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不老 鸿志长存

2009-11-30 04:32
琴童 2009年11期
关键词:学派音乐会钢琴

露 曦

战争年代钢琴相伴风雨人生

1932年,郭志鸿在日本出生。作为郭沫若先生与其夫人安娜的小儿子,因为母亲钟情文艺,和家里所有的孩子一样,他从小就学习音乐。两个哥哥学习小提琴,姐姐学钢琴,而他也从5岁开始学习钢琴,师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著名钢琴教授田村宏。

秉承德奥学派的传统,田村宏老师教学时极为倡导演奏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这为郭志鸿打下了扎实的钢琴基本功。10岁那年,战争的离乱打破了这个文人之家的安逸宁静,郭志鸿快乐单纯的学琴生活被迫中断。战争结束后,带着对家园的期盼和对音乐的执著,中文都不会讲的郭志鸿来到北京,在华北大学开始了他的中国学习之路。

颠沛流离的战争年代,虽然疏于练习,郭志鸿却从未冷却过对钢琴的热望。第二年,也许是命运女神的垂青,他等来了机会。当组织询问郭志鸿的意见时,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热切地说“钢琴!我会弹钢琴!”在组织的协助下,郭志鸿以调干的身份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开始了专业的钢琴学习,梦想被重新点燃。

在中央音乐学院,他先后跟随法国钢琴学派的洪士珪先生及才华横溢的朱工一教授学习。天资加上勤奋,使他保持着专业科目全部5A的优异成绩。1955年7月,郭志鸿被选送参加华沙青年联欢节国际比赛并获大奖。随后,他跟随苏联音乐家阿兰·塔图良继续深造研究生课程。获得硕士学位后,他作出了人生一个重要的选择——留校任教。他没有选择成为专职舞台演奏家,是因为对自身有清楚的认识,也许是出于谦虚,他说自己在演奏方面不如校友刘诗昆条件好,因而选择“走自己的路”。他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留校培养的钢琴系助教,他的钢琴人生也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心系学子从教50年桃李芬芳

投身钢琴教育近半个世纪,现为中央音乐学院著名教授的郭志鸿,如今门下英才济济。对于钢琴教学,他有独到的经验和体会。在演奏技术方面,郭志鸿最重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他对技术高标准严要求,“一点都含糊不得”。他常常教育自己的学生要“艺高人胆大”,而钢琴演奏必须“先有技高,才有艺高”,钢琴艺术性的表达必须建立在严谨的技术之上,如此才能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虽然在对学生的技术培养上十分严苛,但在课堂之外,郭志鸿是一个发自内心关心学生、充满慈爱的老师。他说“这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双手,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虽然条件各异,但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美德。作为老师,应该善于因材施教,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亮点。”谈到跟随自己学琴的孩子们,郭志鸿感慨道“学生们从小学到大学,从本科到研究生,数年寒窗苦读,经过了层层考试选拔。他们通过努力获得的点滴进步,老师都应该看在眼里,要不吝鼓励,因为他们一路走来,很不容易!”“学钢琴不是学武功,它不应该是痛苦的。钢琴是充满美的表现艺术,如果学生面对钢琴就心生恐惧,怀着这样的心境,是不可能发现美、表现美的!”郭志鸿说自己刚当老师的时候也不明白这些,随着教学经验的增长,才逐渐摸索出门道。教师要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的实力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有一颗惜才、爱才之心,保持学生阳光、求进的状态,因为“学生都是老师的财富”。

师承三派钢琴创作卓有建树

在长年从事钢琴教学、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郭志鸿还致力于创作和演出活动。对于中国钢琴作品在创作上的发展,郭志鸿可谓功勋卓著。和欧美相比,钢琴进入中国的历史很短,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历史更短。半个世纪来,中国钢琴家、作曲家进行着艰苦的努力,郭志鸿就是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虽然出生在日本,郭志鸿却始终保持着一颗中国心。在他的作品中,民歌、民乐旋律和中国风格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于创作的执著,古稀之年仍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且不断吸收、学习新的东西。他的乐曲总充满青春活力,且处处都洋溢着浓浓的中国民族风情。

