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题阅读到写作训练

2009-12-08 04:23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毕淑敏选材课文

王 芳

众所周知,课改前后的语文教材有着很多不同之处,其中最大的不同便是编写体系:旧教材按体裁划分单元,新教材则改为专题。比如七年级语文课本上册就包括“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等单元,此外还有一个自成体系的“狼”专题。

新教材一用就是七八年,今天忽然冒出一个迟来的灵感:每一个单元的“专题”其实就相当于一个作文“话题”,或者说是一个被扩大了范畴的作文“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专题阅读同时也应该是写作训练的教材,而且是一个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绝妙教材——因为同一个专题单元里几篇课文往往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无论是选材,布局,还是语言的选择,感情的倾向……而初中生的写作现状中,最令人头疼的就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了。所以,专题阅读的求同存异,特别是选材、立意的求同存异将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长此训练,就不愁学生写不出匠心独运的佳作了。

我们先以“金色年华”专题为例。本单元收编了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清代作家沈复的《幼时记趣》、早慧才女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当代女作家秦文君的《伟人细胞》,从选材的角度看,四篇课文选的都是作者少年时代印象深刻的往事,有的写难忘的读书生活,有的记快乐的童年趣事,有的忆立志成才的道路。其中,《往事依依》与《十三岁的际遇》都写到了读书的经历以及老师的教诲。前者更着重“点”的记叙:不厌其烦地列举自己读了什么书,书的内容,读时的心理感受以及产生的联想;不厌其烦地列举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内容,朗诵的神态,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而后者则着重“面”的概述:写自己在图书馆徜徉时的心情,对每册图书的爱抚;写北大老师更是寥寥数语画出群像即戛然而止。再比如写自己,写同学,都是同龄人,但人人个性鲜明,毫无千人一面之憾:有的痴迷于诗书画,有的自得其乐于物外之趣,有的浪漫好奇充满了渴望与理想,有的聪颖机智、热情侠义而又诚实勇敢、知错就改……这才是一代人鲜活真实而又丰富多彩的金色年华!因为观察生活的角度、材料的取舍均大同而小异,文章的立意也就各有侧重、各有千秋,所以读来无不兴味盎然,让人耳目一新。

比较阅读之余,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指导作文训练了。不妨在“命题”之前加设一段能有效拓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提示语”。比如:

回忆你的金色年华。一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要跟大家分享:记事伊始的哭闹顽皮。进幼儿园后的淘气嬉戏,念小学时的天真幼稚,读初中后的懵懂叛逆……请用l心回顾成长道路上的喜怒哀乐。以“我的金色年华”为题写一篇情真意切的作文。

这样的提示语既明确给出了作文题目,又打破了命题作文的封闭状态,简便快捷地加入了自由开放的元素,增添了单元课文中所没有的素材,一个省略号更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相信我们的学生在借鉴专题课文的基础上一定都能有事可写、有情可抒了。

当然,也可以布置另外的作文题目,比如《难忘童年时光》、《我们班的贾里》等等,凡写人记事类的均可。关键在于吃透专题课文从生活中选取印象深刻的材料、说真话抒真情这一创作理念,适度借鉴其写作技法但又绝不依葫芦画瓢。

再以“狼”专题为例。蒲松龄的《狼》嘲讽了狼的贪婪狡诈而又愚蠢;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则饱含深情地赞美了母狼丝毫不逊色于人类的伟大母爱及其超常智慧。两篇课文立意正好相反,当然,异中也能找到共同之处——狼是极其机警的,比如前一例中的“假寐”“诱敌”,后一例中的自制“救生圈”带狼崽过河以及犯忌爬坡赢得隐藏儿女的时机。但由于作者立意的角度不同—蒲松龄站在“人”的角度去看待狼性,而毕淑敏则以母亲的情怀去欣赏狼性,结果自然也就迥异了。这个案例很能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狼还是那个狼,视角变了,一切就全都变了。试想:如果毕淑敏也极写狼逃跑过程中的狡诈愚蠢,那读来就是白话版的聊斋故事“狼”了,哪里还有新意,哪里还有震撼,哪里还有感动,又何来多重的启示呢?

当然,这个专题里还包括三篇“参考资料”,一组“思索质疑”,两条“讨论研究”,其中很多题目都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和创新能力。譬如:

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动物往往会被作家赋予人的品格,如称狼“聪明”或“狡黠”、“勇敢”或“凶残”,用词的褒贬区别都是由作者的立场和情感态度决定的。你觉得科学家会用怎样的词语来描绘狼这样的野兽?在他们所写的文章中是不是有时也会带有一些感情倾向?试举例说明。

本题不止沟通了语文的课内外学习,开拓了语文阅读的视野,更揭示了文学创作的规律,至少让学生懂得了两点:选材立意是可以由作者的情感态度决定的,用文学作品表现狼与用科学资料介绍狼的方法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我们不拿它来好好做一个写作训练就实在对不起这组教材的编辑了。最起码,应该完成一下讨论研究中的两个题目,特别是第二题:

选取一个角度,从各种参考书和网络上进一步搜集资料,写一篇有关狼的小论文或简单的调查报告。题目示例

说狼、XX地区少年儿童对于狼的认识的调查、狼仇恨与狼崇拜、从成语等材料看对狼的认识的差异、谈谈狼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关系。

当然。我们还可以自行拓展,优化设计写作训练。比如链接蒲松龄《狼三则》的另两篇,引导揣摩:都是屠夫遇狼的故事,其选材立意有何异同?细细比较不难发现,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都被机智勇敢的屠夫所杀。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以“狗”、“猫”等自己熟悉的小动物为题,搜集相关材料,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这两个例子足以告诉我们:专题阅读这个教材有待于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来进一步开发,读和写本来就是相辅相成无法割裂的整体。如果我们在每个专题单元的教学中都能围绕作者选材、立意的匠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可以从经典阅读中悟得更多的写作理念、窥见更多的写作技法,从而彻底放飞思维、打开思路,写出鲜活而新颖的佳作,从根本上提升写作的境界。

猜你喜欢
毕淑敏选材课文
《毕淑敏心灵独白》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善良是颗种子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毕淑敏:愿你的“生命借记卡”物超所值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
毕淑敏的两次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