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天险腊子口

2009-12-02 03:44
关键词:腊子口杨成武战士

兵临腊子口

1935年9月中旬,先行北上的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从俄界出发,沿白龙江,经麻牙寺,向岷县方向挺进。在经过令人惊心动魄、头晕目眩的白龙江栈道之后,又一道天险横亘在红军将士眼前一腊子口。

腊子口,这个位于甘肃迭部东北的险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往甘南的天然屏障。这一带,周围都是重峦叠嶂,莽莽森林。从北面的达拉梁到南面的白龙江,有一条30多公里长的峡谷,叫腊子沟。沟底流着腊子河,是白龙江的主源,水深3丈,水流湍急,激荡而成旋涡。河的右岸是绝壁,左岸有一条蜿蜒崖边的曲折小路,通往岷县城。而腊子沟两边,自南向北扑面压来的群山,到腊子口时仿佛将要合拢的样子,着实吓人。一座由两根树干打进峭壁架成的一米多宽的小木桥横跨在两山之间。要过腊子口,只能是通过这座木桥。当地民谚云:

人过洮岷山,

像过鬼门关;

走过腊子口,

像过老虎口。

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使得蒋介石感到震惊和意外,因此,他加强了对腊子口的防备。防守腊子口的是盘踞在临观、岷县一带的国民党地方军阀鲁大昌的新编第14师,有一万多人。

鲁大昌率部在腊子口层层构筑工事,重重防守阻挡红军,并囤积了大批粮食、弹药,要与红军决一死战,阻断红军北上之途。腊子口山后,鲁大昌纵探配置了四个团兵力,岷县城里的国民党部队还可随时增援腊子口守军。鲁大昌自恃地形奇险,洋洋得意地在岷县城里花天酒地,等着“前方捷报”,并口出狂言:“红军就是打到明年今天,也别想通过我的防区——腊子口!”

腊子口一役对于中央红军来说至关重要。从当时敌情看,左边有敌杨土司的两万多骑兵,右边有敌胡宗南的主力部队,红军要迅速实现北上抗日的目的,只有通过腊子口这一条路。而且腊子口一战发生在党内出现严重分裂的紧要关头,能否拿下来,事关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等中央领导和红一方面军的安危存亡。可以说夺取腊子口,是突破敌人封锁、进入甘南的关键性一仗。虽然它与长征中的无数战役相比,不能算是大仗、恶仗,却是一场险仗。

因此,党中央、毛泽东对这场战斗极为重视。毛泽东亲自随红一军团前进,直接指挥战斗。在黑朵寺,他和林彪、聂荣臻等人研究部署了夺取天险腊子口的作战方案。他说:“腊子口是通往甘南的咽喉,要是拿不下来,我们就得重回草地去!”

林彪也深知此役的重要性,于是就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在乌江、大渡河等战斗中屡建奇功的红4团。

他对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说:“率领你们团,两天之内必须攻下腊子口,为大部队北上扫清障碍,打开一条通道。”

黄开湘、杨成武二人马上立下军令状,拍着胸脯说:“拿不下腊子口,就取我们的人头来见!”

看着部下信心十足的神情,林彪摆出个冷酷的面孔,严肃地说道:“我不要你们的人头,我要腊子口!”

9月15日,红一军团指挥部发出了攻打腊子口的命令,指出:

“军团首长命令即速继续北进,着第二师第四团为先头团,具体向甘肃之南的峪州前进,三日之内夺取天险腊子口,并扫除前进途中拦阻之敌人!”

第二天,毛泽东与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又联名致电彭德怀:

“顷据2师报告,腊子口之敌约一营据守未退,该处是隘路,非消灭该敌不能前进。”

红4团政委杨成武接受命令之后,连夜召开团主要干部会议,进行政治动员,他慷慨激昂地说:

“同志们!我们马上就要出发了,担任先头团,要在两天之内,夺取腊子口,为大部队扫清前进障碍。腊子口是我们北上途中最后的,也是最险要的一道关口。突破腊子口,国民党反动派企图挡住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就彻底破产了。如果我们拿不下腊子口,数万红军就要被迫掉头南下,重回草地,或者西进,绕道出青海,或者东进川东北取道汉中北上,这就踏进了敌人重兵布防的口袋。只有突破腊子口,才是全军唯一的出路。”

杨成武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大家刚走出雪山、草地,体力尚未恢复,这里距腊子口又有200里的高山险路,突破腊子口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红4团是经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老部队,打过各种各样的硬仗,一定会完成这个光荣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发扬抢占娄山关、飞夺沪定桥的光荣传统,奔袭200里,攻克腊子口!”

最后,他激动地问大家:“乌江、大渡河都没能挡住我们红军前进的步伐,雪山、草地我们也走过来了,难道我们能让小小的腊子口挡住吗?

红4团将士信心满怀,齐声回答道:

“腊子口就是刀山,我们也耍打上去:鲁大昌就是铁铸的,我们也要把他砸成粉末!¨

“刀山火海也挡不住我们!”

“坚决拿下腊子口!”

