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清政府吸引侨资政策及其特征分析

2009-12-01 08:44丁永刚王凤霞
中州学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晚清洋务运动

丁永刚 王凤霞

摘 要: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不断加深,晚清社会经济“外耗”愈益增大,导致清政府财政拮据,国力衰弱。为了遏制垄断资本的经济渗透和掠夺,晚清政府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由于国内资本短缺,而海外华侨资本增长较快,晚清政府企图以华侨资本替代和抵制西方垄断资本,制定了一系列吸引侨资的政策,鼓励华侨商人回国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族经济独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晚清;侨资政策;洋务运动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5—0186—03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发起了洋务运动。由于政府财政拮据,资金短缺成为洋务运动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当时西方垄断资本雄厚,急于向中国扩张,妄图把中国作为其投资的最佳场所。由于清政府对西方垄断资本存有敌视与恐惧心理,根本不愿意让西方垄断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开始把目光投向另一种海外资本即华侨资本,并依赖其投资近代工商企业。在研究清政府侨资政策时,应从认知转变与制度建设两个层面理解。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对海外华侨基本停留在认知与观念转变阶段。甲午战争后至清朝灭亡期间,清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吸引侨资的政策,从制度建设层面上规范华侨资本家回国投资;与此同时,一批海外华侨企业和华侨资本家的迅速崛起,形成了数量较大的华侨资本,这就为清政府的侨资政策提供了成熟的客观条件。在清政府看来,海外华侨是清朝的公民,华侨资本自然是中国民族资本了。在清政府吸引侨资政策的鼓励下,海外华侨也愿意回国投资。华侨回国投资,既有爱国思乡的情感驱使,又有经济利益的驱动,加上政府优惠政策,致使晚清后期华侨资本投资速度增快,形成了近代华侨投资的第一个高潮。华侨资本日益成为中国民族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资本的渗透与掠夺,维护了民族经济的独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一、晚清政府吸引侨资政策的背景

清政府利用华侨资本的思想萌发于洋务运动初期。在与西方各国“洋务”交往中,洋务派官僚逐渐对海外华侨经济实力有了一定认识。这时洋务派官僚深受维新派“商战”思想影响,主张中国产品远销海外,而海外华侨聚居地正好是中国商品的理想销售市场。1873年在清政府成立轮船招商局时,李鸿章就建议开辟赴欧洲、美洲航线,并把航线所经过的华侨聚集区作为中国商品销售的集散地。经过两年试航,中国轮船招商局已成功开辟了日本、吕宋和新加坡等航线。①随着国际航运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增进了清政府与华侨之间的沟通交流,使清政府逐渐了解了海外华侨的经济实力。1877年底,晚清政府在新加坡设立了第一个领事馆,接着在华侨旅居的国家和地区也都设立了领事馆。这些领事官员定期向总理衙门通报华侨的经济状况和所在国的经贸信息。中法战争之后,西南边疆门户洞开,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无形加剧了清政府的危机感,清政府在大办洋务企业时,也加快了利用华侨资本的步伐。在清政府的允准下,各省可以制定侨资政策,吸引华侨资本。1886年台湾巡抚刘铭传为开发台湾经济,振兴商务,派遣革职道张鸿禄、候补知府李彤恩赴南洋考察商务,并在新加坡设立招商局,在几个月内募集华侨资金30万两;新加坡侨商陈新泰、越南侨商王广余等人投资修筑台湾基隆至台北铁路。刘铭传还利用募集的侨资创办航运公司,购进“驾时、斯美两轮船,以航行沪香(港),远至新加坡、西贡、吕宋等埠,台湾贸易为之大进”②。福建、广东是著名的“侨乡”,海外华侨人数较多,这两省利用华侨地缘优势,吸引华侨资本效果明显,如福建、广东地方政府在海外公布本省的经济建设计划,派遣使者募集资金。③为了全面详细了解南洋和大洋洲华侨的经济状况,1886年清政府组建了以王荣和、余瓗为首的特使团,赴南洋和大洋洲考察华侨的经济状况④。特使团在奏章中说:新加坡有华侨15万人,“富甲各处”,所有事业“华人居其八,洋人仅得其二”。吉隆坡埠等处华侨有10余万人,大多数从事锡矿开采,其中有数人“富至百万”,而“服饰礼仪,一如故乡,无所改换”,在马来西亚的雪兰峨和霹雳埠有不少华侨百万富翁成了矿业大王。⑤南洋华侨较好的经济状况,在朝野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从而更坚定清政府利用华侨资本的信心。

