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治理还要靠中美协调

2009-12-04 12:14
环球时报 2009-12-04
关键词:哥本哈根温室气候变化

编者按:哥本哈根即将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对此,我们该作何期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交锋?中美两国在这一问题上可否合作?本次环球·清华论坛邀请了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陈宝森、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教授周世俭、美国加州大学环境治理学者奥兰·杨(Oran R. Young)教授和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古德丹(Dan Guttman)等人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探讨。

采纳美国愿景,还是既有框架?

周世俭:现在中国在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上面临很大压力,中国政府要努力在实现国家发展利益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之间寻求平衡。从各国政府近来一系列的表态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国对哥本哈根会议的结果充满了不同程度的期待。相信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都必将以维护本国利益为谈判基础,各国对承担过多的减排义务可能会持不太积极的态度。

奥兰·杨:我认为美国是否另起炉灶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目前难以确定:究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所确立的既有框架,还是美国政府现在所主张的要在2050年实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半的愿景,能够成为治理气候变暖的全球性机制?

事实上,既有的框架在量化减排义务、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援助等方面对发达国家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而美国的新愿景则强调所有国家都应当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对发展中的大国则应量化其减排义务。这无疑损害了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的发展利益,因而可能会遭致它们的反对。

周世俭:既有的框架是循序渐进的,每步都对下步要做什么进行了规定。发达国家已承诺要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援助。而发展中国家也将在获得了资金和技术支持后采取行动。现在应该继续推动这些计划。

对于美国政府提出新愿景的重要论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的一个重要结论,即“到2050年若温室气体排放不减半,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就会超过450ppm,气温会上升2摄氏度,生态系统就会不可逆转的被毁坏”。这是值得继续探讨的。中国可承认不能超过2摄氏度的标准,但不能认定450ppm与2摄氏度之间的必然关系,这一关系还有待于研究。2050年距离现在还有很长的时间,现在的结论很难说经得起考验。

要建立中美领导下的全球治理?

奥兰·杨: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治理机制,而不是让各国政府各行其是,也不是建立制度性的却又不实用的国际组织。这种全球治理机制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功能。在这一机制中,社会风俗、社会习惯和规范将对行为体产生指导作用,这可以有效调节、解决行为体在集体行动时产生的种种问题。因而,在全球层面建立起一种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共识,并将之内化为各国的习惯,使各国都意识到实现减排符合其最高利益,是十分必要的。

非国家行为体在这一机制中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国家政府依旧是处理世界事务的主导力量。而在一个由多个国家政府组成的全球机制中,强有力的领导力量是保证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当前,能发挥这种主导性作用的国家无疑只有美国和中国。只要中美能够相互妥协,建立针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机制就是可能的。在我看来,各国通过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建立一套新的应对气候变暖的全球治理机制是个很好的选项。

周世俭:我更关注应对气候变暖的治理机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具有可操作性的前提是这一机制本身不与相关国家的利益产生严重冲突。现在,在气候变暖问题的相关谈判中以利益为基础,明显分成了“两大阵营、三大势力”。

两大阵营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阵营中,美国和欧盟的利益并不一致。而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加上中国,实际上有100多个国家,立场以中国的为主。所以三股力量就是欧盟、美国和77国集团加中国。在这些力量中,中美两国无疑是最受人瞩目的。美国等发达国家一直强调排放峰值的问题,要求各国2020年都要达到排放的峰值,但这是不具可操作性的。因为2020年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有专家估计,中国碳排放的峰值期应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才能到来。事实上,中国的观点代表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意愿。

哥本哈根会议的三种前景

陈宝森:哥本哈根会议有三种前景:第一种是实现所谓最高方案,即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发达国家到2020年比1990年整体至少减排40%的目标能够被接受,同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这是比较好的一种结果,但是发达国家也会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一些定量要求。第二种是比较折中的结果,即在2008年至2020年发达国家整体排放量降低6%;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以后再谈,而发达国家只对发展中国家提出原则性要求。第三种结果就是无果而终。如果美国强硬将中国承担超过承受能力的减排指标与签订协议挂钩,那么谈判就很难达成协议。

事实上,从长远来看,中国一直以发展中国家身份来抵挡面对的减排压力是不可能的。中国认为,会议完全破裂不可能,因为谁也承担不起责任。结果很有可能是第二种。此外,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各方继续进行谈判的可能性也较大。

古德丹:气候变化谈判可能是继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之后参与人数最多,可能突破2万,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谈判。仅通过一次哥本哈根会议难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机制。要形成这样一个机制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政府的代表和相关国际组织的代表必须共同努力。而且奥巴马提出在1990年基础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4%的气候法案始终难以获得国会通过。这无疑增添了人们对哥本哈根会议前景的担忧。 ▲(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主持,本文由张旭东、王寅整理。)

猜你喜欢
哥本哈根温室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2007:绿色企业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哥本哈根自行车数量超汽车
丹麦一哥本哈根三天三夜暴走日记
谁困住了热先生?(一)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
谷歌数据显示:美国人不懂气候变化
中国温室网会员一览
中国温室网会员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