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个性理性开放性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2009-12-08 04:23胡家曙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题命题

胡家曙

全国高考自分省命题以来,各地作文题一直以异彩纷呈的态势来体现不同地区的多元追求,随着这种态势的不断发展,人们自然会思考:指导高考作文命题方向的罗盘在哪里?在这种反思和求解中,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大家不约而同地凝聚到课程标准的大旗下。通览各地共18个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多样中呈现出共性,在异彩中流露出相似的神韵。这种内在的共性和相似的神韵正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重视个性理性开放性,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敏锐地发现这个动向,我们就可以抓住高考作文演变的脉搏,探寻更具针对性的作文训练和复习的策略。

一、命意共性——关注个性,侧重理性,追求开放性

1内容重点:关注个性,关注社会热点,引导真实真诚的表达

课程标准摘录: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以“我”的眼光看自己看世界,是避免假大空的策略支撑,更是表达真情实感、展示自我个性的正确路径。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重庆卷“我与故事”、天津卷“我说90后”,这三个直辖市的作文题惊人一致地以“我”入题,直接关照“我”身内、身边的世界。其实,灵活一点看,山东卷的“见证”、江苏卷的“品味时尚”、四川卷的“熟悉”,如果给这些动词或短语加一个主语,“我”也是最自然的选择。还有,江西卷要求写“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广东卷要求“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浙江卷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作文,等等,都包含了“我”的身影,体现了“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社会热点是激发写作欲望、检验学生思想的有效选择。2009年各地高考作文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特点非常明显。第一种情况,题目直接针对社会热点:江西卷关于圆明园流失兔首、鼠首的拍卖事件,辽宁卷关于明星代言的材料,安徽卷关于弯道超越的概念。江苏卷关于品位时尚的命题,无一例外都勇敢果决地选取了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第二种情况,题目暗合时代主题:全国I卷兔子学游泳的材料,分明是象征人才培养的问题;全国Ⅱ卷几个发明故事、上海卷郑板桥学书法的材料都是在讲创新的时代话题。第三种情况。题目兼容时代生活,除前面两种情况外,其他所有题目都属此类,这些题目似乎没有直接连接时事热点,但有心的学生如果善于联系自身生活,联系社会热点,写出来的作文一定更具激情,更有感染力。

2思维取向:检视理性思维。透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标准摘录: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回顾2008年各地高考作文题,其整体风格更多的是倾向于感性,其中原因在深层次上可能与汶川地震有关,与奥运会有关。2008年的感性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促发了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向理性思维的整体性回归,这既是轮转的需要,更是课程标准的取向。

2009年的18个题目,虽然只有江西卷规定“必须写议论文”,但是,大多数题目的意图还是倾向于说理分析。更适宜写成议论文的题目有两种类型:一是命题中暗示的,比如,天津卷要求以“我说90后”为话题作文,尽管题目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实际上只有议论文才最容易对接题目中的“说”字。二是材料引导的,比如,安徽卷规定可以“文体自选”,但只要细致地读过题目提供的材料,就会发现,材料的重点已经把你引向理性思考的路子上了,沿着材料的思路,直接写议论文就更容易展示“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侧重考查理性思维,一方面符合高中阶段的训练重点,另一方面也便于全面透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大多数题目的“文体不限”,我们应该认清实质。“文体不限”延续了话题作文的特点,是为了体现开放性防止绝对化,为个性化表达预留空间,但“文体不限”并不是说,对于某个题目来说,写什么文体都是等值的,如果没有超出一般的特长或创意,根据题目意图选择适宜的文体肯定更加有利。

3题型特点:以材料为主。淡化审题。追求开放性

课程标准摘录: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2009年高考,话题作文真正式微,只剩下天津题1个。从1999年到2008年,话题作文的命运轨迹大体上分三个过程:开始几年,话题极度开放,在一片叫好声中,人们发现极度开放必然带来容易宿构的致命缺陷;接着几年,用关系型命题加强限制性,但关系型命题显然不能作为永久的选择;后来几年,又选择内涵狭窄的语词为话题体现其限制性,至此,在反宿构的斗争中话题作文题型失去了它本应具备的特质,逐渐淡出高考舞台。