二、晚清政府吸引侨资政策内容分析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华侨投资的政策与措施。1895年8月光绪帝颁布振兴工商的谕令,在企业招商承办时,首先考虑到海外华侨和华侨资本,该上谕称:“南洋各岛暨新、旧金山等处中国富商在侨寄者甚众,劝令集股,必多乐从。”同时谕令规定,引进侨资“一切仿照西例,商总其事,官为保护”,由侨商自由承办为原则。其形式可以采取官商合资、商人合作和华商独资经营。⑥清政府还多次谕令地方和驻外使领官员,设法保护华侨的安全,招徕华侨回国投资。对于敲诈勒索华侨的官吏和莠民“即行按律严惩,以恤商艰而通民隐”⑦。1898年清政府在沿海设立保商局,专门保护归国华侨利益。1903年成立了商部(后改名为农工商部);同时还颁布一系列规范性文件:1908年总理衙门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12条;1903年商部出台《奖励华商公司章程》20条;1906年商部颁布《奖给商勋章程》;1907年商部颁布《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1909年3月颁布《国籍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从法律上规定了华侨是中国国民,享有与国民同等的权利。这些举措对改善国内投资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和吸引更多华侨回国投资都起了积极作用。

通过对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引进侨资政策相关文件的梳理和归纳,不难看出其制定侨资政策的脉络,其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授予海外华侨领袖较高的官职,利用其影响宣传政府的引资政策。南洋华商张振勋投资300万元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后在国内陆续投资近十个企业。为此,清政府授予其较高的官职。张振勋先后被委任代理海峡殖民地的中国总领事、粤汉铁路帮办、广东佛山铁路总办和考察外埠商务大臣等职,赏给侍郎衔,授予三品京堂候补、太仆寺卿等官衔。清政府还任命南洋华商张煜南为槟榔屿副领事,授予花翎一品顶戴,四品京堂候补,后升任为考察南洋商务大臣。在这些海外华侨领袖示范影响下,许多华侨归国投资,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第二,派遣招商使团赴海外华侨聚居地进行招商引资活动。清政府招商使团一般分为特使团和普通使团;特使团通常由朝廷重臣率领,规模较大,所到之处积极宣传清政府保护华侨政策,重点吸引一些最富有的华侨资本家回国投资。普通使团声望较低,规模较小,一般在华人聚居地通过当地新闻报纸公布招商引资计划项目。清政府还多次派遣舰队出巡南洋,宣慰华侨;同时派遣商务考察大臣到海外重要华埠,宣传朝廷的护侨和奖励政策,劝导侨商回国投资。这些措施既沟通了中国与海外华埠的联络,同时又激励了海外侨胞的思乡爱国之心。

第三,实行奖励“商勋”和“惠商”政策,提高侨商的政治地位。清政府着手从法律上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1903年底,商部奏定《奖励华商公司章程》,1907年8月,晚清政府又颁布《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并修改《奖励华商公司章程》,大大降低了授奖条件,如获得头等顾问官头衔加头品顶戴,原定须集股2000万元,改为800万元;获头等议员衔加五品顶戴,原定集股300万元,改为100万元。⑧这些措施表面看是对华商人的奖励,其实质是海外侨商回国投资的奖励。