散会以后,各连立即分头进行战斗动员。战士们得知红4团为先头团,个个群情激昂,部队等不了天明,于当天深夜23时,就开始向腊子口进军了。

黑夜,暗无星光;天气,变化无常;山路,崎岖难行;身后,敌军尾随。

但这些都阻挡不了战士们前进的步伐。红军先遣团的战士们,边走边打,马不停蹄,日夜奔驰,一天半急行军100公里,终于在次日下午5时左右,全部到达腊子口。

“云贵川”攀上绝壁

当团指挥部到达腊子口之时,前卫第1营已经在一小时前向敌人发起了攻击。但此时由于是白天,加上周围都是石山,部队无法隐蔽企图,被敌人的机枪火力和那冰雹般飞下的手榴弹挡住,部队基本没有进展。

见此情景,杨成武和黄开湘立即组织全团营、连干部察看地形。通过反复观察,综合敌人巳暴露的火力点,杨成武和黄开湘他们发现了敌人在防御上的两个漏洞:一是悬崖上的碉堡没有顶盖,如果居高临下,就比较容易攻破:二是敌人的兵力均集中于正面,两侧设防薄弱,山顶未见敌人踪迹,高80多米的峭壁上也没有设防,如果能迂回到敌军后侧,爬上高山,从上向下以手榴弹攻击敌人堡垒,配合正面进攻,腊子口这个“老虎口”就能够轻松拿下。这些发现让大家立即兴奋起来,都在想有没有可能从敌人这些疏忽处着手呢?

他们端起望远镜,把视线投向敌碉堡侧翼,这才知道“侧翼”原来是这么个情况:悬崖峭壁山脚到顶端,约有八十米高,几乎成八九十度的仰角;石壁既陡又直,恐怕连猴子也难爬上去,更不要说人了。

抬头仰望腊子口,先头团将士的心情变得沉重了起来:怎么办?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不让全团士兵来出主意?想到这里,杨成武和黄开湘马上带着营、连长们下到连队,召集连队的士兵开个如何打下腊子口的献计献策大会。

大伙想了一个又一个的方案,有的说,“我建议从桥下的横木悄悄攀越过去!”有的说,“我建议派一队人马绕到敌人背后的山顶。”最后,团首长决定集中大家的意见,兵分两路,一

路从正面夺桥,另一路则迂回到敌人背后,爬上最陡峭的悬崖,占领制高点。然后,两路人马来个两面夹击,给敌人一个出其不意的打击。这个方案看来最可行也最有效,但谁能爬上那座敌人都不设防的陡壁呢,气氛渐渐沉静了下来,很多人都是沉默不语,一言不发了。

“这有啥子难的哟?”突然,在角落里一直未开口讲话的一个小战士突然来了个“毛遂自荐”。大家怀疑着,将目光投向了他。只见这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中等身材,眉棱、颧骨很高,虽有些瘦,但身体结实,脸上稍带黑色,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显得信心百倍,原来是“云贵川”。

“事关大局,军中无戏言哦!”杨成武大声说着,同时看了看小战士所在连队的干部。连长赶紧起身向政委介绍情况:这个小战士是个苗族小伙,从小生活在山区,入伍前经常爬陡壁采药材、打柴和摘野果,所以练就了一身翻山越岭,爬树攀藤的好本领。红军到达苗寨时,他参了军。由于他的家乡在云贵川的交界处,而且他说话的口音兼带三省特点,所以同志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云贵川”,这之后他的真名倒是少有人知道。

这边“云贵川”接着说:“我不是吹牛!爬这个悬崖,只要用一根长竿子,竿头上绑一个结实的钩子,用它钩住悬崖上的树根、崖缝、石嘴,一段一段地往上爬,就能爬到山顶上去。”

这样能行Ⅱ马?大家尽管还是怀疑,但又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于是,团首长商量了一下,也只好把宝押在这个“云贵川”身上,先做一次大胆的试验。

关键在此一举了!

决心已下,试验马上开始。腊子河水流湍急,无法徒涉。战士们就用一匹高头大马把“云贵川”送过河,黄开湘、杨成武等人在河这边的树林里看着“云贵川”攀壁。幸运的是,这里虽离敌人很近,但由于一块山角向外凸出来,是视界的死角,敌人看不见。尽管比较安全,可“试验”能否成功?大家的心里还是捏着一把汗。

只见“云贵川”赤着脚,腰里缠着一条用战士们的绑腿接成的长绳,手拿长竿,用竿头的铁钩搭住一根粗树根,拉了拉,一看很牢固,就两手使劲地握住竿子,一把一把地往上爬,两脚用脚趾抠住石缝、石板,‘噌噌噌”,到了竿头的顶点。他像猴子似地伏在那里歇了一下,然后又向上寻找可以搭钩的地方……夕阳下,只见他比猿猴还要灵活,忽而停,忽而动。浙渐地,他的身影越来越小了,终于看不见了。

等在河这边的黄开湘、杨成武等人都仰头看着,屏住呼吸,一片寂静,生怕一声咳嗽也会惊动得“云贵川”掉下来。大家都在心里默默地祝他成功、因为他一个人的成败关系着战斗全局呀。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悬崖下人们紧揪着的心也越跳越快。

终于,过了好一会儿,悬崖上出现了“云贵川”的身影,他又沿着原来路线返回来了。“开路先锋”的试验成功了!

黄开湘、杨成武长长舒了口气,冲土去紧紧握住“云贵川”的手,连声说着:“太感谢你了,同志!”

这声“感谢”非同一般。直到47年后,杨成武将军还不无激动地回忆道:

“这位苗族战上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心,真是一发系千钧哪,因为他一个人的成败关系着整个战斗的胜负啊!”

激战腊子口

试验成功之后,团首长当即将情况和偷袭计划向师、军团首长报告。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和师长陈光等人来到了前沿指挥所。首长们询问了情况,又观察了一下地形、敌情,最后,批准了他们的作战方案。聂荣臻说:

你们的决心是对的。正面冲锋道路狭窄,敌人已经组成严密的火力网,我们的兵力展不开,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迂回至敌人侧背来它个突袭,定可奏效。为了达到突袭效果,迂回的部队要多一些。军团的迫击炮也配属给你们,炮弹虽不多,但可以集中轰击隘口的碉堡和敌兵力集结点,用火力掩护你们行动。”

林彪的话简练些,就一句:“我相信红4团一定能够拿下腊子口!”军团、师首长走后,红4团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具体作战方案。经过研究,迂回部队由侦察队、信号组以及1连、2连组成:正面强攻的任务由2营担任,6连是主攻连。

杨成武问了6连连长杨信义和指导员胡炳云一句:“你们有把握吗?”