细分2009年的18道作文题,材料作文有9个,材料加命题的作文有3个,命题作文3个,半命题作文2个,话题作文1个。从题型上讲,命题作文似乎限制性较强,但如果留意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命题作文常常开放性更强。如今年的三个命题作文题:北京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湖南题“踮起脚尖”、四川题“熟悉”。这三个题目既没有限制具体内容,也没有限制主题思路,其写作空间都格外广阔。再看材料作文题,不仅在整体上都为学生自由表达预留了空间,而且在审题上精心指引方向,主动减小审题难度,力保学生能准确理解。也有人说全国|卷关于兔子学游泳的材料和安徽卷关于弯道超越的材料不知所云,实际上说话者根本没有细读材料,全国I卷中青蛙的话和仙鹤的话明显是在提示观点和立意,安徽卷的作文题更是用主要篇幅在讲“弯道”的含义以及怎样和社会、人生联系。通观所有作文题中的材料,如果内涵不是十分明显的,命题者都借助某种途径作了明确的提示,只要稍作用心,都能看出命题者的苦心。

2009年高考作文题中,出现了久违了的半命题作文题。对于半命题作文而言,由于开放性特别大,补充题目的技巧显得格外重要,这一点在得分上的影响往往可能超过后面的写作过程本身,对此,我们应加以重视。

二、全景观察——主体态度、时代热点、多元价值的辩证探究

1全国|卷、全国||卷、上海卷、广东卷作文题。个性创新的多元探究

追求个性,积极创新,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这里的四个作文题从不同角度坚守这些话题,既可以看作是对终极价值的坚守,也可以看作是过程方法的多元探究。

全国|卷作文题提供了关于

兔子学游泳的材料。从命题技术上看,这个题目典型地体现了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材料由一个完整的故事组成,但其中又自然地嵌入了暗示主旨的关键句,这些句子有意保留了多方向的选择余地。从主题上看,这个寓言式的故事显然是想讲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和引导性。审题立意的切入点就在青蛙和仙鹤说的话上,抓住了这两句话,就抓住了题目的实质。两句话提示了两种立意方向:青蛙说的“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引导的是个性发展的思考;仙鹤说的“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引导的是全面发展问题。从这两种角度中,选择一个,或者把两者结合起来辨证分析,都可以找到明确的立意。

全国Ⅱ卷作文题提供的是一组关于发明创造的材料。在命题技术上,和全国|卷不同的是,这个材料只有故事,没有提示性的议论句。材料中的三个故事极为相似,其中的人物都是在偶然的经历中发现了问题,都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和实验,都有了创造性的发明。如果笼统地概括材料的意向,可以是“从发现到发明”。至于为什么能发现、怎样发现、怎样从发现到发明、怎样成功等等,都可以是写作的重点。除了具体环节,还可以思考偶然与必然、抓住机遇等问题。按题目的要求,可以“自选文体”,但针对这个材料再仿写一个故事已经没有多大意义,远不如抓住核心问题采取说理的方式更能展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上海卷作文题以关于郑板桥书法的材料寄予主题,反映的是个性创造的过程方法以及价值判断。这个题目的材料表达得很简约,实际上它同时具有了全国卷|、卷Ⅱ的某些思想元素:谈个性特点,谈个性形成的原因,谈个性达到一定境界时的价值。这样切分,不仅可以找到更多的自选角度,还可以引导我们把问题想得更加深入。

