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形象的多维解读

2009-12-01 08:44董红梅
中州学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吴宇森三国志曹操

董红梅

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重要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时甚至截然相反,有人认为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三国志•武帝纪》),也有人认为他是乱臣贼子,“古今来奸雄中第一人”(毛宗岗《读三国志法》),还有人认为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等等。对曹操形象进行多层面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重要人物的认识。

一、进步的理想主义者

据史书记载,曹操出身低微,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之养子。在屡被骂为“阉人之后”的耻辱中,曹操打破士族门阀制度,靠着建功立业的强烈信念和高人一筹的智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终成一代霸主。

曹操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曹操在《对酒歌》中这样描绘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在《度关山》中他更是提出了“人为贵”的进步思想:

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于铄贤圣,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曹操的理想经历了由郡太守、到征西将军、再到治国平天下贤宰的三个发展阶段。对理想国的描绘与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体现了曹操理想主义者的性格特点。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但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在用人方面他大胆提出“唯才是举”的主张,在门阀制度森严“任人唯亲”的时代,这是难能可贵的进步思想。

曹操的理想主义不仅体现在诗歌中,而且贯穿于他一生的实践。汉末连年的战乱,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1]在此基础上,他下令兴建学校,奖励文艺创作,召集文士。“建安文学”的形成,曹操具有诱掖奖进之功。在中国古代人物中,曹操得到毛泽东的点评最多。毛泽东肯定曹操的政治功业,欣赏曹操的文采风骚,把他看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二、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

三国时期曹操是得到相当肯定的,即使是对手也给予他极高的评价。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肯定了曹操的军事才能:“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仿佛孙吴。”他还说“先帝每称操为能”,说明刘备对曹操的能力也有充分的肯定。

随后在陈寿所编的《三国志》里,对曹操的评价依然很高。在《三国志•武帝纪》中,陈寿大力宣扬了曹操的文治武功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2]迟至到西晋末年,人们对曹操的评价还是肯定性的。这既和当时史学家所处的历史条件有关,也和魏晋时期人们的英雄评定准则有密切联系。

汉末社会大动荡,“礼”、“道”丧失,“圣”、“贤”概念亦受到冲击,道德观念沦丧、颓废,天命观念淡薄并被质疑。用 “礼”、“道”、“义”来衡量英雄的道德标准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时代需要“能人”来治理社会,更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模式来诠释英雄概念。英雄能用武力、智谋来使社会和平稳定,而行为方式上未必一定遵循“先贤之道”。汉末,封建社会淤积的各种矛盾达到一个临界点,人民生活悲苦,天灾人怨,各种矛盾一触即发。在这历史关头,曹操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运用智谋,化解了重大危机和矛盾,成就一代霸业。于是社会把以新概念诠释下的“英雄”桂冠给了曹操。

唐朝和北宋以前,曹操在上层统治集团和封建士大夫阶层中名声还是很好的。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明确地称曹操为英雄:“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北宋时真宗命令重修曹操庙宇,左丞相穆修在《亳州魏武帝帐庙记》中颂称曹操“建休功,定中土,垂先显盛大之业于来世”。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曾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这和曹操刚刚去世时人们对他的评价比较类似。

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翦伯赞更是从历史的高度给予曹操英雄的评价。1959年1月,郭沫若发表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给曹操以很高评价,认为“自宋以来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之后,(曹操)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他在《替曹操翻案》一文中还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好书,我并不否认;但它所反映的是封建意识,我们更没有办法来否认。但今天的时代变了,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历史和历史人物。”1959年,翦伯赞连续发表《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的文章,他认为曹操不仅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他也是杰出的政治人物,《三国演义》的作者为宣传封建正统的历史观,就肆意歪曲历史,贬斥曹操,这是不公平的。

三、儒学家眼中的贼子贰臣

东晋末年至刘宋时期,封建正统思想得到确认,这个时期曹操的形象开始走向反面。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对曹操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其中以《曹瞒传》和《异同杂语》为代表,二者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对曹操丑陋的一面加以扩大。如《后汉书•许劭传》中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在《异同杂语》中就变成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从此曹操“奸雄”的形象开始慢慢确立,这也成为《三国演义》中塑造曹操形象的基本依据之一。

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宋朝是经历了五代十国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之后建立起的高度集权国家。空前专权的中央集权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需要一种理论为中央集权服务。五代十国时期伦理纲常遭到严重破坏,弑父弑君之事数不胜数。这也使得重视伦理纲常的理的发展成为一种必然。二程把理上升到了永恒的、不变的地位,而且扩大到宇宙间所有的事物,这样统治阶级的统治就是有理可依的、合理的、必然的,而且是永恒不变的。宋明儒学是用理来为统治者服务的,曹操不幸成为这种儒学的牺牲品。

赵宋南渡之后,中原地区被金人占据,民族矛盾激化。在这种历史关头,曹操被当成了“贼子贰臣”。南宋爱国诗人王十朋曾公开宣称:“我虽有酒,不祀曹魏。”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不顾有悖生活逻辑而特意安排曹操杀吕伯奢的情节,引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两句有名的人生信条,把曹操定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明代的徐渭师从王门,遵循“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来进行文学创作。他在《狂鼓吏》中写祢衡被曹操杀害后,面对曹操的亡魂再次击鼓痛骂,历数曹操全部罪恶的故事。从此,曹操在戏剧舞台上就成了一张永远洗不掉的白脸,曹操也从最初受万人景仰的英雄变成后来的“奸雄”。

四、充满人性化的独特生命存在

在吴宇森执导的大片《赤壁》中,大胆地颠覆性地塑造了一个充满人性化的曹操,着重体现“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德不足”的人物特征。吴宇森欲通过《赤壁》打造全球的“三国”,改变《三国志》倾曹魏、《三国演义》倾蜀汉的历史传统。

曹操是吴宇森心目中的英雄,他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军事家,不光有雄才伟略,也有情感的一面。《赤壁》中的曹操是霸气的,是有文采的,是爱女色的,同时也是智慧的。“奸、伪、真”,表现出他既理性又专横和阴险的气质。在《赤壁》中,曹操沾上了些人间烟火,也有儿女情长。吴宇森赋予曹操很独特的生命,对曹操的表现分四个部分:诗人、枭雄、独夫、美人,更侧重于曹操人性化、生活化的方面。在吴宇森看来,曹操虽然专横多疑,但气势凌人中却不乏理性的翩翩风度。他体恤自己的下属和士兵,经常会和他们开轻松的玩笑。这是曹操很人性的一面。

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有浪漫的一面,也有孤独的一面。他迷恋小乔,小乔的美是他追求的梦幻。他把丽姬收在身边,就是因为丽姬貌似小乔。而当丽姬为取悦他自称小乔时,曹操会用失神的语气说:“你不是小乔。”用叹息的语气表现他复杂的情怀。曹操在误杀丽姬后表现出后悔之情,给曹操这个枭雄平添了不少人情味。在吴宇森看来,曹操是浪漫的,这种浪漫是一种对国家、对兄弟、对爱人的风度和情怀,这种情怀在任何年代都存在,在动荡的三国年代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剑歌.诸葛亮必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陈寿.三国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绿 叶

猜你喜欢
吴宇森三国志曹操
Quantum algorithm for neighborhood preserving embedding
称象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寻找那些镜头背后的英雄 实拍王吴宇森(John Woo)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曹操地下用兵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