“有!”两位连队主官齐声回答。

“好!团里的轻、重机枪,再抽出一部分由你们直接指挥!”团首长当场下了命令。

会刚一散,杨信义和胡炳云就飞快地往连队跑去,报告这个喜讯。虽然天色已是黄昏,道路崎岖不平,天气也有些寒意,但他俩的心里却热乎得很。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党、是首长、是全军同志对红6连的无限信任啊!

后来,胡炳云在回忆录中写道:

“战士们听说我们担负了主攻任务,都像小孩子遇上年节一样高兴得蹦跳起来。他们有的把手榴弹三个一捆,两个一束,挂满了全身:有的把刺刀、大刀擦得闪闪发光。战士们那股劲儿,甭说一个腊子口,就是10个腊子口也能拿下来。”

分配完连队任务后,在攀上悬崖、迂回敌后这个艰巨任务面前,谁去领导呢?

一向忠厚老实的黄开湘团长摆出一副不可争辩的姿态,对政委杨成武说:

“老杨呀,过泸定桥你就在前面,这回该由我来带翻山部队迂回到敌人背后了吧?你在正面统一指挥,任务也很重啊!”

杨成武的心里很明自,有老团长亲自带队,当然十分放心。可翻山迂回比正面进攻更难打呀。不要说打敌人,就是黑灯瞎火地爬这悬崖,任务有多艰巨都可想而知。可是面对老团长坚定的态度,杨政委也只好答应了:“好,就由老黄你带领迂回部队,但一定要注意安全啊。”黄开湘笑了:“知道,知道。”

随后,黄开湘,杨成武二人具体研究了两部的配合向题。

黄开湘说:“我估计,迂回部队要在凌晨3时才能到达预定地点。”

杨成武点了点头,说:“那我们规定好,你一到达目的地,就发出一红一绿的信号弹。然后,我带部队发起正面进攻,总攻的信号为三颗红色信号弹。”

“好!”

“好!”

两只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黄昏前,迂回部队已动员完毕,他们集中了全团所有的绑腿,拧成了几条长绳,作爬崖之用。勇士们一个个精神饱满,背挂冲锋枪,腰缠手榴弹,在黄开湘团长的率领下,开始渡腊子河。

到了河边,一开始准备徒涉,但下去两个人,还没到河心,就被水冲走了,喝了几口水才被救上来。于是,部队只好集中十几匹骡马来回骑渡。人员多时间紧,光靠骡马来回运送哪行啊?于是他们又想了个办法:砍倒沿河的两裸大树,让它们倒向对岸,这等于一下子就添了两座独木桥。

就这样,太阳落山时分,几百人已经全部到达对岸了。面对着天险,还是苗族小战士“云贵川”捷足先登,一个人先爬到了山顶。然后他将随身带着的长绳,从上面放下来,后面的同志一个一个顺着长绳爬上去。这时天已经擦黑了,他们往上不停地爬着,渐渐地看不到人影了,只是

偶尔传来小石子滚落下来的响声。

迂回部队上去了!而这时敌人正集中全副精力对付山口上准备夺桥的红军,又哪里会想到,红军会神不知、鬼不觉地从笔直陡峭的山崖下摸到他们的身后呢?

正当黄开湘率领迂回部队渡河、攀崖时,杨成武跑到担任正面主攻任务的红6连去进行战斗动员。

6连的指战员在动员会上,像过去飞夺泸定桥一样,纷纷争当敢死队员。经过筛选,最后确定了20名,由连长杨信义和指导员胡炳云指挥,组成突击队。

杨成武说:“你们6连从正面进行连续袭击,相机夺取峡谷上的小木桥。如果偷袭不成,也要达到疲劳敌人、消耗敌人弹药、牵制和迷惑敌人的目的,以便配合迂回部队的突然袭击。”

他停了一下,最后大声说:“总之四句话:腊子奇无险,勇士猛攻关,打开北上路,不惜一恶战!”

乘着朦胧的夜色,20名突击队员在杨信义、胡炳云的指挥下,以密集的火力作掩护,手持大刀和手榴弹,悄悄地向小木桥运动。

但敌人非常狡猾,当红军猛烈进行攻击时,他们隐蔽在工事里不还手,但等红军火力一停,突击队员开始向桥头冲锋时,他们就集中手榴弹、机枪向红军猛烈反击。由于敌人占据着有利地形,红军兵力无法展开,突击队的几次冲锋都没有成功,反而伤亡十多个战士。

1排排长见状怒火中烧, “再打!不让兔崽子抬头!”他又命令机枪手狠命地向敌人射击。一条条火舌喷向敌人的工事,只见敌人工事的岩石上冒出无数的火星,映红了山口,照亮了半个天,激烈的枪声震得整个山口都在颤抖。