广东卷作文题要求“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这个题目在不动声色中饱含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反映了先期课改地区作文命题的理性视角。题目的引导性材料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三个问题:围绕“常识”的知,围绕“常识”的行,围绕“常识”的创新。三个问题,三个层次,恰恰与我们在新课程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实践过程和探究创新过程相合拍。三个层次,既可以作为我们思考的整体,也可以作为我们作文时的三个角度,每一个角度都能入题构思。内容上,一定要精选“常识”,好的“常识”可以作为好的由头好的线索成就好的作文;如果罗列种种常识拼凑成文。一篇文章写很多“常识”。每个“常识”点到为止,这样的作文肯定得分不高。

2辽宁卷、江苏卷、江西卷、安徽卷、福建卷作文题。时代热点的冷峻思考

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对社会热点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直接引入热点、焦点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冷峻思考,成为群体性选择。这种情况将会有效引导作文与生活、与时代的结合,提高学生关注生活的自觉性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辽宁卷提供了以明星代言为主题的一组对话材料。这个问题近年来一直很热门,但相对而言,在不同人群中关注度是有区别的,它更适合成人思考,对城市考生也更为有利一些。好在命题者煞费苦心设计了五个人的对话,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立意空间。细加分析,甲的话讲明星代言对产品的作用,乙的话讲明星代言引起的问题,丙的话讲明星无辜,丁的话讲明星的责任,戊的话讲监管问题。作文时,不管是选择上述一个角度,或把几个角度综合起来谈,都是可以的。需要注意,针对这个材料,还是议论分析更为适宜,如果叙述自己买了一个明星代言产品的故事,主体内容容易游离原材料的内核。

江苏卷提供了一段材料,要求以“品味时尚”为题作文。关注时尚,天然地就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不过,对时尚的关注广度和关注深度,又都与考生的生活条件有关。从这个意义上看。江苏题确实更加有利于城市考生的发挥。这个题目的材料并不是情境式材料,而完全是阐释性的。材料直接告诉了考生时尚是什么,时尚怎么样表现、怎么样演变等,提供了快速领会题意的切人口。只要平时对生活有一定关注的同学都可以找到可写的内容。题目既然含有“品味”,文章内容就必须饱含自己的感受和评价,当然,如果对“时尚”作一番介绍。也可以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

江西卷要求对蔡铭超高价拍下圆明园流失文物又拒绝付款的行为发表看法。可以说,2009年全国18个作文题中,江西题是最为勇敢的:其一,选定临近高考时一个具体的热点事件作为材料,体现了它选材的大胆;其二,其他试题很多都是暗自倾向议论而表面多“文体不限”,只有江西题敢于直截了当规定“必须写议论文”。题目能提示立意的句子是“有人称其为民族英雄,有人认为这是恶意破坏规则,还有人……”考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立意,也可以有另外的个性化看法,只要体现辨证观,能够言之成理即可。

安徽卷提供的材料关于“弯道超越”。这是一个在概念和主旨上都具有强烈时代性的命题,具有鲜明的思辨性、启智性和鼓动性。材料主要部分属于阐释性质,命题者削减了“弯道超越”的本来情境,最大限度地引导考生理解“弯道”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的比喻意义,并提醒“弯道”中饱含的风险和机遇。只要认真阅读材料,考生应该可以准确领会其中内涵,并快速引发“联想或感悟”。想一想,世界性的各种危机。“危”中有“机”,不就是典型的“弯道”吗?全国发展中的中部崛起,不也是弯道超越吗?学生自身在各种复杂情况下积极进取,也是一种弯道超越啊。

福建卷半命题“这也是一种”。在宽广的空间中暗含玄机。《现代汉语词典》把“这”解释为“指示比较近的人或事物”,可见,“这”拉近了选材与生活、与时代的距离。“也”表示一种比较后的判断,引导的是多角度的辩证思考。把握了这两点,就符合了题目的限制性,接下来就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题的开放性条件了。你可以利用一两分钟时间写下十来个词语,看一看它们,找出某种启发后,再花一分钟另外写出五个词语,现在,你足以选出一个最好的词填在题目中。所谓最好就是,内容上有特色,且自己有条件写得充实写得深刻。

