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2009-12-01 08:44李怀玉
中州学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李怀玉

摘 要:作为弱势群体中特殊类型的流动儿童,他们通常生活在城市社会的边缘,其权益往往容易被忽视,甚至会遭致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对待。在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下,一些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距,出现自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较低、人格障碍较多、人际关系障碍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于通过加强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父母与子女、教师与学生等多重关系的良性互动来给予妥善的解决。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5—0127—04

一、引言

在我国,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随外出务工的父母进入城市就读。然而,流动儿童在流动过程中因某些特殊因素的持续影响,其教育及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中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在学业方面与其他类型的学生相比差异并不大,但其最易出现且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由乡土认同减弱和城市认同缺乏所导致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问题。因此,本文拟通过实地调查,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河南地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就如何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我们参照世界心理卫生协会及国内部分学者所提出的有关心理健康的指标,探讨流动儿童的心理特点。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我们根据项目的需要和客观条件的优劣,分别选择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郑东新区、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区管辖内七所学校年龄在6至13周岁的537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包括两所郑州市公立学校(在校学生189人)、三所流动学校即通常所说的打工子弟学校(在校学生172人)、两所公立与流动混合学校即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公立学校(在校学生有176人)。

这些在校学生按性别区分,男生为305人,女生为232人;按城乡区分,流动儿童258人,城市儿童279人。

为了准确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科学把握流动儿童心理状态与个性特点,问卷采取艾森克儿童个性问卷、SCL—90症状自评量表,向以上学校的一部分在读学生以及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发放,总共发放抽样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753份,并利用SPSS13.5进行录入和统计处理。同时,我们对在以上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及其父母、学校老师进行了个别访谈。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以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分析。SCL—90症状自评量表采用五级分制。一般情况下,症状因子分(至少有一项)≥3,被试者就被认为处于“中度痛苦水平”。从调查结果来看,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都属于正常水平。但若对他们进行内部比较,我们发现:在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各因子的结果分析中,达到中度痛苦水平的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分别为68人和49人,比例分别为22.32%和13.49%,流动儿童心理困扰比例比城市儿童心理困扰比例高出9个百分点,明显偏高。如果以0.05的置信度估计,流动儿童心理困扰者可能接近流动儿童总人数的1/5还要多。调查数据统计结果还显示: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各因子分的均值都比较高,其中强迫症状、焦虑、抑郁、精神病性项目的差异显著(见表1)。

2.流动儿童的个性特点

表2统计结果显示,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个性只是神经质与掩饰性项目差异显著,其他内外向性、神经质、精神质方面并无显著差异(见表2)。

3.对流动儿童父母和老师的访谈情况

很多流动儿童的父母都表示孩子能与自己在一起生活已属不错,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他们或是认为无关紧要,或是因自身条件和能力的限制而觉得无可奈何。一些流动儿童的父母认为孩子年龄尚小,能让他们吃饱穿暖就行,无暇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当然,也有不少父母流露出对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担忧。问卷统计数据显示:93.8%的家长承认自己的孩子与城市儿童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学校的环境;46%的家长反映孩子进入公立学校后因不够自信而流露出胆怯心理;56%的家长觉得孩子离开原来的农村环境来到城市后产生自卑感,以致他们不愿意与陌生人交谈;2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存在心理障碍。此外,问卷统计数据还显示:80%的老师表示,很多流动儿童注意力与自控力较弱且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如上课时他们经常交头接耳或者眼睛总看别的地方,平时也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

三、讨论与建议

1.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特征

特定家庭背景、特殊生活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等压力因素使得流动儿童的心理表现具有以下特征:

(1)自信心不足且自我效能感较低。

自信心不足是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集中体现。已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其心理往往处于一种游离不定的特异状态,他们既无法在短期内适应并融入城市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到农村重温过去的生活。从SCL—90测验可以看出,流动儿童的抑郁分比城市儿童偏高。一部分流动儿童由于自信心不足而对自己完全持有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并且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社会上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在其他人面前,一些流动儿童容易慌张、胆怯、害羞,他们不敢参与其他儿童的活动,有问题不敢问老师,行为表现比较“老实”等。究其原因,一方面,一些流动儿童家长自身素质不高,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他们在孩子犯错后一般采用“打骂”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这就容易使孩子形成胆小自卑、紧张焦虑的心理;另一方面,一些流动儿童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能力较弱,他们在学校很少体验到成功感,在外界的压力下体会较多的是“我不行”、“我不会”、“我做不好”等消极情绪。

(2)人格障碍较多。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表现任性霸道、敏感多疑、自私狭隘、固执己见、情绪多变、逆反怪癖。他们经常为一点小事怒发冲冠、暴怒不已,其中某些流动儿童甚至会在憎恨、仇视等畸形心态的支配下出现暴力倾向。在访谈流动儿童时,有很多孩子向访问者诉说自己在家经常顶撞父母,稍有不满就大发脾气,但这种做法反而换来父母的打骂,并由此使自己叛逆和怨恨的情绪更为激烈。据调查数据显示,37.2%的流动儿童具有孤僻、任性、性格扭曲的心理反常现象,4%的流动儿童具有暴力倾向,13%的流动儿童放学后很久才回家。与自己父辈的成长经历不同,流动儿童从小就在五颜六色的城市社会生活,承受市场大潮和现代文明的洗礼。他们曾对城市生活和个人未来充满期待,然而在社会转型期某些变异性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他们感受到的却往往是傲慢、冷淡、嘲笑、歧视等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社会对待,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给他们带来迷惑、彷徨和失望。这种心理状况若得不到及时调适就会使一些流动儿童产生自卑、自闭、抑郁、焦虑、易冲动等消极心理情绪,甚至于会由此使这些儿童变异为不甚合群的分裂型人格或无视他人权益的反社会型人格。