到了半夜,双方仍激战不息。这时,毛泽东和军团首长又一次派人来前沿了解情况,问突击部队现在在什么位置,有什么困难,要不要增援。

首长的关怀激发了部队的斗志,悬崖上战友的安危牵动着战士们的心。

杨成武和担任正面进攻任务的连队干部,又一次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是啊,已经打了大半夜了,再有三四个钟头天将破晓。鲁大昌拥兵五六个团在岷县县城,只隔着一座大山,总兵力比红4团多得多。若这样拖下去,他一旦倾巢增援,几个钟头就能赶到,那局面将更加严重。可是已经上山的那支迂回部队,仍没有消息,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也不清楚。不过,可以肯定,黄开湘他们一定也遇到了麻烦。但是眼下时间紧迫,任务逼人,不能再拖下去了。于是决定:重新组织火力和突击力量,再次向敌人发起更猛烈的进攻。

2班班长杨昌桂自告奋勇,率领一个班战士连续五次进攻隘口,身负重伤后,他仍继续鼓励班上战友说:“我负伤没关系,我们今晚一班人牺牲在这里都是光荣的。”

可是,接连攻了几次,还是接近不了桥头,部队伤亡较大。

杨成武眼看着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心想:整个6连全扑上去,恐怕都难以达到正面进攻的预期目的。倒不如暂停正面进攻,抽出少数人,组成一个个小分队,进行“车轮战”,不断地向敌人轮番进攻,来疲劳和消耗敌人。再伺机夺桥。

于是,杨成武告诉2营党总支书记罗华生,要他与6连的领导一起从党团员中选调人员,组成小分队进行牵制性进攻。其他同志抓紧时间吃饭、原地休息,等待迂回部队到达预定位置发出信号后,再一齐给敌人来一个总攻击。

已经接近凌晨两点,夜,很深了。炊事员用缴获来的面粉、猪肉做好饭莱送来了。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对于在长征路上饥一顿、饱一顿的战士,如果在平时,一定会吃个饱。可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战士们心里沉甸甸的,谁也吃不下。见此情况,杨成武只好下命令:连长、指导员带头吃,不吃饭的战士不交给任务。这一招挺奏效,,战士们才勉勉强强地吃了一些。

吃完了饭,全团战士撤到离前沿稍远的地方,靠着石崖一个个坐着,默不做声。四周除了黑茫茫的山峰可见外,什么都看不到。河水掀起的浪花偶尔撞击在岩石上,发出轻快的响声。听到小分队轮番向敌人射击的枪炮声,战上们又怎能睡得着呢?

前沿阵地上,小分队的牵制性进攻正在进行。他们一个个背插大刀,身挂手榴弹,有的还配一支短枪,趁着天黑,分作两路:一路顺着河岸崖壁前进,摸到桥下,攀着桥桩运动到对岸;另一路先潜人桥下,待前一路打响,就翻上桥面,一齐开火,给敌人来个左右开弓,两面夹击。

不料,摸到桥下的一路,有一个同志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被敌人发觉。敌人朝桥下开枪,乱打起来。连长杨信义趁此机会,带领部分战士冲到桥边,一批批手榴弹投了过去,炸得敌人乱了阵脚。桥下的同志也趁机翻上桥面,拔出大刀,与敌人展升肉搏。这时,又一支小分队扑了过去。接着指导员胡炳云带着一个排也压过去了。

就要到3点了,和迂回部队预约的时间该到了,全团战上迅速集合,进人总攻位置。杨成武一边观察着小分队冲锋陷阵的情景,一边遥望河对岸山那边,非常着急:为什么信号弹还不升起来呢?天快亮了,要是天明前,黄开湘他们完不成任务,迂回不到敌人侧后,不能配合正面部队给敌人狠狠一击,那么不仅会暴露我们的战斗部署,而且6连突击队偷袭桥头的行动也将前功尽弃。

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这一段时间太难熬了,怀表上的指针在大家焦急的期盼中终于走过了3点。几百只眼睛盯着天空,多么希望能出现信号弹的美丽身姿。可是,黑压压的天空中除了几颗星星外,什么都没有。

“等!”杨政委狠了狠心。

时钟一分一秒地运转。10分钟过去了,没有动静。20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动静。

怀表上的指针指向4点,就在全团战士万分焦虑和极度盼望之时,突然对岸高峰上面升起了一红一绿信号弹。

啊!红色、绿色的光芒,透过拂晓的薄雾,照亮了桥边每个红军战士的心。

负责瞭望的通信员迅速报告:“迂回部队胜利到达预定地点!”战士们顿时欢腾起来。

“发信号弹!”杨成武大声命令道。

“通、通,通!”代表总攻的三发红色信号弹射向了天空。

这三颖信号弹仿佛三颗红星,在黎明前的夜色中闪耀着光辉,与那一红一绿的信号弹交相辉映。

这时,山上山下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

只见6连的同志,抡起大刀,端起步枪,向敌人冲去。右面悬崖上的部队在黄团长指挥下,看准下面没有顶盖的炮楼和敌人的阵地扔下一个接一个的手榴弹,所有的轻机枪和冲锋枪也一齐开火射击。

晨曦中,总攻部队开始过河了。不料,炮楼里蹿出来不少敌人。红4团的轻、重机枪一齐转向这股敌人,猛烈扫射。6连的指战员更是威风,一个个身背马刀,抡起雪亮的大刀,冲向独木桥,向敌人左砍右杀,只见刀光闪闪,鲜血四溅,敌人横尸遍野。没有多久,战士们就抢占了小木桥,控制了隘口上的两座炮楼。

杨成武见初战获胜,便命令总攻部队兵分两路,沿着河的两岸向峡谷纵深扩大战果。

杨成武与部队一起跨过小桥,正贴着山崖往

里冲,突然有人喊道:“政委!”杨成武扭头一看,地上躺着通信主任潘锋。

杨成武觉得很奇怪:潘锋不是负责迂回部队发信号的吗,怎么躺在这里?