3北京卷、天津卷、重庆卷、山东卷、四川卷作文题,主体意识的客观袭达

这一组五个作文题,虽以“我”为视点,不同的是,“我”的眼光逐渐向身外的世界延伸,北京题看自己,天津题看自己的群体,重庆题、山东题看自己经历的生活,四川题看自己所在的世界。

北京卷由《隐形的翅膀》的几句歌词引出,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这个题目表面上很抒情化,甚至有人说这个题目只适合女孩子来写,其实往深处想,

并非如此。应该领会,歌词只是一个引子,一方面为了引出题目,另一方面也提示“隐形的翅膀”的象征意义。题目“隐形的翅膀”可以象征理想、信心、信念、特长等有助于自己成功成才的内在条件。抓住了这个实质,就发现这个题目丝毫不排斥理性的追求、大气的表达、豪放的风格,它既可以写得很“李清照”,也可以写得很“苏东坡”。这中间的区别恰恰是考生展示个性的自由空间。在思路上,作文必须揭示“隐形的翅膀”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写这个“翅膀”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等等。

天津卷作文题由材料引出“我说90后”的话题。这是话题作文在2009年硕果仅存的一个,作为话题作文题,它没有变异,体现了极大的开放性。引导的材料较简洁,但指向较多,包含“90后”的所指、人们对“90后”的态度、“90后”的责任等。实际上,“90后”群体就是当下的中学生们。对“90后”的审视就是对考生自己所在群体的审视和反思。对于这样的一群人,可以说他们的优点,说他们的不足,说他们的幸福,说他们的苦恼,可以综合起来说,也可以分不同的人群说,分不同的感受说。在表达上,既然是“说”,就应该在必要的叙述说明基础上以评议为主。

重庆卷要求以“我与故事”为题作文,可以看作是以“我”为圆心画了一个圆,其半径大小与考生的眼光相当。这个题目既可以体现主体意识,也可以体现主体视角。引导材料中,“亲历”、“聆听”、“评述”,规定了“我”与“故事”的连接方式;“感动”、“启迪”、“成长”,提示了“故事”对“我”的作用。可以看出,这个题目有无限多的写作内容,入题容易,可记叙可议论。正因这样,构思时,一定要精挑细选,反复酝酿,找到最精彩的故事,写出最深刻的感受。

山东卷由一段材料引出“见证”的命题,包含的内容比重庆题更广。“谁”见证?“见证”什么?这个题目明确地引导了对社会的关注,对生活的思考。为了充分体现题目的开放性,引导性材料有意把“见证”的内涵扩大,使之可以无所不包。巧妙地构思,可以分两步:第一,搜寻或想象一切有特色的人物、故事,并强化其中有意义有特色的因素;第二步,组装到“见证”的框架中,并用“见证”这个关键词扣题。在内容上,追求现实性更强的材料,更容易获得共鸣;在表达上,这个题目应以记叙为主,突出描写,辅以议论抒情。

四川卷以“熟悉”命题,形式简洁而空间广大。题目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一方面为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真实的体验提供了最好的条件。这个题目在内容上似乎没有什么有效限制,可以轻松入题自由选材;但如果看不到它的限制性,作文就不容易得高分。因为,“熟悉”只能表现在更细致更深刻的内容上,作文时不仅要写出自己熟悉的对象,还要让别人清晰地感到你对这个对象熟悉到什么程度。

4湖南卷、湖北卷、浙江卷、海南宁夏卷作文题。心灵愿景的现实追求

这一组题目有的较虚,有的较实,有的侧重于情感,有的侧重于态度,有的侧重于价值观。在内容上,都可以看作是内心世界的外在流露,体现了心灵愿景的现实追求。

湖南卷直接命题“踮起脚尖”,要求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这个题目很有特色,内涵丰富,它可以表示一种姿势,也可以想象成一种情境。更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在具体内容上,可以联想自己已有的努力与奋斗、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也可以写别人的某种状态,写群体的追求。按规定能写的两种文体,写记叙文要追求动人以情,如写母亲对子女的眺望,写某种不懈的坚守或某个人不停的奔跑;写议论文,要在发掘“踮起脚尖”象征意义的基础上阐明意义。

