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和谐发展的理性审视与路径探析

2009-12-01 08:44段爱勤
中州学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城乡关系路径选择

段爱勤

摘 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积极推动城乡和谐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转型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地区、阶层和谐的主要动力,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近年来,我国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受落后思想观念、城乡二元结构体系、农村经济落后等因素的制约。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必须加快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力度,逐步形成城乡居民地位平等、城乡之间开放互通、城乡优势互补互促、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城乡关系;城乡和谐发展;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5—0142—0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认识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构建城乡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城乡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作用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缩小城乡差别,实现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历史表明,城市和乡村之间具有共生、互补、互动、一体的关系。城市和乡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相互作用、彼此支撑的。作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社会主义大国,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于实现城乡的和谐与均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面对城乡之间诸多不和谐因素,我们必须从战略角度审视城乡和谐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1.城乡和谐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转型的必然前提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特定时期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实行了农村孵化城市的社会发展政策,从而导致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别,形成了城乡分化的不和谐局面。我国城乡之间的差别是导致我国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因此,目前我国要实现社会和谐转型,尤其需要关注农村的发展,需要实现城乡一体、和谐发展。

2.城乡和谐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主要动力

社会和谐主要体现在城乡、地区和阶层之间。城乡的和谐状态,是影响地区、阶层之间是否融洽的基本逻辑支点,地区和谐与阶层和谐主要是通过城乡关系表现出来的。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对地区、阶层之间的融合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坚持抓住城乡和谐发展这个“纲”,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促进地区和谐、阶层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

3.城乡和谐发展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

城乡是否和谐发展是经济能否保持稳步增长的关键。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由于“三农”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致使农村社会发展迟缓、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分化日益扩大的问题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因而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就成为维系经济增长的当务之急。第一,城乡和谐发展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条件。中国农民构成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为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创造条件,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现实需要。第二,城乡和谐发展是消除产能过剩矛盾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形成了巨大的生产能力,由于广大农村市场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开发,产能过剩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这就使得拉动内需的问题变得紧迫而直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激发中国最大一块消费市场的活力,将有助于走出当前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市场疲软的局面。第三,城乡和谐发展是拉动当前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从目前情况看,消费和出口都无法促进当前的经济增长,当前经济增长只有靠投资来拉动。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成为拉动当前经济增长的迫切要求。

二、影响城乡和谐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体制转换和结构变动的不断加快,城乡、工农之间固有的一些体制矛盾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甚至城乡之间某些方面的差距呈现拉大的趋势。要改变城乡发展的不和谐状况,必须正确审视影响城乡和谐发展的制约因素,科学分析城乡发展不和谐的深刻原因,进而探寻城乡和谐发展的根本路径。

1.落后的思想观念制约着城乡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提出的战略决策。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对这一问题并没有从战略高度去认识。一方面,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政府的职能和功能向着效益、利益的最大化倾斜,忽视了农村建设和对农业的扶持,缺少对农民的关怀。另一方面,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和群众一味依赖上级政府的扶持和城市的帮助,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足,认识不到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重工轻农的传统观念和相应的发展政策,使农业和农村资源配置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造成了城乡发展失衡的局面。

2.城乡二元结构体系制约着城乡和谐发展

中国社会最大的不和谐是城乡社会结构存在着两种独立的体系:一是由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二是由农民组成的农村社会。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了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业投入制度等一系列社会制度。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从本质上讲,这场农村改革只是一种对社会生产力的初步释放,并没有形成农村经济的飞跃。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与已经变化了的经济社会形势完全相适应的新的管理体制。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隔离城乡的制度体系,使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发展机会、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平等。因二元结构派生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城乡差别政策严重制约着城乡的和谐发展。

3.农村经济社会的落后状况制约着城乡和谐发展

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农村发展的滞后性导致其难以有效承接城市和工业的辐射带动。第一,农村的农业产业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相对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阻碍了城乡之间生产力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第二,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新的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状况调查显示,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3.8%,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而初中文化程度占52.2%,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4.1%(其中文盲、半文盲占6.9%),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2006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显示,在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1.7%,小学文化程度占14.8%,初中文化程度占67.3%,高中文化程度占10.7%。可见,我国农村劳动力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绝大部分农民所从事的工作类型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①农民接受科技知识的机会和能力欠缺,在青壮年劳动力中,虽然有一部分人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他们很少有机会得到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的培训和深造,而且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工业化和现代化需求。第三,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还不适应城乡和谐发展的要求。部分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创新精神不足,习惯纵向比较,缺乏横向思维,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不强,缺乏抢抓机遇的气魄和工作激情;少数干部作风不深入,不安心基层,考虑个人问题多、研究思考工作少,急功近利多、着眼长远少,部门意识多、全局观念少,畏难情绪多、工作办法少。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状况成为制约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城乡和谐发展的根本路径

城乡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内容。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实现城乡一体化,逐步形成城乡居民地位平等、城乡之间开放互通、城乡优势互补互促、城乡经济共同进步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1.积极贯彻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必须尽快形成有利于加强“三农”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更加直接、有力地惠农、助农、扶农。一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切实把国家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二要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和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三要积极利用财政贴息、补助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通过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②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良好机制,集中财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四要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工夫,尽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强农村的实力和后劲。同时,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保障差”等问题。

2.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夯实以工促农的产业基础

加快农业产业机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工业对农业反哺与支持的必然选择。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关键要以市场机制为纽带,以产业延伸为平台,形成工农互动、协调发展的利益关系。一要按照规模化、基地化、企业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和带动力。从政策、投入、信贷、用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实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二要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把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放在突出位置,引导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采取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生产要素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经济关系,确保农民获得更多的实际效益。

3.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积极发挥以城带乡的重要作用

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把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一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方针,以科学规划为依据、功能培育为基础、产业发展为支撑,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二要通盘考虑城乡发展规划,积极发挥城镇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带动作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经济向农村辐射。县城和中心镇要把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各种服务放在首位,把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三要正确处理城镇化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坚持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充分挖掘城镇现有潜力,发挥规模效益,防止乱占耕地和破坏生态环境。四要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实行城乡一视同仁的就业政策,坚决取消各类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限制性和歧视性规定,认真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最低工资、工伤、失业以及大病医疗统筹等突出问题,保证农民工的劳动权和劳动安全,使他们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4.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城乡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

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来消除障碍、提供动力。一要围绕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切实把工作重心转到对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和营造发展环境上来。二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切实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种权利,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三要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加快农村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保障。四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让城乡之间劳动人口能完全自由流动,从政治上赋予农民自由迁徙的权利和异地就业的权益。对于已进城的农民工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确保其平等地位,切实解决其就业环境、工资待遇、劳保福利、居住条件和子女就读等问题,使他们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权利。

5.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力度,为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城乡差距,实质上是知识、信息、教育、体制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差距。因此,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兴农战略,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从自身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中培养和选拔领导人才③,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一要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技术培训,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的多元办学机制,把农民培养成适应农村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把农村所蕴藏的巨大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二要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培养造就与其主体地位相适应的能力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教育和引导农民克服依赖观望心理,树立开放创新观念,增强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能力。三要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投资力度,积极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学历层次、文化素养和致富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注释

①王翰霖:《加强农民培训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农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②魏礼群:《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求是》2008年第20期。

③杨群红:《改革开放30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中州学刊》2008年第5期。

责任编辑:随 园

猜你喜欢
城乡关系路径选择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