没等杨成武发问,潘锋笑了笑,说:“刚才冲锋时,不小心,从山顶上掉下来了。”

杨成武见潘锋伤势不轻,便叫卫生员马上急救,并指示担架队一定要把他抬上。见到潘锋,杨成武想,为什么他们不早一点给我们发信号呢?经了解,才知道:原来,毛振华率领1连爬到山顶后,没有什么路可走,到处都是悬崖陡壁怎么办呢?要探出一条能够配合正面部队进攻的路,还不能暴露自己,也就是说不能照明,还不能动静太大,唯一的办法就是悄悄地摸着黑找。毛振华,这位突破乌江的英雄,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在前面一步一步摸呀,爬呀,这里踩踩,那里探探,试试能不能走。一路上,也不知跌了多少跤,就这样前进着。哪知,在途中,毛振华一步踩空,摔进一个深坑,头部碰伤,晕了过去。后面的部队也就停住了。过了好一阵子,他才醒了过来。他不顾伤痛,爬出深坑,又重新探路,找呀,找呀,最后终于找到了条出击的道路。然而,这却整整花去了约大半宿的时间。

总攻开始后,经过两个小时的冲杀,红4团的指战员突破了敌人设在腊子口后面三角地带的防御工事,夺下了一群炮楼,占领了敌人的几个预备阵地和几个堆满枪支弹药及军用物资的仓库。指战员们一边作战一边就地补充弹药,随后向守敌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击。

敌人被红军迂回部队截断,退至峡谷的第二道防线后,又集结兵力,负隅顽杭,企图等援兵到来之后一齐进行反扑。这时,杨成武命令5连配合崖顶上的1连、2连,连续不断地冲击敌人,终于把一股敌人压到一个悬崖绝壁下,缴了他们的枪。接着,杨成武集中其余所有的兵力,又向敌人的第二道防线发起攻击。

在红军炮火、机枪的猛烈射击下,经过2营近一小时的连续冲锋,敌人终于全部溃败了。

对此,时任国民党军新编第14师第1旅参谋长的张觉僧后来同忆道:

“至5时许,红军果然又开始了攻击,一面仍用少数部队从正面猛攻,一面用较大兵力,潜入我部左翼的树林中攀登险峭的石山,以袭击我部侧背。我们发现情况后,虽知那边是断崖悬壁不可能绕过去,但侧背已受到极大威胁,军心动摇。天刚亮时,战斗越来越激烈。有一次,红军攻过桥来夺机枪,将一挺机枪架都扯坏了,终因人少,没有夺去。战斗至此,我部一个连长受伤,士兵受伤者亦有十余名。王世惠营长亲来旅部报告,如不及早退却,天大亮就撤不下来了。”

9月17日清晨。红军占领了敌人的第一、二线阵地,胜利地夺取了腊子口要隘。缴获粮食5万公斤,盐1000公斤,这对经过雪山、草地行军长期缺粮少盐的红军是一个极宝贵的补充,简直就如同找到无价之宝,太让人高兴和振奋了!

天险腊子口终于被攻破了!毛泽东高兴极了,马上亲自到攻占腊子口的部队去看望指战员。

这一仗,毛泽东非常满意,一直到了陕北还经常念叨。有一天,在陕北的一次会议上,他在作报告的时候又问:“哪些是打腊子口的同志,站起来看看!

英雄们满面红光地齐刷刷站起来,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斧头不怕疙瘩柴,红军不怕反动派。突破天险腊子口,红旗飞过岷山来。”

腊子口一战,使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将红军困死于雪山、草地的阴谋彻底被粉碎。它打开了北上抗日的大门,证明了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红军也从此摆脱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开始了新的蓬勃发展的局面。正如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所说:

“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现在好了,腊子口一打开,全盘棋都走活了。”

红2师政委萧华还写下了这样的诗篇

峭峰插云一线天,陇蜀千嶂狭道连。

秋风夜雨腊河吼,关险防固故凶顽。

绝壁魔挡不住,神兵飞下万重山。

横扫白军葬深谷,征师高歌进甘陕,

腊子口一开全盘棋走活

腊子口失守,敌人向岷县方向败退,红军乘胜追击。

出峡谷不远,便是大刺山。这里有一座5000米高的山峰,敌残部企图凭借这岷州南面的最后一座屏障,以密集的炮火封锁道路,掩护其主力撤退。红军兵分两路,采取迂回运动,从大刺山的两侧插过去。慑于红军战士攻破腊子口的余威,敌人立即恐慌起来,再也顾不上什么主力不主力了,扭头就跑。

就这样,敌人一直跑到了大草滩。这里离腊子口已有45公里路了,筋疲力尽的敌人以为天黑了,红军不可能追出这么远。这样一放松,倒在地上,再也不想起来了。哪知道,他们刚停下,红军就追了过来,经过一阵激烈的短兵相接,敌人大部被歼灭,红军占领了大草滩。

在这里,红军受到了汉、回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当红军要离开的时候,不少百姓都依依不舍地问:“红军先生为什么不多住几天呢?”“我们这里穷,红军怕是住不惯吧?……”这使在藏区很少接触群众的红军指战员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是夜,红军侦察连迅速插人岷县,占领了岷县城东关。甘肃之敌大为震动,以为红军马上耍打岷县城了。吓得当时在甘肃首府兰州的官商显要,个个惊慌失措,纷纷收拾金银细软,准备带着姨太太往西安开溜了。但红军又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神不知、鬼不觉地撤出岷县,挥师东进,以一部先机占领了哈达铺。

由于红军出其不意,兵贵神速,国民党的川军及中央军尽管迅速转移行军方向但已追赶不及:同时,鲁大昌在腊子口被打得吓破了胆,惊魂未定,不敢轻举妄动。9月21日,红军主力全部到达哈达铺进行休整。

到达哈达铺时,由于长途急行军,红军干部和战士几乎都是骨瘦如柴。为了迅速恢复战士们的体力,红军来了个别致的命令:“全军上下,上到司令员,下到炊事员、挑夫,每人发大洋一块,以用来改善生活。”红军总政治部还特别提出口号:“大家要吃得好!”

