情感上与他们沟通。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为什么能在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初教育好无数流浪儿?原因就在于他是进行爱的教育,在情感上与他们交流,尊重他们。语文老师在讲台上要全身心的投入。在某种意义上说,老师也是个“演员”,你的一言一行,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都会在情感上有所反映,老师的情感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和学习兴趣。李燕杰的讲演、李阳的“疯狂英语”、王海童的感恩教育等之所以受到那么多青年人,特别是学生的喜爱,除了语言的形象生动、动作的洒脱大方外,那就是他们的全身心的投入,注入情感。语文教学是否有魅力,关键在于老师是否有魅力。语文老师的魅力来自于他的语言魅力、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情感魅力。而老师的语言魅力主要在于有激情,“言为心声”,老师在课堂上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对学生的热爱,对专业的精通融入语言,他的声音必然充满热情,必然富有感染力,必然具有吸引力,必然具有号召力,必然能穿越时空、情感、文化等阻隔,所以语文老师不要为学生的冷漠、厌倦左右,而要以自己的情感火焰照亮受教育者的心田。

2、诗化语文教学

语文,曾被定义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通过“听说”来交流,“文”凭借“读写”来沟通。在课堂上,老师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专业课,而要突出语文课的特点。语文教学要从学生最基本的听、说、读、写方面培养,那么教师自己先要成为语文方面的“优秀学生”,板书,宇娟秀潇洒,凌而不乱,朗读,声情并茂,如入其境,讲课,表达清晰流畅,婉转入耳,下水作文,妙笔生辉,引人入胜……如教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师舒缓恬静的诵读,能像一条潺潺的小河从学生心田流过;教读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老师激情飞扬的演讲,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及时代的呐喊:教读毕淑敏《我的五样》后,老师演绎自己“先选后汰”的《我的五样》的同题作文,能激发学生也来一次“选五存一”的考试,也写一篇《我的五样》,进而明确什么是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并为之努力了。这样,才有助于强化语文教学的特点,使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以便与他们喜欢的人一致:由于人们试图等同于他们喜欢的人,往往采取那个人的态度、爱好、行为方式以及服饰言谈等,也就是说,喜欢能引起态度变化。有人说,语文老师就是语文。如果坚持用“情”感化学生,以朗读、表达、书写、写作方面的才能熏陶感染学生,促成师生关系的融洽、课堂的和谐,这样的语文老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这样的课学生怎能不爱上呢?

二、借助语文教材叩击学生心弦

技校学生正处在情感迅速发展时期,他们心中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这些情感以其丰富独特的色彩,绘染出这段充满青春活力的人生历程的生动画卷,但他们难免有产生压抑、困惑、寂寞、疲倦等消极情绪的时候,也难免有感情脆弱的时候。而语文教材里充满着各种美的形象,饱含作者强烈的爱、真挚的情。应该说,语文是充满魅力的,它能为人们撑起一片绚烂的天空,它能让人感受内心深处释放的感动,它能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它能滋养生命净化心灵抒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与大气。语文教学尽管不等于心理学,但借助教材的感染力,可以调动学生自身的积累,引导他们感知课文内容,去理解一切美好的东西,接受美,追求事物的内在英并奋发努力去创造美,进而促使其完美人格的构建。再者,语文教学一方面承担着认知教育的任务,一方面又肩负情感教育的重担,就后者而言,语文教学有着胜过其他学科的优势。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是由作家独创的,而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观文者披文以情”(刘勰《文心雕龙》),老师使学生与作者亲近、相知,他们才能领略到作品所创造的生动意境,才能得到美的享受,激起感情上的共鸣。而语文课堂是一个能够张扬个性、交流情感,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活力与艺术的场所,它是一个动态的、双方的、发展的过程。

1、起始阶段

为了让学生能很快调节心理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课方面来,老师要精心设计好“序幕”。如一位老师讲叶倾城的《母亲情怀》时是这样开场的:他走进教室,先静静地在讲台前站一会儿,然后用平稳的语调讲述自己母亲的故事。他说,母亲已经73岁了,可每月总带着鸡蛋、青菜、萝卜、嫩豆角从三十里外的农村来看望我们一、二次。每次,往往一吃完中饭就走,有时家里没人,把东西往门口一放,饭不吃就走了……停了一会,老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的母亲呢?”于是,让一两个学生讲自己令人可敬的慈母的故事。讲的满怀深情,甚至哽咽、流泪,听的也勾起了对家乡母亲的思念。此时,教师按下按键,表现母亲伟大形象及表达女儿感动、惭愧、领悟的《母亲情怀》的朗读声响起。学生屏声敛气,一边盯着课文,一边听着录音,整个教室沉浸在感情的海洋里。

2、中间阶段

老师要把课文内容的起伏和学生情绪的变化紧扣起来,根据学生听懂和没有听懂的情感上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如教读梁晓声的《普通人》时,教师发现学生对课文朴实无华的叙述文句熟视无睹,这样肯定不能体会出作者在“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月了,仍戴着黑纱。有几次出门时将黑纱摘了下来,忽间,内心里涌起一种绯然若失的情感,戚戚地,我便又戴上了”的感情。于是,由原定的教师分析课文改为学生活动。先让学生概括出父亲做戏份极少的临时演员的琐事:为他的胡子睡觉时是在被窝里还是被窝外竟至于几乎彻夜失眠,竟至于捅醒“我”的母亲;在一旁等戏,是那样“端端地坐着”,不依墙,不靠桌,“惟恐使那长袍沾了灰土或弄褶皱了”;为天下雨而影响全厂两千多人的工资发放而替导演揪心叹气……再让学生齐读、自读课文议论父亲“认真”的原因的文段,然后要学生合上课本,闭上眼睛,想象父亲做群众演员的一个个画面。学生通过仔细体味,终于发现这似乎平淡无奇的话却使一个“做事认真,为人本色”的“普通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深深的爱。

3、课的结尾处

老师或用点晴之笔,使文章的精髓突现在眼前:或用朗读、背诵的方法让学生回味咀嚼:或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文阅读等。如教读白岩松的《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当学生从卡萨尔斯、季羡林、冰心等名人的言行中,看到了远比学位耀眼的伟大人格的闪光后,老师充满激情告诉学生:生命本身就是伟大的奇迹,而人格魅力更令这份奇迹流光溢彩,它在作者,也在我们心中刻下了真诚的感动。在物欲横流淹没良知时,尊贵的心灵是永不沉没的方舟;在急功近利的观点甚嚣尘上时,高尚人格是引人仰视的丰碑。教读郭小川的《秋歌》结束时,采用感情朗读、感情轮读等手段,创设一个昂扬向上的情境,使所有人都仿佛置身于秋声、秋色、秋香这秋的氛围,感受到革命形势的汹涌澎湃,革命战士的永志不衰、革命人民的英气风骨、革命事业的不断胜利。

这样整个课堂教学会始终蕴藏感情,师生情,文章情,生活情,情情交融,教学效果如何就不言而喻了。

当然,情感教育不是高兴就进行不高兴即可以取消的事,老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所提出的有关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及课文内容,确定情感教育的目的,要点、方法和途径。此外,要让学生成为“主角”,如果课堂上老师悲之欲泣,学生无动于衷;老师慷慨激昂,学生漠然旁观,那么教学断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情感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