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摆正随笔与作文的关系

2009-12-08 04:23王湘萍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太婆爷爷奶奶

王湘萍

看惯了各种模式化的优秀作文。教师逐渐会产生很多疑惑:当大部分学生的风格都一样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来衡量一篇作文是否优秀呢?看多了所谓的优秀作文,我们一定会产生审美疲劳,我们的批改是否变得越来越随意?我们给学生的作文评价是否越来越不可靠?我们对自己的作文评估体系是否越来越缺乏信心了呢?

我们的作文指导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为实现自己的教学价值而整天在应试的梦想里追寻,却把学生从他们生活的梦里驱赶了出来。青春期的孩子应该敢于做梦,写作是最好的宣泄青春苦闷的渠道,它带来的是内心的成长。可是在日常习作中太少看到这种梦的显现了。今年我回到了高一,在连续几次高三应试强化教学之后,我感觉耳目一新:这些学生尚未经大量模式化作文的濡染,我应该为他们寻找一条属于他们但又不妨碍他们近期需要的指引之路。在第一次作文课上我的观点就得到了学生的支持,第一次随笔中就有了久违的心情。下面就是其中的一则学生随笔:

“孝”在深处

沈恩雨

我的太婆。也就是我爷爷的母亲。已去世一年多了。虽然她久居双林。与我不多相见。但我却时时地想念她。那些与太婪在一起的零碎的画面里,总是会有爷爷的身影。用筷子为太婆夹菜,用双手搀着太婆走路。为太婆洗假牙……“你的爷爷是个孝子。”我的爷爷这样跟我说。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和奶奶经常为了太婆的事情吵架。那年冬天。爷爷接了太婆到湖州来过正月。九十多岁的太婆看到奶奶养的一盆正含苞待春的植物,很是喜欢。随意用手捏了捏。正巧被奶奶看到,便挂下脸来。爷爷看不过去,说了奶奶几句。两人便吵了起来。太婆也许真的是老了。站在一旁仍保持着淡淡的微笑。满脸的皱纹更深了,一双青白的眼睛里泛出点点星光。这一天,爷爷只顾照料着太婆。没有再和奶奶说一句话。

“为什么要和太婆吵架?”尚年幼的我问奶奶。

“因为你太婆年轻的时候也对我不好。”奶奶解释道。我看着房里正在看电视的爷爷和太婆,心里清楚。太婆一定给了爷爷不少的关爱。

在太婆去世的前几个月里。爷爷知道太婆身体很差,便来回地奔波于双林和湖州。爷爷知道太婆已经不能吃饭。便一趟趟地将太婆从双林接到湖州来挂盐水。虽然九十七岁高龄的太婆已经认不得爷爷是谁。可爷爷仍然对太婆尽心尽力,直到太婆去世那一刻。我还记得当时爷爷的眼神,凄凉、悲伤,还有一丝无助。他孝顺了一辈子的亲娘,正躺在老家的灵床上。

爷爷是坚强的,他依然可以平静地面对匆匆从学校赶来的我,依然可以平静地和我说话,依然可以镇定白若地张罗着一切——花圈放在什么位置,夜里为熬夜准备的花生有没有买来。这些,真的是他最后能为太婆做的了。

我看着已经穿戴一新,双眼紧闭。双唇微张的太婆,眼前渐渐模糊起来。在这一片迷蒙中。我看到了——满头花发的爷爷骑着小三轮车。车上坐着的是穿着蓝色布衫的太婆。我知道,那时爷爷带着的。不只是母亲,而是整个世界。

这则随笔中流动着一种浓浓的忧郁。并隐含着现代青少年缺乏的生活感受。于是我即时鼓励,引导所有的学生都保持这么一份细心。让他们对身边的一事一物,亲友的一颦一笑都产生细腻的感触。生活本身是纷繁复杂的,不应设置写作的框架;甚嚣尘上的优秀作文模式不应该抑制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对生活主旋律的倾听,特别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的发现和捕捉。

黑格尔说过:“肉体是为思想而存在的,脱离了思想而只关注肉体,即为对人性的背叛。”有位哲人说过:“当我们能够诉说自己的困惑的时候,心里已有了一份宁静。当意识到困惑成因的时候,心里便有了一份清醒。”然而在随笔中。哪怕是非常优秀的同学,也常会体现出这样一个弱点:描写、记叙、抒情很丰富。但是议论太薄弱。在这样的随笔中,作者已经得到了一份纯正的清醒与忧伤的宁静,但是若能在其他随笔中更多地表达独特的思想,那便可以使随笔既能真实地表达情感、记录生活。又能更有效地为写好作文服务了。

