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时间未来还会缩短?

2009-12-04 12:14
环球时报 2009-12-04
关键词:总需求工作制福祉

何 辉

科技创新与发展新兴产业是支撑下一个经济繁荣周期的关键。但在中国,科技创新必将带来另一种巨大压力,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可能产生的就业压力之间的矛盾。

科技创新有可能增加总产出,但技术进步也可能使就业量减少。欧美发达国家目前的就业危机部分与此原因有关。去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通过中国产能过剩的表现,已向中国发出了一个信号,即技术发展与就业量的新一轮矛盾将很快凸显。为解决这一矛盾,还需要提高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总需求。

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增加总产出的可能性以及创造总需求的必须性,使中国面临着一次艰巨的挑战。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振兴新兴产业,中国有能力增加总产出,有能力为社会提供更丰富的劳动成果;同时,为了消化总产出,中国有必要增进总需求,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可支配收入,有必要增加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者有可能以更少的劳动时间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对劳动本身的需求将逐渐转变为自身的主动需求。

基于上述可能性,笔者认为,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还可继续缩短,以增加社会的劳动机会、全面增进劳动者的福祉。19世纪头10年,罗伯特·欧文倡导的10小时工作制曾被讥笑为空想;19世纪中期,法国的12小时工作制法律“曾需要二月革命来催生”(马克思语);而美国南北战争则结出了8小时工作制的果实。21世纪,在工作时间不断缩短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将有可能以主动的战略选择来进一步增进中国乃至全世界劳动者的福祉。

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需要公平地分配经济资源,以创造缩小贫富差距的条件;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同时,这一目标也对劳动者的价值观与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社会分配不公平、贫富分化、低素质的劳动者与懒惰萎靡的社会风气,必将腐蚀富裕社会的美好前景,并将把人类前进的步伐拖入堕落、衰败甚至毁灭的歧路。

科技创新将带来中国的生产力大发展,在此背景之下,如果中国能采取主动而积极的战略选择,那么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必将在不久的将来使世界大多数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进一步缩短,同时使劳动者能够获得较为丰厚的劳动报酬。这将是中国对人类福祉的巨大贡献。▲(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副所长。)

猜你喜欢
总需求工作制福祉
新语
Four?day working week trial in Iceland 冰岛试行四天工作制
福祉与福祉学的基本理念与宗旨
如何理解福祉与福祉学及其实践
日本公司实行短周工作制
新常态下优化以家庭需求为中心的组织功能探索
论中国当前供需结构性改革思路
宏观经济学中金融市场影响经济的分析
仲裁庭录
积极心理学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