这一块大洋可真不算少。哈达铺地处甘肃边缘地带,交通很不便利,物产运不到内陆地区,东西十分便宜,羊、鸡、鸭价格非常低廉。

领了大洋的战士们个个笑逐颜开,心里想着:100斤的大肥猪才卖五块大洋,二元大洋就可买肥羊一只,一元大洋可买五只鸡。再加上鲁大昌部队逃跑时丢下的几百担大米、白面,以及食盐,足够好好饱餐一阵子了。

此时,在雪山、草地好几个月没有吃到盐和大米、白面的红军战上,就像过年一样。尤其是福建、江西等省籍的战士,个个喜形于色,看到大米更觉特别亲切。

各个部队的伙食单位,都割鸡杀鸭,屠猪宰羊,一日三餐,餐餐三荤两素。大家眉飞色舞,喜气洋洋,见面时,不约而同地说:

“同志,过新年啊!

“是啊,在家里过新年也吃不到这样好。”

“我18岁了,除了我姐姐出嫁那年吃过鸡,

当了红军才有鸡吃。”

“我们江西也只有革命成功以后(指土地革命)过年才家家有鸡吃。”

休息时,总政宣传部部长邓小平来到总政宣传队看望战士们。宣传队的小战士手捧银圆,舍不得花。见邓小平来了,他们便起哄说:“邓部长,我们会餐,你参加不?”

邓小平看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小战士,不假思索地说:“好哇,吃什么呀?”

战士们说:“每人凑一块钱,买鸡吃吧。”

“行啊,”邓小平随手从衣袋里掏出一块银圆交给随行的警卫员说,“给,买几只鸡来。”

这一餐吃得很美,邓小平和战士们边吃边笑,热闹非凡。

吃完鸡,小战士们揩干净嘴巴,走了,再也没人提起还钱的事了。几天后,邓小平看到这些小战土,逗趣道:“哈哈,小鬼,我算是上了你们的当口!”

“哈哈哈哈……”小战士们都哄笑起来。

鉴于新的形势,中共中央决定改编部队,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陕甘支队。这样既优化了部队编制,利于组织指挥:又旗帜鲜明地展现出“北上抗日”的决心,红军的作战目标更加明确,有利于团结更多的力量。

9月22日,在哈达铺关帝庙前的操场上,中央召开了红一、三军团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报告,通报了9月12日中央政治局俄界会议的决定,宣布中革军委纵队和红一方面军主力正式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委,林彪为副司令员,叶剑英为参谋长,王稼祥为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为政治部副主任。支队具体整编情况如下:

第一纵队以红一军团为基础,共编5个大队,把红三军团13团编入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

第二纵队以红三军团为基础,共编3个大队,彭德怀兼司令员[不久彭雪枫接任),政委李富春,副司令员刘亚楼,参谋长萧劲光,政治部主任罗瑞卿。

军委纵队编为第三纵队,司令员叶剑英,政委邓发,红三军团教导营被编人第三纵队。

大队基本上是原来团的建制,取消了营级建制,每个大队辖5个步兵连、1个机关枪连,团的侦察排、工兵队和卫生队全部集中到纵队。全支队共7000余人。

宣布完毕以后,毛泽东针对当前形势,作了热情洋溢的演讲。首先,他总结了前一时期的情况:

“同志们,今天是9月22日,再过几天是阳历10月,自从去年我们离开瑞金,过了于都河,至今快一年了。一年来,我们走了两万多里路,打破了敌人无数次的围追堵截。尽管天上还有飞机,蒋介石连做梦也想消灭我们,但是,我们过来了,过了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过了腊子口,现在坐在哈达铺的关帝庙里安安逸逸地开会了。这本身就是个伟大的胜利!”

同时,他以一个伟大战略家的远见卓识表达了对张国焘的分裂行径的意见。他说:

“张国焘看不起我们。他对抗中央,还倒打一耙,反骂我们是机会主义。我们要北上,他要南下:我们要抗日,他要躲开矛盾。究竟哪个退却,哪个是机会主义?我们不怕,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

说到这里,毛泽东略微停顿了一下,深情地说:“我们和同志们都惦念着还在四方面军的朱总司令、刘伯承总参谋长。我们也都在惦念着四方面军的同志们和五、九军团的同志们,相信他们是赞成北上抗日这一正确方针的,总有一天他们会沿着我们北上的道路,穿过草地,北上陕甘,出腊子口与我们会合,站在抗日的最前线的,也许就在明年这个时候。”

随后,他话锋一转,诙谐地说:“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的比较详细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我们的路线是正确的,现在我们北上先遣队只有八千多人,人数是少一点,但是目标也就小一点,不张扬,作战灵活性大。人少,大家用不着悲观,我们现在比1929年年初红4军下井冈山时的人数还多哩!就是我们这样一支队伍,将来一定要扩展到全国去。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伙夫、马夫都是很好的干部。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

最后,毛泽东用洪亮的声音,号召大家:

“经过两万多里的长征,久经战斗、不畏艰苦的红军指战员是一定能够以自己的英勇、顽强、灵活的战略、战斗经验,来战胜北上抗日途中的一切困难!你不要看着现在人少,我们是经过锻炼的,不论在政治上、体力上、经验上,个个都是经过考验了的,是很强的,我们一个可以当十个,十个可以当百个,特别是有中央直接领导我们,这是我们胜利的保证。”

“同志们,胜利前进吧,到陕北只有七八百里了,那里有刘志丹、徐海东同志领导的红军,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的抗日阵地!我们两军会合以后,就可以创造巩固的抗日根据地了!”