第四,组织海外华侨商会,维护侨商利益。1906年3月新加坡成立了中华商务总会;同年9月,槟榔屿著名侨商林克全成立了槟榔屿总商会。从1905年至1911年间,海外华侨商会遍及英属南洋各地、英属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荷属印度尼西亚、美国及其属地、菲律宾、日本等地,其中仅荷属印尼一地于1906年至1910年间成立的商会就达14所。⑨这些海外华侨商会由当地富有声望的绅商发起,大都向清商部申请注册并由商部颁发关防,同清政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应当说,清政府推广海外华侨商会加强政府与海外华侨商情信息沟通,便于募集更多的华侨资本,同时也加强了海外侨民的团结。

第五,对归国华侨的投资企业给予专利和免税优惠。1895年,清政府准许张裕酿酒公司获得“专利15年,免税3年”的优惠。1909年南洋侨商张煜南出资20万元创设公司,清政府给予“10年之内免其缴租及一切厘金杂捐,以示优异”⑩。同年,农工商部对南洋华侨胡国廉开发琼崖的侨兴总公司奏准给予该公司采矿业“以特优之利,所有该公司照费、年租、出井税等款均可按给照年限一律豁免”(11)。这些免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的投资环境,维护了华侨的经济利益。

三、晚清政府吸引侨资政策的特征及其评价

纵观晚清政府吸引侨资政策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这些特征:

第一,以华侨资本抵制西方垄断资本,增强经济实力是清政府吸引侨资政策的直接原因。19世纪末,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不断渗透中国市场,而海外华侨经济力量增大,华侨资本形成,无疑给财政困窘的晚清政府带来希望。因此,利用华侨资本抵制西方垄断资本经济渗透,增强自身经济实力自然成为清政府制定侨资政策的直接原因。

第二,在侨资政策具体实施中,晚清政府注重将引进侨资与保护海外华侨利益紧密结合。保护海外华侨利益是引进侨资的前提条件,为此,清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海外华侨利益,如晚清政府在海外设领事馆,派遣舰队出巡南洋,宣慰华侨等,以显示保护华侨的决心。

第三,清政府注重从政治、经济上拉拢华侨领袖,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清政府吸纳华侨领袖为政府官员,封官加爵。同时在经济上保护专利和免税,吸引鼓励华侨。清政府利用华侨领袖在海外的感召力,让其以官员身份到海外活动,更容易拉近政府与华侨间的距离,对海外华侨具有较强的示范引导作用。

从注意华侨的经济实力到吸引侨资投资政策的出台,既是清政府观念转化的认知过程,又是用华侨资本抵制西方列强资本,维护民族经济独立的具体实践过程。虽然海外华侨资本在19世纪末增长很快,回国投资的华侨和华侨资本也获得较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垄断资本的经济掠夺,但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投资规模,华侨资本都很难与西方垄断资本相抗衡。同时,对封建政府而言,只看到海外华侨同根同祖和华侨资本能缓解政府日益困窘的经济危机,但华侨资本毕竟代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清政府依靠华侨资本维护其腐朽的封建统治,这种想法本身是幼稚的。清政府虽然制定了开明的侨资政策,但其不可能成为华侨政治经济利益的忠实代表。从当时国内外客观环境分析,清政府吸引侨资的政策虽是权宜之计,但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垄断资本的经济侵略,维护了近代民族经济独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历史功绩也是值得肯定的。

注释

①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②连横:《台湾通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46页。

③《星报》,1896年10月14日。

④⑤《派员周历南洋各埠筹议保护折》,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08、610页。

⑥⑦(11)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第3637、5116、5970页。

⑧《商务官报》,光绪三十三年第19期。

⑨温广益:《印度尼西亚华侨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第435页。

⑩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杜,1957年,第1008页。

责任编辑:何 参

猜你喜欢
晚清洋务运动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有情总被无情恼
科学技术视域下中国近代化建设探析——以洋务运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