湖北卷半命题“站在——的门口”,是典型的虚实结合的命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密性。前文关于福建卷曾指出的半命题作文组题技巧同样适用于此处。“站在……的门口”重点不在“站”的本身,而是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下,心理上的思前想后,情感上的波动起伏。从实的方面想,要追求特色,如“站在老师家的门口”,表达道歉、道别、看望等情绪;“站在大学的门口”表达心愿、追求、反思、叩问等心情。从虚的方面想,要追求深刻,如“站在青春的门口”,写出自己的经历、回顾、畅想、计划;“站在丑恶的门口”,写错误的诱惑、理智的斗争、最后的选择等。

浙江卷要求根据《绿叶对根的情意》一段歌词,自拟题目作文。这个题目抒情性特别强,从2009年横向看,它是全国18个作文题深沉雄厚大合奏中的一缕清扬之音;从三年来的纵向看,从2007年的“行走在消逝中”到2008年的“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再到今年的题目,浙江卷一脉相承地折射了经济发达地区在快速前进过程中的回顾和寻根意识。题目显然是象征性的,构思时,首先要确定“绿叶”是什么,“根”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再想好是侧重写“根”的恩义,还是侧重写“绿叶”的感恩和回报之情。还要注意,文章在内容上不能从抒情到抒情,而要精心选择好细节,在描写中深化感情。

海南,宁夏卷提供的材料较为复杂,材料由一个女孩求助引出几个人的对话。从重心和意图上看,材料着眼点在怎样对待求助女孩上。材料表面上讲的是情感态度,其实关键还是反映价值观。对待女孩求助,一方认为女孩在行骗,另一方认为“别因他人行骗,自己放弃行善”。从立意的自由性来看,既可以侧重写抵制行骗,也可以写善良为本。到底选择哪一种观点,其实正是写作者价值观的反映。从材料的收结看,还是更倾向于写善良的价值和必要。题目要求“选准角度”,而材料中多处出现的“诚信”并不是话题所在,要防止在此误入歧途。

三、前瞻提示——内容、思维、表达的视角和重点

从上文的命意共性和全景归类观察看,2009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已确定了清晰的思路,由于这种思路是和课程标准高度一致的,在宏观上必然影响以后的高考作文命题,因此,对于来年的高考作文复习,提醒关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内容视角:关注自我,关注社会

一方面要关注自我,另一方面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尤其要注意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对于自己,要善于反思,善于总结,注意个人学习、生活、成长方面的主要问题;对于社会,要把握当下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关注时政要闻和热点问题。在素材的准备上,只要横跨一年,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记录生活中的感人事迹、社会上的热点新闻,就能够满足高考作文的材料需要。

2思维训练:侧重理性。学会变通

201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在整体上应该会继续保持重视理性的倾向,所以,在平时的训练时,应相对加强联系具体问题辩证分析、灵活论证的能力。尤其要专门训练,针对某一现象,怎样出观点,怎样出新观点。很多时候。一个好观点就能带来一篇好文章。不管是观点的整合,还是材料的运用,变通的技巧都非常重要,怎样把一个常见的认识演变成一个独特的认识,怎样把一个用于别处的材料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些能力都是非常实用的。

3表达技巧:准确入题。追求特色

在高考题的命制上,现在大家都形成了共识:一是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二是尽量预备足够大的空间让考生选择。这种情况下,审题扣题方面更要强调的就是意识,而不是能力,在大家都能准确入题的情况下,哪一位考生走题了,他的相对劣势就更大。入题容易写好难,是2009年各地高考作文的普遍现象,所以,在切题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题目的开放特点,自觉地先遵守限制再充分开放,在准确中体现特色,取得自己的相对优势。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题命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