(3)人际关系障碍较重。“被歧视、受压抑”是许多初涉城市生活的流动儿童的共同感受。在他们眼里,城市生活虽好但自己却很难融入其中。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流动儿童具有强烈的自尊要求。他们对于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这一点在SCL—90测验结果中已经有所体现。自我意识强烈的心理特点,使流动儿童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他们虽然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却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而陷入自尊与合群的矛盾和冲突;他们虽然有获得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同情。多数流动儿童从内心希望和城市儿童一起玩耍,但同时他们又不愿意城市儿童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他们或是拒绝城市小伙伴的帮助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是以掩饰为手段来使自己免受外界的心理伤害。流动儿童的这些做法,究其原因,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口音因素。很多流动儿童初涉城市生活,他们听不懂本地语言且只会讲方言,以致使自己在与他人交流和个人学习方面均显得比较吃力。二是教养因素。由于流动儿童父母的教育能力有限,他们很可能对子女疏于管教。三是物质条件因素。家庭物质生活条件欠佳,使许多流动儿童在吃喝穿戴方面往往十分简朴,这就与一些养尊处优且喜欢相互攀比的城市儿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数据分析来看,的确有大部分流动儿童表现出较重的自卑感、过强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封闭意识、孤僻感和疑心重等回避型或偏执型人格特征,他们不敢也不愿与外界交往,甚至产生对城市儿童的嫉妒、不满和敌视。

(4)问题行为较多。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具有综合性特点,即当多种诱因发生作用时,情况就变得更为复杂和严重。除人际交往障碍之外,还有因学业成绩较差所导致的心理问题及行为。我们在关于学业成绩调查这一项中,得出如下结论:在农村劳动力流入地的学校中,随家长进城求学的许多流动儿童其学习成绩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那些在公立学校中就读的流动儿童,他们的学业成绩进步比较明显,但是,流动儿童中也不乏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从学习习惯上看,能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和课外作业的流动儿童仅占其被调查总数的21.6%,完成部分作业的流动儿童占其被调查总数的42.3%,经常不交作业的流动儿童占其被调查总数的29.7%。这是因为:第一,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流动儿童自身以往所处农村教育背景的限制而没能受到较好的基础教育,或者即便是他们在城市出生和成长,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与城市儿童相比,他们难免会呈现知识面窄、求知欲低、学习能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等不足之处。第二,此类情况的产生还可能是因为流动儿童父母受自身文化素质、收入水平、工作和生活环境等主、客观因素所限,不能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条件和有益的周边环境,以致使他们自幼就养成规则意识淡薄、自控能力较差的心理定势及行为习惯。第三,流动儿童父母工作和生活的流动性较大,劳无常所、居无定处的状况对其子女的学习连续性和稳定性具有很大影响。当然,一些流动儿童父母对待子女简单和粗暴的家教方式、在教育子女时价值导向的不一致以及对于子女过高的期望值等不良因素,也会对其子女的学习兴趣、动力和积极性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2.促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建议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自我感觉发展即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流动儿童,其心理发育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从多个方面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呼吁全民关注,加强社会支持。通过扩大社会宣传和开展民间关爱活动,呼吁和动员全社会重视和关心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全国人民充分认识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而形成了解、认可、尊重和关心流动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

(2)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帮助流动儿童塑造健全人格、保持良好心态及增强心理承受力。学校也要注重发挥教师在教学育人中的人格魅力和表率作用,对一些心理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的流动儿童,有关教师要主动耐心地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排解心理烦恼和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3)引导流动儿童正确评价自己。第一,对于一些流动儿童来说,仅仅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利用惩罚来改变他们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使学习任务变得有趣并能使那些学习较差的流动儿童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乐于完成这种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些孩子的特点,让他们在正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我能干得好”的心理体验,以达到流动儿童逐步自我认可和找回自信的目的。第二,流动儿童父母也要自觉改变自身权力型家长的形象,努力建立父母子女之间温暖、关爱、信任的关系。父母要尽量帮助孩子消除自卑心理,使他们能正确对待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快。第三,父母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积极帮助孩子排解日常生活事件及社会压力对其道德发展和健康个性形成的消极影响。在这些方面,由于特有的亲情关联,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4)消除流动儿童“心理孤岛”现象。同伴关系在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会对他的自我认同及自我概念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在我国二元社会结构之下,自乡村初到城市的流动儿童在与城市儿童共处时显得很不适应,尤其是在某种特殊因素的刺激下,他们会本能地发生应激性反应,封闭自我,以回避、掩饰等方式来停止与那些城市同龄人的交流和沟通。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孤岛”现象将会严重干扰流动儿童健康心理个性的形成。因此,学校的少先队、共青团组织以及有关宣传教育部门有责任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和疏通流动儿童群体与城市同龄人群体之间的正常交往,使他们尽快地融入社会生活。

(5)树立流动儿童自尊、自立、自信和自强的品格。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成功除了受周围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之外,主观心理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个人主观的努力程度往往是最为根本的因素。要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成才观,就应使流动儿童树立自尊、自立、自信和自强的品格。第一,流动儿童应确立不卑不亢、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的自我价值观念,敢于把自己同别人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以顽强拼搏来获得别人的尊重。第二,流动儿童应把外界环境压力当做个人奋斗的动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第三,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也有自己的优点,比如诚实、俭朴、勤劳、刻苦等,要善于把流动儿童的优点推广到全社会,并且使之成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

[1]史柏年.城市边缘人: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卡伦•K•柯斯特—阿什曼.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师海玲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美]S.E.Taylor L.A.Peplau D.O.Sears.社会心理学[M].谢晓非,谢冬梅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海 玉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我的关怀德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