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严峻就业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突破点

2009-12-01 08:44
中州学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毕业生岗位大学生

沈 燕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受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切合实际、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找准突破点,才能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一、关于目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基本判断

1.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人员的数量巨大。中国是人口大国,拥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十分繁重、艰巨、紧迫的任务。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失业人员多达886万。2009年第一季度,登记失业率为4.3%,比2008年第四季度上升了0.1个百分点,失业人数增至915万。除这些人员需要再就业之外,2009年我们还将面临如何处理1300万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来的巨大压力。再加上国家政策范围内的其他人员300多万需要就业安置,整个2009年度,我们需要提供2400多万个就业岗位来满足各类人员的就业需求。

2.大学持续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适龄青年的15%。同年,全国高校扩招了48%,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扩大到159万人。此后,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2009年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达611万人,是2003年的近3倍,2000年的近6倍。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长,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局面。

3.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岗位缩水。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本来就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目前已有一批中小企业关停倒闭,就业岗位大量流失,用工需求急剧下降。据湖南大学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校为2009届毕业生举办的专场招聘会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0多场,其中一场大型供需见面会也只有160家企业参与,比去年少了近三分之一。成都中医药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蒋建华也认为,金融危机对药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影响较大,就业岗位缩水了20%。

4.就业领域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社会转型加剧,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这就使产业结构出现了大的调整,进而造成了就业上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所需的大量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劳动力的“质量短缺”空前严重;另一方面,低层次、低素质劳动力严重过剩,难以找到岗位,出现了“招工难”和“就业难”同时并存的怪现象。这种现象在不同专业的求职者中表现也十分明显。

二、大学生出现就业困难的多重因素分析

1.国家管理体制方面的因素。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而言,我国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未能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传统的户籍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以及现实中到处存在的地方保护性政策,给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自从统一分配的就业模式被打破以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仍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完善、固定、成熟的就业模式。尽管近年来,政府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人、用人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国家公务员招考制度、事业单位进人制度进一步规范,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已进入“父亲就业时代”。此外,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国家对教育的僵化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由于教育体制的缺陷,导致了“部分毕业生无业可就,部分岗位无人可聘”的困局。

2.社会用人导向方面的因素。自取消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以来,整个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选择使用一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先是“唯学历”、“唯名校”倾向。一些国有单位在招聘人员时,无论是否实际需要、是否专业对口,都热衷于引进博士、硕士装点门面。后来又发展成为比较流行的“实用主义”。部分企业为了节约对职业人员岗前培训的成本,不愿意招录应届毕业生,而是对业务娴熟或有从业经验的求职者比较青睐,相同或相近行业的不同企业甚至不惜花高价互挖墙脚。还有的企业用人标准错位,导致企业无视用人与就业形势的实际情况,从学历、学校、外貌、身高、性别、籍贯、工作经验等多方面不断提升招聘的要求,给社会造成了普通大中专教育过剩、高学历人才不足的假象。社会上这些用人单位在用人导向上的短视行为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现实因素。

3.学校培育模式方面的因素。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发展和未来的就业方向有着直接影响。目前,各个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结构尚不尽合理,已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择业方向。经过10年扩招,现在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同1998年相比,已经增加了4倍还多,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却和1998年时几乎没有变化。这就意味着现在有4个同样专业的毕业生要去竞争同一个工作位置。此外,一些高校基于利益因素,盲目开设所谓热门专业,导致“热门”专业过多过滥,最终在就业市场成为冷门。最后,还有部分高校,为了评估或“升本”的需要,盲目增设各类专业,扩大学校规模和招生人数,致使有专业教学经验的教师总量不足,难以培养出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4.学生就业观念方面的因素。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也是其是否能及时就业的关键因素。4年的大学生活,高昂的教育投入,使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薪金、地域、工作环境、单位性质等都成为择业的决定因素。他们希望留在大城市,追求舒服实惠的工作岗位和优裕的待遇条件及生活环境。但是,这样的工作岗位毕竟有限,相当多的求职者因“高不成、低不就”而错过了就业的最佳时机。此外,近两年,由于“毕业即失业”的悲观论普遍流行,也有一部分毕业生“饥不择食”,盲目就业。他们抱着先安顿下了的心理,准备随时跳槽,参加工作后并不安于本职工作,一有机会就单方面撕毁合同“挂冠而去”,给用人单位造成被动和损失。这种现象既不利于其本人的长远发展,也使大学生的社会信誉受到较大影响,致使一些中小企业因不甘做大企业的“培训基地”而不愿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

三、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突破点

1.政府要把大学生就业问题摆在首位。首先,各级政府机关要加大工作力度,广开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服务,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工作质量。其次,各地主管部门要切实落实“一把手”工程,厅长、书记、校长亲自抓,切实为毕业生提供及时、丰富、有效的岗位信息,全面提升网络的指导、服务、管理水平,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再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环境着手,强化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改善创业环境,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不断激发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激情,增强创业意识,鼓励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最后,还要继续完善国家公务员招录制度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进人制度,形成能进能出、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人事管理制度。

2.社会要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宽松的就业环境。首先,经济发展方式要进行一些调整,要通过有效拉动消费和加大高素质人力资本投入来带动经济发展,努力创造更多的适于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其次,要着力于进一步发挥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重大作用,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之间的良性循环,不断发展教育与加强职业培训,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再次,用人单位要改变不顾企业实际需要,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心理,真正重视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考虑单位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还要多一点社会责任感。而且,目前正是用人单位吸纳、储备人才的大好时机,用人单位要动态调整人才规划,灵活地处理人才引进、使用和储备问题。最后,社会和家庭要降低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认同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

3.学校要调整专业设置,注重培育社会亟须人才。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等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现象,首先,应该继续深化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着力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其次,学校要根据社会需要,理性设置专业,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乱开专业。最后,学校还需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对毕业生尤其是“双困”毕业生,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和重点推荐,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

4.学生要转变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做好就业形势预测,通过对上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分析,得出本校不同专业、学历层次、学习成绩的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大体规律,从而结合个人实际,确定个人的择业方向和择业标准。其次,不要两眼仅盯着大城市,要树立“从基层干起”的观念,降低自身期望值,做好从蓝领、灰领干起的心理准备。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无论在哪里工作,只要高扬理想的旗帜,志存高远,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都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最后,还要敢于创业。创业是一种特殊的就业方式。目前,国家出台了诸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要抓住机会,以创业实现就业,以创业开启个人发展的起点。

责任编辑:雨 佳

猜你喜欢
毕业生岗位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大学生之歌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最“叛逆”的毕业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