此刻的毛泽东胸中已有雄兵百万,有力地挥了挥手,结束了激动人心的演讲。

听完毛泽东的报告,红军战士们异常兴奋,尤其是经过这么艰苦的长征,第一次听说陕北有块苏区,有自己的同志,有可靠的长征落脚点,这种心情,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呢?

关于哈达铺整编,萧华将军后有诗赞道:

红军越岷山,哈达大整编。

万里云和月,精兵存六干。

导师指陕北,军行道花妍。

革命靠路线,红星飞满天。

在哈达铺,部队一边休整,一边耐心等待张国焘率部队前来,结果却很令人失望。当确知张国焘己率部队南下时,党中央立即决定,率领陕甘支队向陕北苏区迅速前进。

吴起镇战斗——会师的见面礼

六盘山,在甘肃、陕西和宁夏的交界地带,海拔2928米,由此向南逶迤240余公里,为陕北和陇中高原界山,渭河与径河分水岭。其主峰山路曲折险窄,盘旋六道,才达顶峰,故名六盘山。这是甘肃有名的高山,它不同于一般的黄土秃山,而是长满了青草。

“翻过山,就到陕北根据地了!”红军指战员们互相鼓舞着朝山上登去。

很快,红旗便在山顶上飘杨了起来,迎着夕阳,是那么鲜艳。战士们激动得欢呼着、拥抱着,热泪盈眶。

毛泽东和战士们一起翻越六盘山。快到山顶时,警卫员陈昌奉昏倒了,毛泽东把自己的皮大衣脱下来给他穿上。然后,毛泽东独自从热闹的人群中悄悄走出来,在一块僻静处眺望着远方。这时,山顶上红旗招展,战马嘶鸣;队队红军并肩而过,如滚滚洪流奔腾向前,势如破竹,锐不可当。此情此景,使毛泽东诗兴大发,他吟出了一首豪气吞云的词篇: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不但激励红军奔赴陕北革命根据地、奔赴抗日前线,而且也激励了以后的解放军官兵为解放全中国做出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一支小分队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受到人数众多的敌人的围困,经过浴血苦战,处于弹尽粮绝的境地。战士们下定决心,要战斗到最后一口气。他们打开收音机,想最后一次听广播。谁知一打开收音机,他们就听到广播员正在朗诵毛泽东写的《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顿时勇气倍增,个个斗志昂扬。最后,他们乘着夜色,巧妙地甩开了敌人,终于和大部队取得了联系。

太阳快落山了,红军也该下山了。战士们来回摇摆着红旗,红旗随着深秋的劲风来回飞舞。密密麻麻的人群,从远处看,似一股铁流在涌动。正是这股铁流,扼制了多少狂风恶浪,几经沧桑,始终奋斗不息,永远向前!

部队刚下山,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忽然看到5个人骑着马朝他们奔驰而来。远远看去,这5个人年纪不大,身强力壮,身挎驳壳枪,头缠白头巾。

战马飞奔到了面前,5个人翻身下马,开口便问:“毛主席在哪里?”

陈昌奉问他们是什么人,其中一个说:“老刘(指刘志丹)派我们来给毛主席送一封信,他在哪儿?”陈昌奉把他们介绍给毛泽东。原来,这5个人是刘志丹派来欢迎中央红军的代表。

毛泽东高兴地会见了这5个人,然后走向一些正在休息的红军连队,大声告诉大家:“同志们,红25军和26军的代表来迎接我们了,我们即将进入陕北苏区了!”毛泽东的话音刚落,部队立刻欢呼了起来。

下了六盘山,红军与追击的敌军边走边打,终于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边缘地区——吴起镇。当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

“吴起镇到了!”

“到家啦!”

指战员们欢叫着冲了上去。是啊,红军经过千山万水,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人流了血,许多战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到达河连湾宿营时,突破乌江、腊子口的英雄,赫赫有名的战将毛振华不幸牺牲。

后来,杨成武含泪回忆说:

“毛振华连长,是我们的好连长!他渡乌江立了大功,得了奖。腊子口一仗他又立了大功。他是带兵的模范,打仗的英雄。他的牺牲,是我们这支队伍的损失!我们失去了一个好战友,党失去了一个忠诚战上。”

红军终于到达了北上抗目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人们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然而,刚过了两天,敌人的骑兵就又追了上来。

自从过了哈达铺,红军为了保全和发展自己的力量、迅速地北上抗日,一般不和敌人硬打,尤其是进人陕北以后,更是如此。除非敌人穷追、拦阻,惹怒红军的时候,红军才给于还击,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但是,进入陕北的黄土高原一带,马鸿逵、马鸿宾“二马”的骑兵一直尾追红军。到了吴起镇,他们更加猖狂了。还有在腊子口交战的败军之将鲁大昌,也忙起来了,妄图报复。蒋介石更是拍来密电,称:

“朱毛赤匪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小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经过甘南行军数百里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急需休养调整。可眼下敌人已把红军逼到忍无可忍的地步。“是可忍,孰不可忍”,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革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

毛泽东当即电示彭德怀于10月20日来吴起镇商量行动方针,同时派一纵队政委聂荣臻去了解敌情。聂荣臻到阵地观察后向毛泽东汇报说:敌人骑兵只有几千人,可以诱他们下马与我们打。他们一下马,既要招呼马匹,又要与我们打仗,战斗力就会下降。毛泽东听后,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打击敌人。