要想达成作文与随笔的互补关系,至少应该注意两点。

1用随笔的普遍取材丰富作文素材

随笔中有各类生活琐事,教师不应该轻视这些素材,因为它们具有其他材料所无法具备的真实感。关键是学生能否将这类素材写详实,能否将相关事件写出细节,能否将人物形象写具体。经过指导,学生可以以随笔素材丰富自己的作文素材。比方说有一位同学写到:一次数学测试时,我发现原本厚厚的一本草稿本只剩下了最后一张,但当我重新翻看前面的纸张时却看到有好多纸张我只用了一点点,有的甚至只写了几个英文单词或只列了几个数学算式。我在感到惋惜的同时,发现那些被我浪费的时间其实也就像这稿纸一样。未被充分利用的稿纸我还可以回头来再充分利用。而那未被我充分利用的时间就再也不能回过头去利用了。

但是这些素材往往给人比较单薄的感觉,通俗地说也就不够显眼;此时就应该注意多项选择,发散思维,在这样的指引下,学生就可以写出感人至深的好文章。比如下面这些文字,就是很好的代表:

我曾见过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父母离异,他放弃了与家财万贯的父亲一起生活,毅然担起照顾瘫痪母亲的重担。他慢慢地学会帮母亲擦身、洗脚,慢慢地学会以一个男子汉的勇气面对生活。从少年傻朗清明的脸庞和他母亲怜爱的泪光中,我才发现原来他们内心一直是欢乐的,一直努力着好好生活,无论多大的困难,他们都是两个人相互支撑着克服。我相信他们是幸福的。

我也曾见过一对卖牛肉面的青年夫妇。小小的面店盛着满满的热情。夫妻俩总是微笑着忙碌工作。只能趁闲暇时共吃一碗牛肉面,而妻子则一径将肉全都夹给了丈夫。后来。丈夫为了救人再也没回来。妻子哭干了眼泪,又重新撑起了这家小面店。她将市政府赠送的“打工者的骄傲”的锦旗挂在店内,然后像丈夫生前一样微笑着忙碌工作,只是现在是她一个人。她没有回家乡,却选择了留在丈夫永远住下的城市。我固执地认为她也是幸福的,因为在这座城市里永远留着丈夫的味道。时刻提醒她:加油干吧,要好好地生活!

2用作文的常规训练增强随笔的思想力度

随笔中的语言相对比较零散,学生认为这也是随笔应该具备的一个特点。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随笔主要用来记录生活,其语言应该更具美感。要想写好随笔,语言上必须有一定的追求,精致的语言对情感的表述、生活的记录更有益。语言精炼了,文章就会走出芜杂零乱的困境。于是就可以为有序地生发思想提供一定的基础。当一些事与人写得让人看得不顺畅甚至不懂时,文章就失去了魅力,心情也缺乏了质感。

随笔因其随意性,所以易出现“轻道”的情况。对文章进行修改,加强判断推理、归纳概括,从感性的直接的铺叙中跳脱出来,文章就多了内涵。当一个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时候,他们可以比原来更能直视心理或情绪困扰,并比以前善于化解;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适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走向精神的和谐。现在有一个很好的口号一“做自己的心理医生”,但是这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自己得是个清醒的理性的人,理性思考就是随笔中易流失的,就是正规作文可以帮助弥补的点;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从感性提升到理性。

看看我们的身边,随笔面临的是怎样的待遇:有的教师认为随笔可以给学生自由练笔的机会,让学生表现真性情,没有这个环节的学生可能没有思想,作文会缺乏灵气,学生的语文素养无法得到长远的发展;有的教师认为随笔毫无价值,应该取消,因为在考试时学生无法随意写作,必须受各种考题要求的限制,长期写随笔无异于浪费时间,所以应该取消随笔,改为更多次的应试作文训练。

事实上,学生对随笔也很容易产生偏见。他们认为随笔没有价值,随笔写得再多,也很难看到自己的考场作文有什么进步;而且很多学生的随笔在重复着同样的内容,老是写一些无聊幼稚的事情来搪塞,结果教师也没办法对之作出否定性的评价,因为随笔是有“随意性”的,所以教师无法干涉学生的写作自由。

面对随笔受轻视的状况,笔者觉得应该为随笔作一番“澄清”。请摆正随笔与作文的关系。

猜你喜欢
太婆爷爷奶奶
给奶奶按摩
奶奶喊你吃饭啦
冬爷爷
奶奶驾到
思念
太婆的笑容
我家也有奶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