为了创作和演奏中国作品,他深入学习中国民间音乐。在创作《陕北组曲》时,郭志鸿亲自到陕北、广西采集民歌,还曾与赵春峰切磋技艺,学习唢呐、曲牌。谈到对中国作品的热忱时,他说,在敦煌的壁画里绘有六弦琵琶谱,里面所用的音阶翻译过来是do、re、mi、降fa、sol、la、降si、do。这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复杂的音阶,是在中西方交流之中形成的,这种音阶恰好是拉赫马尼诺夫爱用的东方调性音阶。这个问题说明人类文明一开始其实就是全球化的。音乐上所要探讨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中国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在音乐发展的道路也是广阔的。这些都成了他常年钟情并坚持中国民族作品创作的出发点。

2005年4月,《郭志鸿钢琴作品选集》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这是郭志鸿用心奉献给音乐界的一份厚礼。其中有他创作的《变奏曲》《喜相逢》《春到农舍》《新疆舞曲》《云南民歌五首》《伊犁民歌二首》等钢琴独奏作品,也有他与同仁合作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战台风》、钢琴合唱交响诗《蝶恋花》等;以及改编的以新疆、内蒙、西藏、云南各民族音乐为题材的《钢琴与乐队曲集》。此外,他的钢琴作品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中,学生们喜欢弹奏他的作品,不仅因为可以从中学到很多艺术技巧,更因为他是站在钢琴家的角度创作,与作曲家不同,他的创作对钢琴演奏的照顾更多,不会因为追求旋律而违背钢琴演奏的原则,学生弹起来更顺手和自如。

创作之外,郭志鸿曾多次参加国内各省的巡演,举办个人独奏会。经历“文革”的动乱,他在1973年才得以重拾钢琴,1978年举行了个人独奏音乐会,并参加赴美艺术代表团,在美国各城市巡演,这在当时的音乐学院是一大创举。1980年他回到日本,在东京、千叶、冈山、奈良、市川等城市多次举办独奏音乐会及协奏曲音乐会。在演奏和作品创作上他有着多年的积累。2005年,郭志鸿钢琴作品创作50周年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隆重举行,许多音乐界、钢琴界的人士到场祝贺,盛况非凡。音乐会上演奏了郭志鸿根据贺绿汀那首家喻户晓的名作改编的《游击队歌》钢琴曲;也展示了充分发挥四手联弹的音响交汇效果的作品《新春花开》;更有分别取材于哈尼族、苗族、彝族、傣族等民族音乐,集结成精致美妙的《云南民歌五首》。郭志鸿于1958年创作的《新疆舞曲》曾受到马思聪的力赞,吕骥先生也在1959年把这首乐曲列为开国10年优秀作品之一。

在这场音乐会上,郭志鸿不仅演奏了自己创作的作品,还与自己一直很欣赏的刘诗昆先生进行了即兴创作表演。音乐会后,钢琴名家鲍蕙养女士说“我一直很欣赏郭先生充满阳刚之气的演奏。这场音乐会使我特别感动的是,古稀之年的郭先生不仅在演奏中保持了完美的技术、清醒的头脑、独特的节奏感,更有一种洗尽铅华的厚重感和沧桑感。那里没有对技术的炫耀及对听众的取悦,只有一种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对艺术的诚实。”的确,聆听郭志鸿的演奏会使人联想到俄罗斯钢琴大师鲁宾斯坦晚期的录音作品,它们带有历经时光锤炼的沧桑感,似乎他将个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和阅历都融汇在演奏中了,这些情感发自内心,深沉而动人。

他说,自己能够在钢琴演奏和教学上取得现在的成绩,与当年跟随不同学派的优秀老师学习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在学琴时,他总是十分注意留心观察,用心领会不同学派问的微妙差异,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充分吸收了各大钢琴学派的精髓。他在演奏和教学中,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既渗透着德奥学派严肃深刻的理性思辨,又富于法国学派浪漫多彩的灵动,兼有苏联学派(解体前)对国家命运、民族精神的高度关注。

采访的最后,郭老动情地说,在与钢琴相伴的这段漫长时光里,他能够执著坚持的最大动力,是童年时妈妈告诉自己的一句话——“有一技之长,助你一生”。在此我们将这句箴言与天下所有的琴童及其父母共勉,并祝郭志鸿老先生健康长寿,欣享晚年

猜你喜欢
学派音乐会钢琴
搞砸的音乐会
失败的音乐会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钢琴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