10月20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陕甘支队干部会。他说,让敌人的骑兵一直跟到陕北,对我们很不利,总是被动。一定要把这条“尾巴”斩断在根据地门外,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要想办法打他一下,而且一定要打好这一仗,作为与陕北红军会师的见面礼。

吴起镇西面的头道川和二道川,地形险要,是歼灭敌人骑兵的理想阵地。21日清晨,太阳还未升到头顶,毛泽东就已率领部队进入了阵地,摆好了伏击圈,专等敌人的到来。

8点左右,前方的道路上伴着阵阵的尘上,出现了一队队人马,敌前锋17团终于来了。显然,他们还未意识到已中了埋伏,一个个在马上耀武扬威,神气十足。

红军战士们伏在阵地上,眼睛紧盯着敌人的队伍,恨不得一下子扑过去,将敌人消灭干净。敌人离包围圈越来越近了,200米,100米,50米……

“啪!”山谷里响起一声清脆的枪声,总攻发起了。

一刹那,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机枪一齐吼叫起来,伴随着手榴弹的爆炸声、战士们的喊杀声,整个山谷像开了锅一样。这时,敌人才知道走进了红军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受惊的马匹四处乱跑,根本不听指挥。前面的敌人掉头,撞到了后面敌人的身上,互相谩骂着。从马背上掉下的敌人,像无头的苍蝇哭爹喊娘,还有的敌人一只脚还挂在马镫上,被马拖着跑,大叫“救命!”

彭德怀提枪勒马,跃上山头,“啪啪”打了两枪,高喊“冲啊!”健壮的英姿在朝阳下显得十分威武。战士们见此情景,奋勇向前,经过一阵猛冲、猛打,敌人的一个骑兵团被迅速歼灭。

这时,在两侧山岭上响起了红军战士的喊话声:“我们是工农红军,你们不要为蒋介石卖命!”“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敌团长马培清被红军的强大威力和政治攻势所震慑,与各营营长商议后,决定立即撤离战场。他对各营营长说:“如上级追问,就说子弹用光了,谁也不准走漏半点风声。”

后来,这位团长在记述东北军白凤翔部骑兵第3、第6师两个团被红军歼灭的情景时,写道:

“白凤翔部的骑兵第三师和骑兵第六师浩浩荡荡,顺头道川奔驰而来。白部当时自以为人多势众,装备精良,所以气焰嚣张,根本就没有料到红军会在这里组织伏击。一时枪声炮声,回荡山间,震耳欲聋,战斗十分激烈。我亲眼目睹了这一场战斗,看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知道白部正陷重围,只好命令部队向前面一座山头发起攻击。……(不久)白部第十七团已经被歼,十八团正在与红军激战。经与白凤翔联系,知道白部当时伤亡已将近四五百人。事后,据白凤翔谈,该部所有山炮、迫击炮,重机枪等重型武器都在这次战役中丢弃,另外还损失驮马、战马各八百余匹……”

战斗结束了,高高兴兴的红军战士在忙着打扫战场。吴起镇战斗,击溃敌骑兵4个团,歼敌数百人俘敌官兵200余人,缴获战马200匹。

毛泽东紧握着彭德怀的手说:“步兵打骑兵,只有我们红军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啊!”随后,他诗情满怀,挥毫写下: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诗的头一句“山高路远坑深”,就来自他和彭德怀拟写的如何打好吴起镇伏击战的一份电报中的一句:“山高路远沟深”。这是对吴起镇地形的一个生动描绘,也是对彭德怀横刀立马、指挥大军纵横驰骋形象的一个铺垫。诗文虽然寥寥数语,却以精炼的文字、宏大的气魄,生动地刻画了帅星彭德怀的智勇和气魄,形象地展现了彭德怀纵横驰骋、一往无前的威武雄姿,反映了人民领袖毛泽东与红军将领彭德怀彼此信赖、融洽和谐的气氛和深厚的革命友谊。

彭德怀看到毛泽东写给他的这首诗后,谦逊地将末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然后将诗送还了毛泽东,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居功不自傲,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不计私利的高尚品德。从此,红军吴起镇破敌、毛泽东诗赠彭德怀和彭德怀改诗退诗的事,就成为一段佳话,至今流传于世。

这一仗之后,吴起镇声名大震,敌人一时不敢前来进犯了,于是红军按计划在吴起镇休息了七天。在这七天之内,红军不仅完成了休息整理计划,并且攻破了为患保安县人民多年的千佛山反动寨堡。该堡内集中了全县最反动的地主豪绅,驻有数千匪化之反动民团,地方人民被其掳掠劫夺和奸淫者不可胜数,人民视其为心腹之患。这次红军将他们斩草除根,民团全部被红军缴械后遣散,反动土豪则被罚款后驱逐出境。千佛山寨堡被攻破后,周围民众莫不表示欣幸,男女老幼送东西来慰劳红军者,络绎不绝,战士们大有应接不暇之感。

至此,中央红军主力已胜利完成历时1年、纵横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蒋介石在峨眉山上听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到了陕北,心情忧郁地对左右说:

我六载含辛茹苦,未竟全功,天不亡毛,非人力之所及也。

猜你喜欢
腊子口杨成武战士
鹧鸪天·参观腊子口战役遗址有感
杨成武与赵志珍:一封情书定人生
杨成武与赵志珍一封情书定人生
交警之歌
——献给第一线的交警战士
突破腊子口
——红军长征故事之五
超级战士要上网
走进新入伍战士的心里
激战腊子口
无名战士有名剑
长征先锋杨成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